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43

第143章 中国画论着述及有关着述篇(9)

多为题跋历代名画及自己的画作之语,对于画史、画法、品评、鉴赏均有论说,是董其昌绘画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相比后人辑录的其他着作,本书最为可信。着名论述就是关于绘画“南北宗”的完整系列的论述,他在概述了“画之南北宗”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完善,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其间对王维、董源等“南宗”画家以及“文人画”极力推崇。他主张画家“以天地为师”,力求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达到为山水传神。有些内容与莫是龙《画说》及赵希鹄、陈继儒的一些论述互见。其实题跋之语,参融各家,加以阐发,历史上多见,核心主旨一致是解读之关键。本书辑录的部分内容又与后人所辑的《画禅室随笔》、《画眼》互见。当今通行的各种刊本内容也有差异。如二卷本,上卷收录题跋杂论七十一则,下卷收录一百四十五则。很多辑录本只录十余条。(冯超)

【画禅室随笔】

中国画论着。明代董其昌着。四卷。清人辑录。主要版本有康熙十七年刻本、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乾隆年间刻本、《艺林名着丛刊》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卷一为论书;卷二为论画,分列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四题;卷三、卷四列记事、记游、评诗、评文、杂言、楚中随笔、禅悦,其中“记事”有画家轶事及赏画论画数则。书中大部分内容是辑录《容台别集》。书中多数题跋论述反映了作者推崇文人画,主张“寄乐于画”、“顿悟”,提倡绘画的“南北宗”之说及崇南贬北等理论。兼有论及画法、画史和品评赏鉴之语。由于本书为后人辑录而成,其内容条目与流传的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画眼》、《论画琐言》等着作多有相互重见之处,且一些论述与莫是龙《画说》大略相同。(冯超)

【画麈】中国画论着。明代沈颢着。一卷。

刊刻于天启六年(1626)。主要版本有天启六年闵氏《快书》刻本、《广百川学海》本、《续说郛》本、《昭代丛书》本、《美术丛书》本、《丛书集成续编》本、《画论丛刊》本、《画学集成》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分列十三个条目,即:表原、分宗、定格、辨景、笔墨、位置、刷色、点苔、命题、落款、临摹、称性、遇鉴。内容广涉画理、画法、画题以及款识、赏鉴等,深究画理,厘清源流,独抒心得,时有新创。

其间以绘画风格划分山水画南北二宗,所见与董其昌同,并视北宗及明代浙派和院体画派为“野狐禅”。他推崇古人以真山水作稿本。认为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临摹应当追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说。在论述因袭与矫枉时,指出“流弊既极,遂有矫枉,至习矫枉,转为因袭,共成流弊”。强调“去古愈远,自立愈羸”。在本书中作者从理论上对于中国画的题款加以研究,当属始创。(冯超)

【詹东图玄览编】书画着录着作。明代詹景凤编撰。四卷,附录一卷。主要版本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抄本、隆庆元年刻本、万历十九年刻本、1947年故宫博物院排印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此书记述作者生平所见古代书画碑帖,大多是唐宋元时期的名家剧迹。卷末附录碑帖书画题跋三十八首。詹氏精擅书画,见闻广博,鉴别能力较高。有缘于此,其记述特点是不仅限于着录作品的内容、款识、印章、形制、质地、尺幅等项,更加注重于对画家风格特征、笔墨技法的分析归纳。

书中对于书画名家及绘画流派的论述评价,对于古代绘画史研究和书画鉴定赏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述赏鉴时,作者持论态度比较公允,不囿于当时的门户之见,随波逐流,而是客观辨析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南宋时期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以及明代戴进、吴伟等“院体”、“浙派”的绘画艺术不加排斥,均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冯超)

