【僧肇】384(一作374)~414。东晋佛学家、僧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以佣书为业,得以历观经籍。初喜好老、庄之学,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鸠摩罗什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他远道前往从学,成为罗什在中国最初的弟子,并随罗什到长安。后秦主姚兴邀请罗什翻译佛典,他列席译场,谘禀罗什,所悟更多。在罗什门下十余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被誉为“解空第一”。僧肇以擅长般若学着称,着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后人将四论合为一集,称为《肇论》,影响深远。僧肇在中国早期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准确论述的般若中观理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审美意识以及艺术形象组合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一种与儒和道完全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他关于佛教的论述和佛教经典的解注,博采众经,妙语横生。如:“应物以形”、“妙悟自然”等句,给论画者以极大启示。(冯超)
【王微】415~453。南朝宋书画家。字景玄,一作景贤,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世族,却素无宦情。少好学,吏部尚书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受聘。于尘外以自适。十余年间,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过着一种隐逸生活。他具有多方面的才华,解音律,通医术、阴阳、术数。善属文,能书画,师荀勖、卫协。生性喜爱观研山水,明确阐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表达了体悟自然变化获得的精神享受。擅长画山水,锐意经营,深有造诣。着有《叙画》一篇,总结了山水画的特点及功用,强调观察自然和主观情感的互动作用。这篇着述与同时期宗炳《画山水序》被后人视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开山之作。(冯超)
【孙畅之】北朝魏着述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北魏文成帝至孝庄帝之间(452~530)。着述颇富,有《五经杂义》、《术艺略序》、《伎术录》及《述画记》等。《述画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着,全书已佚,一部分遗文保存在《历代名画记》、《水经注》、《太平御览》等后代着述的引录中。从这些引文看,该书编录了战国至汉代的画史故事以及汉、魏、晋和南齐的十几位画家的小传及绘画艺术的资料,内容有述有评,材料繁简不一,但多采自前人史书或笔记,实际上是一部带有绘画通史性质的着作。因为此前几乎没有专门的绘画史类着作,该书汇集的资料多被后代画史编撰者辗转引用。(冯超)
【谢赫】南朝齐绘画评论家、画家。先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生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活动在齐、梁时期。工画人物,擅长肖像。用笔纤弱细微,具有雅壮之美。画人物善于掌握对象的个性特征,有较强的默写能力,只须一览,就能用画笔将对象的外形和神意准确地表现出来。画仕女善于随着服装及鬓眉的时尚而不断变化和创新。所着《画品》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批评理论着作。
书中概括论述了绘画功用,并提出了绘画的“六法”,对曹不兴等二十七位画家进行了品评。《画品》开创了中国绘画品评先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之后有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唐朝李嗣真《后画品》、彦悰《后画录》等续作。(冯超)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画家、文学家。字世诚,小名七符。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武帝萧衍第七子。生眇一目,既长,好学能文,博涉技术。初封湘东王。大同八年(542)为江州刺史。侯景之乱,在江陵举兵讨伐。
太清元年(547),累迁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承圣元年(552)即帝位于江陵。在位三年,西魏将领于谨攻克江陵,绎出降被杀。萧绎在绘画上具有多方面才能,善绘佛面、鹿鹤及景物写生,且善画外国人物形象。曾画《宣尼像》,并自书赞,表现出萧绎诗书画的综合才华,时人谓之“三绝”。着述甚富,存《今楼子》等,后人辑有《梁元帝集》。传其所撰《山水松石格》,虽为伪托,但是其中保存了六朝时期一些山水画创作理论,尤为值得珍视。(冯超)
【姚最】537~603。南朝陈绘画评论家。字士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太医姚僧垣子。幼而聪明,及长博通经史,尤好着述。北周时任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入隋,为太子门大夫,迁蜀王杨秀府司马。因仗义执言坐诛。着有《梁后略》与《名书录》。另有《续画品录》二卷,以续补谢赫的《画品》,是南北朝时期又一部画家品评论着。有感于《画品》品评画家高下多有得失,所以在体例上只叙时代,不分品第。在品评标准上,延续了谢赫提出的“六法”,多有新创。书中所论文辞简略,气体雅隽。对于各位画家画艺以及作品的特点概括精确,分析较为完备,很多评论及绘画创作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续画品》的写作也开创了至唐代二百年间延续不衰地续写《画品》的先例。(冯超)
【裴孝源】唐代绘画史论家。活动在太宗、高宗时期。曾任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度支郎中等职。因为受到唐太宗之弟李元昌的赏识,有机会观赏到宫廷秘府的收藏。同时广泛关注私人藏画与寺庙壁画,并详加着录。编撰成《贞观公私画史》,后人视为名画着录之祖,对于考证唐代贞观以前名画流传情况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书中提出的“心目相授,随物成形”、“含运覃思,六法具全”、“取其法度,兼以巧思”、“心存懿迹,默匠仪形”等审美观点,表明其主张生活真实性与艺术创造性并重的绘画创作原则,对于后来的绘画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另着有《画品录》一卷,对贞观、显庆时期五十余位画家加以品评分格。(冯超)
【李嗣真】?~696。唐代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字承胄,赵州柏(今河北西平)人,一说滑州匡城(今属河南长垣)人。生于唐贞观之际,弱冠举明经,补许州司功参军,迁弘文馆修撰。永昌间以御史中丞出为潞州刺史。时为酷吏来俊臣以谋反诬陷,流配岭南。万岁通天元年(969)征还,至桂阳暴卒。博学多艺,工诗文,通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学。善书画,工佛道鬼神,亦工杂画。他在南朝书画和文学品评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梳理秦至唐代的书画及诗文创作情况,编撰《画品》、《诗品》、《书品》各一卷。另有着作《明堂新礼》、《孝经指要》。所撰《书品》被世人称为《书后品》,选取秦至初唐八十一位书法名家,在“上上品”之上,列出了“逸品”,从而确立了逸品至高无上的地位。李嗣真在书画品评中首次列出了“逸品”,标志着超越于技能层面之上的审美理想,从此“逸品”逐渐成为书画创作和书画品评的崇高境界。(冯超)
