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8

第18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6)

【砚】指研墨的工具,古称研,为文房四宝之一。砚是由新石器时代研磨颜料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燃取松烟制成墨丸后,需在一块平面的石版上,用平底小石子压着研磨,这块小石子就称为“研石”,平面的石版就是“研台”。墨锭出现后,便直接在研台上研磨了。除石砚外,汉代有陶砚、漆砚、铜砚等,其形式不一。魏晋时期出现了圆形无釉瓷砚。在唐代,常用的砚台多为箕形陶砚,但先后开发出来了被后世视为“名砚”的端、歙、洮等砚材。砚台的品质在于石质是否滋润而细腻,发墨而不损笔。(任大庆)

【毫料】指用以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毫料以兽类的毛为主,常见的有羊毫、兔毫、狼(黄鼠狼)毫以及狸毫、马毫、豹毫、狗毫、猫毫、猪鬃等。

也有以禽类的羽毛制笔的,如鸡毫、鸭毫、鹅毫、雁毫、孔雀羽毛等,但较少见。(任大庆)

【彩毫】唐代温庭筠《塞寒行》:“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指画笔。(周积寅)

【湖笔】①指浙江湖州一带所生产的毛笔,湖笔的主要产地在吴兴县善琏乡。②指以湖州生产毛笔的工艺所制作的笔。(任大庆)

【宣纸】①唐代时产于宣州,用楮树内皮纤维所造的纸,品质优良宜于书画,为当时宣州府之贡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②元初起产于宁国府(原为宣州,宋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泾县的优质书画用纸。泾县造纸,系用当地或邻县所产的青檀树内皮为原料,约在明清之际,又加入了以当地所产的沙田稻草加工而成的“棉料”,纸张的白度和柔软度都有所增加。现在泾县所生产的宣纸,按原料中皮、棉的配比不同,分别为“特净”、“净皮”、“棉料”三个档次。③宣德纸的简称。明吴景旭《历代诗话》:“宣庙(宣德帝庙号宣宗)器首为铜器,次为窑器,次漆器,次纸墨。”又云“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赋,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到三四张,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可知当时人们习惯于把宣德年间所造的贡纸及贡笺称为“宣纸”。④宋代用以书写任命官员诏书的专用纸。宋代一般官员的任命诏,用普通纸张,由中书省发出。惟独用于任命宰相者,用一种称为“宣麻”的白麻纸,由皇帝直接颁下,公布于朝。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记:“熙宁七年六月,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毋得用宣纸相乱。”此处的宣纸指的就是由中书省所发“任命诏”的专用纸。(任大庆)

【生纸】从纸槽中抄出烘干后,未经上胶矾、施蜡、染色等工序的白纸。生纸吸水性强,水墨晕染的效果好,适宜作写意画。(任大庆)

【熟纸】是在生纸的基础上经过了上胶矾、填粉、施蜡、染色等工序加工后的纸。熟纸不吸水,不会晕化走墨,其浅色者,适宜作工笔画。其彩色的蜡笺、洒金宣等,一般用于书写对联、匾额之用,或是在装潢书画时,用于诗堂、引首等处。(任大庆)

【半熟纸】介于生纸与熟纸之间,适宜作兼工带写的国画。(任大庆)

【文玩】指古代文人书房案头的各类文具,融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除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有笔筒、笔格、笔洗、笔觇、墨盒、墨床、镇纸、裁刀、水注、水盂、印章、印泥、印盒等。(叶蕾)

【镇纸】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或书籍的器具,由古代文人在案头上时常把玩的小型青铜器、玉器发展而来,一般以铜、玉、水晶、玻璃、陶瓷等制作,形制较小,多取动物造型。(叶蕾)

【镇尺】又名“书尺”,用以压纸或书籍的器具,多为长条形,以红木、紫檀、黄杨、铜、石等材料制作。镇尺大多两根成对,上面刻印铭文或对联。(叶蕾)

