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灵光殿赋】中国画论稿。又名《文考赋画》。东汉王延寿撰。刊行版本有《文选》本、《艺文类聚》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等。
王延寿,着名辞赋家,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生卒年不详,活动在东汉顺帝、桓帝间。字文考,一字子山。灵光殿为汉景帝之子恭王刘余所建,遭汉中微,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殿岿然独存。王延寿随父游历,有感作此名赋,赋中对宫殿的栋宇结构、壁画雕刻、雄伟气势,做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世人对其评价极高。尤其是在题材开拓、用笔奇诡、描摹精细、气韵生动、语言瑰丽等方面的成就影响久远。作者在赋中提出了有关绘画功用的论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认为绘画表现历史人物的目的就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这段论述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承继,同时也对绘画艺术的自身规律进行了概括,要求美术创作不仅是描绘可视的物象之“形”,还要表现个中之“情”。该赋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冯超)
【画赞序】中国画论稿。三国魏曹植撰。刊行版本有《艺文类聚》本、《历代名画记》本、《太平御览》本、《曹子建集》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等。曹植所撰《画赞》,共五卷,内容是对汉明帝画宫的三十三幅历史人物画像分别作的题赞。曹植在《序》中提出:“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段论述直接秉承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极力强调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画赞序》作为我国最早的专题论画评画的文章之一,其对中国绘画的发端及绘画的社会功能的论述,给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作用影响很大,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作者以赞题画的文学形式,成为我国古代以诗题为形式评论绘画的先例。(冯超)
【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东晋顾恺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出现之时,专篇的中国画论也就开始问世了,通过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保存了三篇着名论文《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主要版本有明代嘉靖刻本、《津逮秘书》、《王氏画苑》、《学津讨源》、《四库全书》等丛书的《历代名画记》引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学集成》本等。这三篇画论,张彦远抄录时,依次给它们订名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俞剑华在《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一书中,通过考证,并征得当时绘画史论家认同,将它们依次命名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其后,海内外学者一直引用俞的订正说。
《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陈绶祥《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又对俞的订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顾恺之的第一篇画论,即‘凡画:人最难’这一篇画论,其篇名并非俞先生所言而现在已被公认的那样,叫做《魏晋胜流画赞》,而应该是张彦远抄录它时所指明的那样,名曰《论画》;二、顾恺之的第二篇画论,即‘凡将摹者’这一篇画论,其篇名张彦远抄录时错写成了《魏晋胜流画赞》,俞先生在改错时,又将它错误地订名为《论画》,其实,它的篇名应该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自注中指出的那样,叫做《摹拓妙法》;三、顾恺之的第三篇画论,便是公认的那篇《画云台山记》;四、张彦远所提到的篇名《魏晋名臣画赞》及《魏晋胜流画赞》,可能是同一篇,也可能是两篇顾恺之佚文的篇名,这些篇名与现存的三篇画论并无什么关系,不应该用它们来命名这三篇文章中的任何一篇。”现将三家订名列表如下:张彦远订名俞剑华订名陈绶祥再订名顾恺之画论《论画》(首句“凡画:人最难”)
《魏晋胜流画赞》(首句:“凡画:人最难”)
《论画》(首句:“凡画:人最难”)
《魏晋胜流画赞》(首句:“凡将摹者”)
《论画》(首句:“凡将摹者”)
《摹拓妙法》(首句:“凡将摹者”)
八十年代以后,一部分学者从陈说,如王朝闻总主编《中国美术史》,周积寅编着《中国历代画论》、《中国画论辑要》,伍蠡甫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等;一部分学者仍从俞说,如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等。(周积寅)
【论画】中国画评论着作。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全文共二十条,第一为论画之难易,其余各条是对两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画家二十一幅画作的评论着录。即:《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
表现内容有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还有列女、壮士和名流高逸之士;有宗教题材,还有文学作品、山水走兽等题材。其主题在图圣贤“明鉴戒”的同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各件作品的评论持论严谨公允,见解高妙新颖。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迁想妙得”、“置陈布势”、“巧密于情思”以及“骨法”、“神气”、“情势”、“天趣”等一系列绘画审美主张和创作技法,这些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和中国绘画品评之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参见“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条。(冯超)
【摹拓妙法】中国画论着。又称《模写要法》,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这篇文章载录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顾恺之传后,题为《魏晋胜流画赞》。但文不对题,其内容完全是论述绘画临摹的方法,应该是编纂或后代传抄过程中的讹误。近代美术史研究者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关顾恺之着述的记载,名曰《摹拓妙法》。内容主要是论述学习传统,临摹古代画作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体味、把握特征、处理空间,细及绢素、运笔、墨彩、山水、人物等。文章有理论,又有方法。始终以“神”为纲,强调“以形写神”、“悟对通神”,以达到传神目的。为中国古代画论中最早有关画理、画法的一篇重要的画论着作,对后来谢赫的“六法”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参见“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条。(冯超)
