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72

第172章 附录二中国画论研究论文录目典(4)

夏硕琦:《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书与画》,1982年第01期。

晁楣:《意境的求索》,《美苑》,1982年第01期。

方骏:《人物画意境琐谈》,《艺苑》,1982年第02期。

薛永年:《关于意境》,《中国书画》,1982年第07期。

陈从周:《画中求画不如画外求画》,《朵云》,1982年第01集。

汤麟:《风格·创新·形式美》,《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期。

陈振国:《风格即“我”浅论》,《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2期。

令狐彪:《“徐、黄二体之争”辨析》,《美术研究》,1982年第03期。

陈大羽:《“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美术纵横》,1982年第01期。

允尧:《武林画派与蓝氏一门》,《艺苑掇英》,1982年第18期。

迟轲:《岭南派》,《中国美术》,1982年第01期。

笳咏:《关于“长安画派”》,《中国画》,1982年第01期。

刘汝醴:《南北宗绘画美学的对立》,《艺苑》,1982年第04期。

张安治:《论中国文人画》,《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期。

陈衡恪:《文人画的价值》,《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期。

陈亚平:《文人画资料选辑》,《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期。

施阑:《文人画的滥觞和早期发展》,《美术研究》,1982年第02期。

穆益勤:《明代宫廷院体与浙派绘画》,《艺苑掇英》,1982年第13期。

周积寅:《略述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江苏画刊》,1982年第02期。

郎绍君:《两条借鉴之路——试谈中国画的出靳》,《美术》,1982年第07期。

张士增:《我对文人画传统的几点想法》,《美术》,1982年第07期。

顾鹤冲:《怎样理解“国画传统”》,《朵云》,1982年第04集。

吴衍休:《画家与人品》,《中国画》,1982年第03期。

刘凌沧:《中国画构图举偶》,《中国画》,1982年第03期。

贾宝珉:《“构图法则”浅说》,《迎春花》,1982年第03期。

王伯敏:《中国山水画的“六远”》,《中国画》,1982年第01期。

陈绶祥:《近大远小,以大观小,变时变空——中国画透视刍议》,《美术》,1982年第07期。

姚耕云:《山水画透视之我见》,《新美术》,1982年第04期。

王克文:《山水画取景的基本法则——“三远法”》,《书与画》,1982年第01期。

钟家骥:《谈“笔力”》,《美术研究》,1982年第01期。

挥奇:《谈笔》,《中国画》,1982年第01期。

于希宁:《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2期。

董寿平:《谈破墨与泼墨》,《中国画》,1982年第01期。

黄昌中:《谈中国画的笔墨》,《朵云》,1982年第03集。

冯祖延:《中国画的传统实质不是“笔墨”》,《朵云》,1982年第03集。

江文湛:《浅谈笔墨的抽象美》,《美术》,1982年第07期。

林薇:《浅论中国画色调中的几个问题》,《美苑》,1982年第03期。

楼家本:《谈“重彩画”》,《朵云》,1982年第02集。

祝大年:《工笔重彩画创新问题探讨》,《中国画》,1982年第04期。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期。

周宗岱:《诗意从何而来——联想的妙用》,《艺术世界》,1982年第02期。

朱希祥:《因诗作画和绘画命题》,《艺术世界》,1982年第03期。

代秀:《诗画相济》,《文汇报》,1982年4月20日。

田心:《“诗中画”与“画中诗”》,《艺术世界》,1982年第05期。

颜运桢:《略谈诗画合璧》,《广西美术》,1982年第05期。

许亮:《诗画互补浅议》,《美育》,1982年第05期。

郎绍君:《宋画的诗意》,《朵云》,1982年第04集。

孙克:《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艺术观的再认识》,《美术研究》,1982年第01期。

王天民:《“书画同源”新探》,《书与画》,1982年第01期。

邓白:《中国画论初探(一、二)》,《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1、02期。

王宏建:《试论六朝画家关于艺术美的思想》,《美术论集》,1982年第01辑。

陈缦祥:《今存顾恺之画论的辩名》,《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2辑。

赵有声:《从骨法论到生气说——顾恺之绘画思想试探》,《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02期。

李福顺:《宗炳栀画山水序枛简析》,《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2辑。

孙祖白:《栀历代名画记枛校注》,《朵云》,1982年第05、11集,1983年第05集。

吴甲丰:《宗像清彦栀荆浩笔法记研究枛评价》,《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2辑。

徐书成:《苏东坡作画与论画》,《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2辑。

徐书成:《苏轼的绘画思想》,《朵云》,1982年第11集。

[日]铃木敬:《栀林泉高致集·画记枛与郭熙》,《美术研究》,1982年第04期。

葛路:《宋代画论中反映的文人审美观》,《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2辑。

薛永年:《追本溯源,去故就新——试论王履的绘画思想》,《美术论集》,1982年第01辑。

蔡星仪:《写神·传韵·摄情论——恽寿平的美学观》,《朵云》,1982年第11集。

周谷城:《所谓意境》,《艺术世界》,1982年第02期。

李弗莘:《雅俗观刍议(中国绘画艺术随笔之一)》,《集美师专学报》,1982年第03期。

钟健:《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想到的——谈中西绘画“再现”与“表现”的差异》,《武汉师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02期。

公度:《略论绘画的本质》,《武汉师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03、04期。

程至的:《谈艺术的自我和情感》,《中国画研究》,1982年第02期。

王宏建:《王微论“致”与“情”》,《中国画》,1982年第04期。

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04辑。

刘汝醴:《谈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1982年第01期。

毛莉莲:《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电影艺术》,1982年第11期。

王宏建:《中国早期画论的理性主义》,《美术研究》,1982年第02期。

万青力:《吴作人的艺术格调》,《美术研究》,1982年第01期。

刘继潮:《“以神写形”试析》,《美术》,1982年第07期。

郎绍君:《早期文人写意三题——兼谈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2年第03期。

薄松年,陈少丰:《郭熙父子与栀林泉高致枛》,《美术研究》,1982年第04期。

何国治:《意匠惨澹经营中——介绍杜甫栀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枛》,《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09期。