【笔觇】一名“笔舐”、“笔掭”,是舐笔之器。(叶蕾)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一般较水盂为大。明屠隆《考盘余事》中载有多种质地,今最常见的是瓷笔洗,亦有以玉、陶、铜、象牙、犀角等材质制作的。(叶蕾)

【水盂】盛清水以备磨墨之器。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谓:“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水盂造型一般为圆形小口、大腹,取水时一般用细长柄之铜水匙。水盂以瓷器为主要材质。(叶蕾)

【水注】一种有嘴可注水的小水壶,亦称“砚滴”,用于在砚上滴水。一般以瓷、陶,或铜、玉等材料制成。体型小,有小孔和滴嘴,掌握注水多寡只需以手指按住小孔便可。(叶蕾)

【格碗】笔洗中分隔为两格或三格者。(叶蕾)

【格碟】口沿较深的瓷碟,内有五格,中间一格可用以储水,旁有四格可用来溶泡颜料,使用方便。格碟一般配套有盖。(叶蕾)

【笔格】亦称“笔搁”、“笔架”,为搁笔用具。

笔格材质多样,有铜、瓷、石、珊瑚、玛瑙、水晶、玉、木、紫砂、象牙等,多为山形。(叶蕾)

【笔搁】参见“笔格”条。

【笔架】参见“笔格”条。

【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的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当然,宋以前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并不题在画上,从广义讲也是题画诗。清代诗人王士祯《蚕尾集》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唐代诗歌盛行,题画诗也丰富多彩,但题画诗并非始创于杜甫,六朝时有些诗人就为画扇、屏咏过诗。六朝至唐代的诗与画并没有在形式上真正地融合,也无画家在画上亲自题诗的风气。北宋的题画诗,由于文人画运动而发展起来,如文同、米芾、米友仁以及赵佶等,都有题画诗,但多数题画诗与题跋一样,只是写在自作画卷的后尾或前面,而直接题在画上的并不普遍。在我们所见的作品中,画家把诗直接题在画上,从形式上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的,始于赵佶(如《蜡梅山禽图》)。不过,在他亲自掌管的翰林图画院中的画家多不题款,更不题诗,有时只在画上写个名字,直到明清画院仍然如此。到了元代,画上题诗才真正兴起并成熟起来。明清以来,题画诗尤为盛行,徐渭、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等人,几乎每画必题,每题必诗,信手拈来,出神入化,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比以前有进一步的创造,获得更加完美的统一。我国有关题画诗的着作甚富:有辑录前人题画诗的,如南宋孙绍远《声画集》、清代陈邦彦《历代题画诗》;有题自画的,如明代李日华《竹画媵》,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奚冈《冬花庵题画绝句》;有题同时代人画的,如李日华《墨君题语》;有题历代名画的,如清代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等。(周积寅)

【印章】印:图章,印信。如玺、宝、印、章、记等,统称为印。《史记·封禅书》:“使各佩其信印。”印章:汉制,官秩二千石以上,其印文曰章;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其印文曰印,称某官之印。后通称图章为印章。古称“”或“”,后作“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玺”,官、私所用均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和“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印或称“宝”,官、私所用印别有“记”、“朱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文字形制随时代而变化,风格各有特点。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于封发物件、简牍之用,将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改用朱色盖。印章上的文字称“印文”。

印文凸起,钤盖在纸绢上后成白地红字的,称“朱文”(“阳文”),反之,称为“白文”(“阴文”)。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章,后有牙、角、水晶等;元以后石章盛行。印章除日常应用外,则多用于书画作品上,有姓名印和闲章两种。姓名印,又称名印,私印的一种,即刻有某人姓名的印章。