【彦悰】唐代僧人、绘画评论家。生活在隋末至唐永淳(610~680)年间。贞观末年至京城长安,求法于玄奘之门。为大慈恩寺、弘富寺僧人。
惠敏能文,精通绘画。曾续写《慈恩三藏法师传》。
着有《后画录》一卷。此书在谢赫《古画品录》及姚最《续画品》所作品评画家之外,收录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二十七位画家,每人姓名前冠以时代或官衔,对这些画家的艺术成就、题材偏擅及表现风格逐一评价。评语多为四言四句,简洁精确,客观反映了这个时期画坛的基本面貌。(冯超)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文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四十岁之际为避官场斗争,他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后隐于终南山别业和蓝田辋川,以琴诗书画为娱,以奉佛参禅为事。安史之乱,被迫受职。平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多才多艺,能诗,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善于将诗和画表现方式互相渗透,宋代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概括其创作特色,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维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和丛竹。他参融众妙,体涉古今,开创了独具影响的水墨山水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代董其昌以禅论画将他视为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并奉为“南宗”画派和“文人画”的始祖。着有《王右丞集》及传为其所作之《山水诀》。(冯超)
【张璪】约735~785。唐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璪又作藻,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
人。举明经,曾任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因安史之乱时出任伪职,被贬为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以文学名于世,工八分书。擅山水松石,精于水墨,创破墨法。其山水树石用笔迅疾,气韵俱胜,不贵五采,尤重水墨,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为唐代水墨山水画的代表。尝以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干一湿,枯润相间,极富变化,时有“双管齐下”之誉。他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着有《绘境》一篇,论述绘画要诀,今佚。(冯超)
【符载】唐代文学家。字厚之。蜀人(今四川)。生年不详,卒于唐元和中(约813)。幼有宏达之志,安史之乱起与杨衡等隐居庐山,聚书万卷,不为章句学。贞元中,因荐,授奉礼郎,为南昌军副使。继辟剑南四川韦皋掌书记、泽路郄士美参谋。历协律郎,监察御史。据《新唐书》记载着有文集十四卷,皆为杂文,末附诗数首,今佚。所作《观张员外(璪)画松石序》生动地描述了张璪创作松石绘画的过程,提出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见解,是研究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端和创作的珍贵资料。(冯超)
【窦蒙】唐代书法家,书画鉴藏家、评论家。
字子全,扶风(今陕西扶风)人。天宝年间,任司议郎、安南都护。肃宗时,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
博学多识,善文辞。工书法,书包杂体,首冠众贤。
精鉴赏书画,富收藏。着有《画拾遗录》,评鉴隋唐时期画家的优劣。另有《齐梁画目》一卷,以着录古画为目,对画家及作品加以论评、品藻,是研究唐代的绘画收藏情况的一部珍贵资料。(冯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
祖先为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少年时代适逢战乱,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间官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贬为江州司马。历任忠州司马、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居洛阳,与香山僧人结社,以香山居士自号。官至刑部尚书。着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创作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论画诗文有《画记》、《画竹歌》等。认为绘画当“以真为师”,反映了其关注现实生活的要求。
在论述画竹时强调“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阐明了立意与笔墨的关系,表现出其重视画家主观意识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冯超)
【朱景玄】约785~848。唐代文学家、绘画评论家。一作景真,后人避宋讳改。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和初应举,任亲王府咨议参军、翰林学士,累官至太子谕德。工诗文,善评赏书画。所着《唐朝名画录》是现存的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书中根据神、妙、能、逸四品,共收录唐代画家一百二十余人,对各人艺术成就进行了评介。在绘画品评方面,朱景玄在张怀瓘《画断》提出的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反映出当时文人画风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神、妙、能、逸“四格”一经提出,被宋元明清品评绘画者奉为圭臬。(冯超)
【张彦远】815~876。唐代书画史论家、书法家。字爱宾,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宣宗大中初年,由左补阙为主客员外郎,寻转祠部,五年(851)奉诏修《续唐历》。懿宗咸通间,为舒州刺史、兵部员外郎。僖宗乾符二年(875)秋累迁至大理卿。生于宰相世家,世代富于法书名画的收藏。
受家庭的影响,幼年即好收藏鉴赏书画。博学工文辞,能画,尤长于书法。书法初学锺繇,后学“二王”,亦善八分书。着有《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各十卷。二书搜罗弘富,择取谨严,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国书画及其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着作。《法书要录》是第一部书学论着丛书,汇集了东汉至唐代元和年间有关书法着述四十余篇。《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绘画通史。另撰有《彩笺诗集》,今散佚。(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