【燕闲清赏笺】文物鉴赏着作。明代高濂着。一卷。刊行于万历十九年(1591)。主要版本有《美术丛书》本、《遵生八笺》万历十九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巴蜀书社排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本书为作者所着《遵生八笺》之一。分列“叙古鉴赏”、“叙古诸家宝玩”、“清赏诸论”等名目,主要论述青铜鼎彝、陶瓷名窑、图书碑帖、玉器漆器、文房用具品等古物的赏鉴把玩,末附花卉法。全篇品评赏鉴,考证论述,多有新创。其中“论画”、“画家鉴赏真伪杂说”、“鉴赏收藏画幅”三篇,以及“论墨”、“论纸”、“论笔”等,论述了绘画的赏鉴、收藏、真伪辨析的方法。书中提出了鉴赏绘画的“天趣”、“物趣”、“人趣”的标准。强调绘画须“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在书画鉴藏流传方面,论述了许多古画失传的原因有“五因”以及藏画的“三品”。对于绘画的收藏、观赏、鉴定和保护古画方法等论证,多有创见,是今天有关文物鉴藏知识的重要史料。(冯超)

【输蓼馆集】诗文别集。明代范允临撰。八卷。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刻本、乾隆十九年刻本、《四库禁毁丛刊》本。本书作者的一些题画诗和绘画题跋散见在各卷之中。这些内容涉及画史、画理、画法,表现出对文人画和“南宗”画家的崇尚。

主张学画者应以宋元间名家荆、关、董、巨、范宽、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名家为宗。强调“胸中有书,故能自具丘壑”。批评当时“吴人目不识一字,不见一古人真迹,而辄师心自创。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对于明代后期出现的以赵左、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多有推崇。(冯超)

【五杂俎】笔记着作。或作《五杂组》。明代谢肇淛撰。十六卷。刊行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主要版本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宽政七年(1795)刻本、《国学珍本文库》本、中华书局排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历代笔记丛书》本。

本书分别为天部两卷、地部两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书中以五部分类记事,考录历代典实,搜讨详备,论断精准。不仅记其心得详加分析,还从不同角度记载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史实资料,是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一部重要文献。有关论画和历代画家之事主要集中在卷七人部之三。所言画家远至魏晋,近及明代同期。三十余则论述内容涉及画史、画家、画论、画法及赏鉴等等,富于创新,见解独到,尤其对明代的绘画风尚多有议论。在论述中尊崇古人之画,强调“必欲诣境造极,非师古不得也”。认为“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同时也不盲目趋古,以为“六法”“何尝一语道得画中三昧。不过谓绘人物、花鸟者道耳。若以古人之法而概施于今,何啻枘凿”。(冯超)

【竹画媵】中国画题跋着作。明代李日华着。一卷,续编一卷,附录一卷。主要版本有崇祯刻本、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国学珍本文库》本、《美术丛书》本。本书为辑录题画之作。名为“媵”者,是因为题画诗文只是作画的附从。全书所录题画诗各体皆备,以近体诗为多,其中数七绝最为潇洒有致。如:“云霜落蒹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

画成未拟人将去,茶熟香温且自看。”在题画诗后多附有跋语,内容包含评述古人、记述近事及记画时感怀。续编和附录又有题跋数十篇,涉及画论及画事。全书辑录题跋诗句对于研究李日华的画学思想、生平交流及绘画旨趣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冯超)

【竹墨君题语】中国画题跋着作。明代李日华着。一卷。江元祚编辑。主要版本有崇祯刻本、康熙李瑂重修本《李君实先生杂着八种》、《李竹先生说部丛书》本、《国学珍本文库》本、《美术丛书》本。本书汇集了李日华为鲁得之(字孔孙)所绘墨竹的题咏诗文。书名虽为“墨君”,并非单纯题写墨竹,也有题跋兰花、古木及松梅等。形式上为题跋诗咏,内容多有关于绘画的论述,尤其对于墨竹画法议论颇有见地。其中辑有“与孔孙论画散语”三则,反映了作者文人画的审美思想。初为二卷,名《墨君题语》。上卷为其子李肇亨作,下卷为李日华作。《美术丛书》将两卷拆分,分别名曰《竹墨君题语》与《醉鸥墨君题语》。(冯超)

