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37

第137章 中国画论着述及有关着述篇(3)

【圣朝名画评】中国画品评着作。一名《圣朝名画评》。北宋刘道醇作。三卷。成书约在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主要版本有南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刻本、明刻本、《王氏画苑》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全书按绘画表现题材分六门编纂,第一卷为人物门;第二卷为山水林木门和畜兽门;第三卷为花草翎毛门、鬼神门、屋木门。每门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共收五代至北宋景佑、至和年间(1055)九十余位画家,各系以传,传末分别加以品评。刘道醇在该书序中提出了:出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等“六要”,以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等“六长”。其中的“六要”与谢赫的“六法”之说有不少共通之处。其“六长”之说,颇具有新的见地。这是对六朝以来绘画理论的发展,也是唐宋时期绘画创作实践和理论认识的总结。作为鉴识和品第绘画的准则提出,体现了当时人们审美认识更趋深入细腻和丰富多样。本书采用按绘画表现题材分门别类加以品评,也反映当时各个画种的分科已经十分完备。

本书资料大多是作者直接搜访而得,详实可靠,是研究五代南唐和西蜀画院及宋代早期画院的重要历史文献。(冯超)

【五代名画补遗】中国画品评着作。又名《五代名画记》、《五朝名画录》。北宋刘道醇作。

一卷。主要版本有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刻本、明刻本、明末毛氏汲古阁本、《王氏画苑》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四库全书》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根据本书卷前宋代颖川陈洵直序记载,该书成书于嘉佑四年(1059)之际。因为宋初胡峤曾作《广梁朝名画目》,始自尹继昭,终于刘永,共四十三人。有所缺漏,刘道醇因而增补,故曰“补遗”。此录共二十四人,按绘画表现题材分门编纂,录人物门十人、山水门两人、走兽门两人、花竹翎毛门四人、屋木门两人、泥作门三人、雕木门一人。并以神、妙、能三品列之,与《圣朝名画评》编排相似。此书对于五代时期画家艺术活动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材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古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将雕塑家单独列传品评。这些内容,对于今天了解唐末至北宋初期的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冯超)

【益州名画录】

中国画品评着作。一作《成都名画记》。北宋黄休复撰。三卷。

主要版本有南宋陈道人书籍铺刊本、明刊本、《王氏画苑》本、《说郛》本、嘉靖《湖北先正丛书》本、《函海》本、《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秦岭云点校本、《画史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从书前景德二年(1055)李畋序和内容看,大约成书于景德初年。书中收录了作者自唐乾元初(758)至北宋乾德(967)间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及其周围地区)所见寺院画迹的蜀地画家孙位至邱文晓共五十八人,分为逸、神、妙、能四个品格加以品第,其中妙、能两格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评为逸格一人,神格两人,妙格上品七人,中品十人,下品十一人。而写真二十二处无姓名者附焉。能格上品十五人,中品五人,下品七人,而有画无名,有名无画者附焉。各立小传,记其生平经历和作品所存地,评述绘画艺术特征及擅长师承。叙述古雅,而诗文典故所载尤详。所载均为作者亲自搜访所得,真实可靠,且时有画院活动情况的描述,更显珍贵。《益州名画录》是一部记述唐末、五代至宋初以西蜀寺院壁画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地区性画史,在中国绘画史籍的编撰中首开地方绘画史的先河,同时也是一部专门以着录寺院壁画为内容而编撰绘画史的独特体例着作。《益州名画录》对中国绘画批评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其继承了六朝至唐以来绘画品评的传统,首次将“逸格”列为神、妙、能、逸的“四格”之首。他认为“逸格”是“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因此是“最难其俦”。其理论是北宋时期即将兴起的文人画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冯超)

【六一题跋】题跋着作。北宋欧阳修撰。十一卷。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为后人采录欧阳修《集古录》和《欧阳文忠公集·外集·杂题跋》的题跋内容汇集而成,约编成于明代。所录题跋作品包含了先秦至五代以及宋代。

题跋内容涉及诗文、书法及绘画,是了解欧阳修文学主张和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欧阳修对形似予以轻视,强调“笔简而意足”。在《题薛公期画》时说:“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为画以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寄其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冯超)

【东坡题跋】题跋着作。北宋苏轼撰。六卷。主要版本有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本、上海远东出版社《宋明清小品文集辑注》本、《中国书画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本等。本书为明代崇祯毛晋从元明时期刊行的苏轼诗文集中取有关题跋汇辑而成,共六百零三条。第一卷文跋九十三条,第二、三卷诗跋一百八十九条,第四卷书跋一百一十九条,第五卷画跋一百零六条,第六卷琴棋、器物等杂事九十六条。

或采录史料,或论述考订。虽非系统理论,然深究简述,随兴而发,谈艺论佛,情思所至,足显珍贵,是苏轼美学思想的全面体现。这部题跋集中的很多观点成为宋代文人画理论的代表论述,如“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画以适吾意”(《书朱象先画后》)、“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书陈怀立传神》)、“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跋汉杰画山》),均对中国绘画创作和文人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冯超)