书画上钤在作者名款旁边。闲章,又名书画印,其印文内容或来自经史典故、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书画理论,或反映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或发表其艺术主张,其中充满了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色彩,耐人寻味,可谓“闲章不闲”。起首印(章),闲章的一种,钤盖于字画的起首处。押角印(章),亦作“押脚印(章)”,闲章的一种,钤盖于书画之下角,或其他空隙部位。肖形印,又名象形印、图案印,闲章的一种,指刻有图案的印章之统称。古代肖形印图画有龙、凤、犬、马以及人物等。当今一些书画家也常用之。收藏鉴赏印,闲章的一种,用于书画、图书上的印章。始见于唐代,后世逐渐风行之。如唐代李世民“贞观”连珠印,北宋米芾的“米氏审定真迹印”,清代弘历“乾隆御览之宝”等。印章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周积寅)

【印】见“印章”条。

【图章】见“印章”条。

【姓名章】见“印章”条。

【闲章】见“印章”条。

【起首章】见“印章”条。

【押角章】见“印章”条。

【肖形印】见“印章”条。

【收藏鉴赏印】见“印章”条。

清“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印【印泥】印泥是钤盖印章的材料。主要是以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制成。

一般印泥除了红色外,还有各种特殊的印泥,如绿色、蓝色、黑色、褐色印泥等。(叶蕾)

【界尺】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界尺原指建筑绘图时专供毛笔画直线的工具,用硬木或竹片制成,在尺的一侧刻出一个阶梯状的凹槽,使用时,把界尺放在所绘部位的下方,手执一支钩线笔与一根光滑的竹棒,后面的竹棒抵在界槽内移动,前面的毛笔便可在纸绢上画出均匀工整的墨线,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今之论界画者,但用尺引笔。”

郑绩对“界尺”有不同的解释,《梦幻居画学简明》云:“文人之画,笔墨形景之外,须明界尺者,乃画法界限尺度,非匠习所用间格方直之木间尺也。”他所说的“界尺”是指文人作画的“界限尺度”,并具体分析说:“夫山石有山石之界尺,树木有树木之界尺,人物有人物之界尺。如山石在前,其山脚石脚应到某处,而在后之山石,其脚应在某处;如树在石之前,则树头应在石前,而石脚应在树后;如人坐石上,脚踏平坡,则人脚应与石脚齐;人坐亭宇门帘,可容出入,近人如此大,远人应如此小。推之楼阁船车,几筵器皿皆然,所谓界尺者此也。至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亦界尺法。但非写一丈高山、一尺高树、一寸大马、一分大人也,盖山高盈丈,树宜数尺,不宜盈丈;马大成寸,人可几分,不可成寸云尔。故读古人书,要揣情度理,勿以词害意,方善取法。此文人作画界尺,即前后远近大小之法度也。”(任大庆)

【界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卷一:“吴(道子)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盻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界笔,指画界画用的笔,用以画直线。(周积寅)

【真迹】真:本来面目。真迹指书画家本人的手迹。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任大庆)

【赝本】赝:假的。赝本指伪造或仿造的书画。楼钥《跋汪季路藏修禊序》诗:“赝本满东楼,琐琐不足呈。”清代松年《颐园论画》:“骨董人所出售者,大半赝本,欺人图利而已。”(任大庆)

【赝品】一名“赝鼎”,指伪造或仿造的物品。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下:“高詹事题白阳山人画后云:宋元之迹,大半为赝鼎。”(任大庆)

【赝鼎】参见“赝品”条。

【摹】摹是一种书画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主要的作伪方式,是以较为透明的纸蒙在真迹之上,下透灯光,先双钩再填墨色,这样拷贝出来的作品与真迹相比非常地近似,称为“响拓”,也作“向拓”,常见于对古代法书或风格谨细名画的作伪。(任大庆)

【临】临是学习古代书画作品的主要方法,是指对着真迹,一边观看一边临习。这种方式也被运用于对行草书和写意性绘画的作伪,它与摹相比,不受拘束,更加灵活自由,可以克服笔墨呆滞刻板的弊病,但也不可避免会露出作伪者本人的笔性。(任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