周积寅:《论奇——中国画艺术美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2年第04期。

杨杰昌,陈少丰:《试谈中国画的临摹》,《西安美院学报》,1982年第02期。

张振华:《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中国画中的空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2年第02期。

齐凤阁:《谈传神论对中国画的消极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03期。

《“传神论”对中国画亦有其消极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03期。

杨身源:《写意篇——读中国画论扎记》,《美苑》,1982年第03期。

韦自强:《浅谈中国画与诗、书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04期。

茹桂:《中国画的诗情说》,《西安美院学报》,1982年第01期。

沈柔坚:《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随感》,《新美术》,1982年第01期。

刘品三:《漫谈中国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江西历史文物》,1982年第01期。

1983年

王泷:《山水画的产生和宗炳的栀画山水序枛》,《美术研究》,1983年第04期。

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美术研究》,1983年第03期。

姜德溥:《笔法论》,《新美术》,1983年第01期。

杨身源:《修养篇——读中国画论札记》,《艺苑》,1983年第04期。

杨身源:《创新篇——读中国画论札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年第04期。

王宏建:《略谈艺术的功能》,《美术研究》,1983年第01期。

何方:《论“目识心记”》,《中国画》,1983年第01期。

伍朵:《“六法”的新标点质疑》,《新美术》,1983年第01期。

陈建明:《中国画六法初探》,《山西工艺美术》,1983年第01、02期。

朱玄:《论谢赫“六法”》,《文史学报》,1983年第13期。

丁羲元:《读谢赫栀画品枛的再认识——“六法”非谢赫所创考辨》,《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04期。

周棠:《画品(二十四则)》,《美术论集》,1983年第02辑。

朱伯雄:《形似和神似》,《美术丛刊》,1983年第23期。

艾陀:《苏轼传神论美学思想的几个特点》,《华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05期。

姜成楠:《谈墨韵》,《美术研究》,1983年第02期。

张安治:《气韵生动》,《美术论集》,1983年第02辑。

杨辛:《谈意境》,《中国画》,1983年第01期。

黄独峰:《谈“岭南画派”》,《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03期。

杜哲森:《文人画欣赏琐谈》,《美育》,1983年第02期。

顾生岳:《谈中国画的创新》,《新美术》,1983年第04期。

姚耕云:《坚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新美术》,1983年第04期。

杨身源:《创新篇——读中国画论札记》,《艺苑》,1983年第04期。

应野平:《关于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文汇报》,1983年第07期。

水天中:《中国画革新争论的回顾(上)》,《美术史论》,1983年第02期。

驰鸿:《“中国画创新”理论讨论会纪要》,《江苏画刊》,1983年第02期。

严幼俊:《传统、生活、修养——浅谈山水画的创新》,《新美术》,1983年第04期。

王克文:《读王伯敏栀中国山水画“七观法”诌言枛》,《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04期。

朱恒:《中国山水画的布局》,《新美术》,1983年第03期。

钟家骥:《中国画“空白”的应用与欣赏》,《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04期。

薛永年:《运墨而五色具——中国画用墨发展及墨法理论概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3年第01期。

王瑛元:《“五墨”内容刍议》,《中国画》,1983年第04期。

于希宁:《中国画笔墨的虚实》,《美术研究》,1983年第01期。

邓福星:《中国绘画中的抽象因素——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离形得似》,《文艺研究》,1983年第03期。

张立辰:《中国画的笔墨结构》,《美术研究》,1983年第04期。

关和璋:《笔墨技法》,《中国画》,1983年第04期。

令狐彪:《“生”、“熟”说浅议》,《中国画》,1983年第04期。

梁大博:《写意重彩初探》,《齐鲁艺苑》,1983年第02期。

陈孝信:《诗画的一律与不一律》,《江苏画刊》,1983年第02期。

洪丕谟:《画上题诗》,《艺术世界》,1983年第02期。

王绍尊:《国画钤印》,《中国画》,1983年第01期。

李福顺:《谈诗书画印结合》,《迎春花》,1983年第03期。

华沐:《“谢氏黜顾”与画风新变》,《美术研究》,1983年第04期。

萧文苑:《李白论画》,《绵阳师专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02期。

张志林:《试论杜甫的绘画美学思想》,《大庆师专学报》,1983年第01、02期。

王逊:《荆浩的栀笔法记枛》,《中国画研究》,1983年总第04期。

郑奇:《郭熙栀画诀枛解析》,《中国画研究》,1983年总第03期。

吴思雷:《谈谈笪重光的栀画筌枛》,《美术》,1983年第03期。

挥奇:《石涛画语录》,《中国画》,1983年第02期。

清·王概等撰,洪桥,天明译注:《画花卉草虫浅说》,《江苏画刊》,1983年第01、02期。

陈绶祥:《谈“类之成巧”》,《中国画》,1983年第04期。

曾景初:《开源畅流与谨毛失貌》,《中国画》,1983年第04期。

郎绍君:《“抢”神及其他》,《迎春花》,1983年第02期。

李震坚:《传神与魅力——回顾历代绘画所引起的联想》,《新美术》,1983年第03期。

马鸿增:《“传神论”新探》,《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03期。

王肇民:《我的意见仍然是“形是一切”》,《新美术》,1983年第04期。

何孙谟:《形,不可能是一切》,《新美术》,1983年第04期。

王朝闻:《陋劣之中有至好》,《中国画》,198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