【山谷题跋】题跋着作。北宋黄庭坚撰。九卷,《补遗》一卷。主要版本有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本、上海远东出版社《宋明清小品文集辑注》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明人所辑。第一卷诗跋及杂跋三十四条,第二卷诗跋四十五条,第三卷画跋三十三条,第四卷书跋三十四条,第五卷书跋四十二条,六卷书跋三十四条。这六卷的内容与明嘉靖《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至卷三十的内容和顺序全然相同。第七卷诗书画等题跋四十七条,第八卷书画游历等题跋六十八条,第九卷诗书画等题跋六十一条,《补遗》一卷,书画及杂跋六十五条,基本上出自嘉靖《豫章黄先生文集》的《外集》和《别集》。从内容看,大部分是书画题跋,所跋的书画作品从秦汉至宋,尤以跋宋人作品内容最为详实丰富。其论述极为精略,代表了黄庭坚乃至北宋后期文人画家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意趣,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珍贵的史料价值,对后世产生很多影响。(冯超)

【画史】中国画评鉴着作。又作《米海岳画史》、《南宫画史》、《襄阳画学》。北宋米芾撰。一卷。主要版本有宋嘉泰刻本、明人翻刻南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说郛》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本书标有目录为:晋画、六朝画、唐画附五代、国朝画。其实际内容并没有按所列目录排序,多以收藏之处排,实为随见随记;其间也有一些未见画作,乃随感随录。主要内容是辑录其平生所见名画,从三国吴曹不兴始,迄于北宋。评题真伪优劣,考订谬误,间有介绍画家绘画创作和艺术风格,考论故实服制,叙当时收藏赏鉴风尚,独具卓见,足资后学,被历代鉴赏者奉为圭臬。如其对五代入宋的山水画点评概括精准:“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入暮夜晦瞑,土石不分,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关仝麄(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径,幽壑荒回,率多真意。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矾头太多。”不是绘画大家很难有此高见。每记画作详细记录画中梗概,于画题、装裱、印章、纸绢、收藏处等一一录入,实开后世着录之风,被视之为“着录名画之祖本”。(冯超)

【德隅斋画品】中国画品评着作。北宋李廌着。一卷。成于元符元年(1098)。主要版本有《说郛》本、《詹氏画苑补益》本、《宝颜堂秘笈》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涵芬楼秘笈》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李廌(1059~1109),字叔方,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生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少以文学在黄州见知于苏轼,遂入门下,得其指点诗文书画。善诗文,通画精鉴。元符元年宗室赵令畤(1051~1134)官襄阳,时行囊中所藏唐五代及北宋名画,李廌对二十二件画作加以品评着录,撰成本书。

书中依序分别为萧衍、范琼、孙位、郭忠恕、关仝、徐熙、钟隐、孙知微、张南本、黄监、赵公佑、石恪、厉归真、钩龙爽、张图、赵昌、李公麟、包鼎、戚化元等人的作品。全篇以图为序,记述画家生平事迹,擅长特征,印章题跋,并各加品评。所言鉴裁明当,持论甚精。尤其是对绘画表现内容叙述最详。

所记载诸家画迹,今多失传,今天可以通过此书的记叙了解到一些有关画家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冯超)

【林泉高致集】中国画论着。北宋郭熙、郭思合着。一卷。主要版本有《说郛》本、《王氏画苑》本、《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论述,其子郭思整理编撰。成书于政和七年(1117)。全书共分六篇:《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前四篇为郭熙作,郭思有附注。

《山水训》、《画诀》为重要篇章,所论至为精到。着作认为画山水不仅要表现出“可行”、“可望”,更重要是要画出“可游”和“可居”的境界。关键在于抒发“林泉之志、高蹈远引,以快心意”。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山水中观察体验,通过“饱游饫看”,深刻把握客观山水的形貌特征,反映四时季节和阴晴朝暮等变化。在他的眼中自然山水都是有情的,提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作者特别注意到自然山水和客观物象的变化对观画者情绪的影响,认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者提出了平远、高远、深远为“三远”的取景法;对画学,反对局限于“一己之学”,主张学习继承前人的传统,做到“兼以并览”,而“自成一家”。郭思撰后两篇:《画格拾遗》、《画记》,是研究郭熙及宋宫廷绘画的重要资料。总之,《林泉高致集》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着作,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理论的新成就,对研究古代山水画创作及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流传的大多数丛书本都缺《画记》一篇。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除《画记》外,并有郭思序及政和七年许光凝跋等,薄松年、陈少丰曾加以点校,可弥补通行本的不足。(冯超)

【图画见闻志】

中国画史论着作。北宋郭若虚撰。成书于宋元丰六年(1085)。

主要版本有南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史丛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黄苗子点校本(1963)、《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及江苏美术出版社俞剑华注释本(1964、2007)、四川美术出版社邓白注释本(1986)等。全书共分六卷。第一卷“叙论”,分别题为:《叙诸家文字》、《叙国朝求访》、《叙自古规鉴》、《叙图画名意》、《叙制作楷模》、《论衣冠异制》、《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论曹吴体法》、《论吴生设色》、《论妇人形相》、《论收藏圣像》、《论三家山水》、《论黄徐体异》、《论画龙体法》、《论古今优劣》等十六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