【味水轩日记】笔记着作。明代李日华撰。

八卷。主要版本有《嘉业堂丛书》本、《啸园丛书》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本、上海远东出版社《宋明清小品文集辑注》本。本书以日记形式,记其所见书画,并附时事游览、异闻奇物、酒荈花鸟。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至四十四年十二月,共八年。其中十之八九是着录所见书画,因此也是一部书画着录着作。所录书画详记题跋,画中概貌,收藏处所,多翔实可信。尤其是以日记形式记其交游所见,对于画史研究或当时人物年谱编撰足资征引。题跋记述内容也展现了作者绘画美学思想。其论画强调“画学,必在能书,方知用笔”。“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明清之际着录称全书为二十卷,后散佚。雍正十一年(1733)《啸园丛书》刊刻行世,收其曾孙李含溍手写一百五十五条,厘为八卷。(冯超)

【六研斋笔记】笔记着作。明代李日华着。

笔记类。四卷。《二笔》四卷。《三笔》四卷。成书于天启六年(1626)。主要版本有崇祯刻本、康熙李瑂重修本《李君实先生杂着八种》、《四库全书》本、《李竹先生说部丛书》本、《国学珍本文库》本、《笔记小说大观》本。本书系随笔札记的集辑,书中除一些谈玄、诗词、制药等杂论外,十之八九为论述书画及着录所见书画之文。所录书画名迹,均详细记录趣咏跋语,作品创作年月及作者姓名,足资考证。书中行文清隽,楚楚有致。本书不仅汇录了许多画家及赏鉴者的题跋内容,其间有一部分是着作对于绘画的品评论述,对于研究古代画论及李日华画学思想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冯超)

【长物志】笔记着作。明代文震亨着。十二卷。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山东画报出版社、重庆出版社排印本等。本书分列十二目,即:

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锦、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各为一卷。其中有关绘画论述辑录于卷五“书画”,分别以“论书”、“论画”、“书画价”、“古今优劣”、“粉本”、“赏鉴”、“绢素”、“御府书画”、“院画”、“名家”、“装潢”、“装褫定式”、“藏画”“法帖”等名目,论述书画碑帖的收藏鉴定方法,评述古今绘画名家,细析装潢纸绢特点。所论崇尚清雅,关注情性,包罗广泛,多有心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晚明时期江南文人的审美情性和生活风尚,对于古代书画的欣赏及古物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冯超)

【老莲论画】中国画题跋着作。明代陈洪绶着。一卷。主要版本有《玉几山房画外集》本、《中国画论类编》本。本书由清代陈撰辑录。录题画论画三篇,分别题为:“自题抚周长史画”、“题卞云装画兰”、“论画”。作者强调学画者要得古人之正脉:“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冯超)

【绘事微言】中国画论着。明代唐志契编撰。四卷。天启七年(1627)刊刻行世。

主要版本有天启七年刻本、崇祯十一年刻本、《四库全书》本、《海陵丛刻》本及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伯敏点校本、《画论丛刊》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第一卷为自撰论画,共五十一则。各有标题,有画尊山水、传授、写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水、品质、画有自然、逸品、老嫩、山水情性、气韵生动、用墨、写意、皴法、丘壑露藏、山水忌纤巧、树石所宜、云雨风烟、点苔、蓄画、看画诀、古今优劣、绢素、画院无款、金碧山水等名目。

内容广涉画理、画法、品评、收藏、赏鉴,大多数论述能够独抒己见,有所发明,是我国山水画论重要着作之一。他针对明代盛行临摹之风,提出“凡学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强调“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情性”,认为“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其间将气、韵、生、动四者,一一加以阐述,成一家之说。后三卷汇集收录南朝齐谢赫至明代屠隆、沈颢、李日华诸家二十六种画论着作,是今天研究历代画论的珍贵版本资料。不过对于一些伪托作者的画论着作疏于考鉴,将其辑录书中,如梁元帝《画松石格》、荆浩《画山水赋》等,论者以为此举乃承讹袭谬。(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