【画云台山记】中国画论着。东晋顾恺之撰。原文中的一些错脱和衍误已经过郭石沱、傅抱石、俞剑华、马采等详细校勘,改正了人名和错字,并理清了全文的句读。本篇作于孝武帝太元年间,全文五百七十三字,是“山水画萌芽于晋”理论的有力印证,对早期山水画的状况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云台山今有两处,一在江苏省灌云县,二在四川省仓溪东边,从文字描述分析,当是指四川的云台山。《画云台山记》内容是表现张道陵在四川苍溪县云台山七试弟子的道教故事,是一篇以人物画为主体、以山水画为背景的创作构思文字设计稿。全篇内容详尽,从人物刻画、树石布置、天空水色、陪景点缀等都细致地作了严格规定,傅抱石说:“在今天,任何一位画家都可以据而构成一幅山水画。”在文中,顾恺之提出“山有面则背象有影”,指出了要表现山的明暗关系;又说“下为磵,物景皆倒”,表示要画水中的透视倒影;还写道:“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这是首次描绘山水画中云雾绕山腰之状;又明确说“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这是画人物比例科学分析的最早论述。从此书可以看出顾恺之在创作构思上是非常缜密而且是极具开拓精神的。参见“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条。(任大庆)
【画山水序】中国画论着。南朝宋宗炳着。主要版本有《历代名画记》引本、《佩文斋书画谱》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学集成》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排印本等。中国山水画形成于东晋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与王微的《叙画》是反映这一时期山水画理论成就的两篇重要着作。《画山水序》是一篇基于哲学层面阐述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文章。作者将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与道家“游心物外”的观点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欣赏自然和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把自然美的体味与山水画创作的目的均视之为“观道”、“畅神”。文中强调画家只有亲身观察自然才能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作者为使山水画“不以制小”而影响“自然之势”的表现,就山水画的取景、构图、造境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近大远小的绘画透视原理,并以“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法则解决了绘画表现的空间视觉感。因此,《画山水序》作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专门论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对后代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超)
【叙画】中国画论着。一作《答颜光禄书》。南朝宋王微撰。
主要版本有《历代名画记》引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学集成》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排印本等。本文与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形成时期两篇重要理论专着。文章是一封回复好友颜延之关于绘画艺术的书信,撰于440年之际。作者首先论述了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指出山水画是表现自然景物之美的一种独立艺术表现形式。要求画家通过艺术构思,对自然景物加以取舍,表现其内在精神,在“竞求容势”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相融的艺术效果。进而言明了山水画技法的表现作用、表现方法和山水画的功能。《叙画》是中国山水画形成期一部重要的专门理论文献,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出山水画所追求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艺术境界,为中国山水画情感表现特点以及独特审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冯超)
【画品】中国画品评着作。旧称《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着。一卷。成书于南朝梁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之间。
主要版本有《历代名画记》引本、明人翻刻南宋本、《百川学海》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排印本等。本书分为序和画家品评两个部分。作者在序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绘画“六法”。并以“六法”为品评准则,选三国东吴曹不兴至南朝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位画家分为“六品”,以示优劣高下。书中提出的“六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整体,而“气韵生动”是对绘画作品的总要求,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六法”也包含绘画品评的政治和思想内容,在本书的序中谢赫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着重强调了绘画艺术的教育和认识作用。
中国古代画论中分等评论的品评体裁创始于南朝时期,以本书首开先河。自曹魏在官吏选拔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以来,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风气盛行。受此影响,南朝在美术评论上出现了画家品评体裁着作,旨在品评画家们绘画艺术成就的优劣高下,这些着作在品评前代和当代的画家与作品的同时,建立了系统的绘画批评理论体系,客观上反映了画史发展概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史料参考价值。《古画品录》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部绘画品评专着,也是一部重要的绘画理论着作,尤其是书中提出的“六法”千余年来一直被赏鉴者论画和画家创作奉为圭臬,对中国绘画产生深远影响。(冯超)
【山水松石格】中国画论着。传为南朝梁萧绎撰。主要版本有《书画传习录》本、《画史会要》本、《王氏画苑》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论丛刊》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排印本等。全文共二百七十余字,主要围绕山水画的创作加以论述。主张画山水要“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要求做到“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且注意到表现自然的季节变化特征,以“秋毛冬骨,夏阴春英”加以高度概括。本文初见于《宋史·艺文志》着录,自明代王绂考其为托名赝作,后人基本上相延其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旧本题梁孝元皇帝撰。案是书《宋·艺文志》始着录。其文凡鄙,不类六朝人语。”不过从内容和文句上看,书中保存了六朝时期一些山水画创作理论,理应值得珍视。(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