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86

第186章 附录二中国画论研究论文录目典(18)

钟国胜:《郭熙“三远”论的美学思想溯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4期。

赵廷仁:《郭熙栀林泉高致枛的儒道思想》,《西北美术》,2007年第02期。

郑良:《栀林泉高致枛中山水画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旷浩源,雷东阳,何云波:《神·意·道:苏轼文论、画论、书论的比较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

童永生:《理学的“格物”精神与宋代绘画的写实风格》,《史学月刊》,2007年第01期。

贺文荣:《从品第走向分科:宋代绘画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转捩》,《美术研究》,2007年第01期。

柯孔亮:《从宋人画论看中国画的写生方法》,《美术大观》,2007年第08期。

韦宾:《宋元画学着作的剽袭与“言公”说献疑》,《美术研究》,2007年第03期。

张红梅:《山水有境——宋元山水画构图演变及绘画思想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丁薇薇:《刘道醇“六长”说的启示》,《美与时代》,2007年第03期。

徐浩:《说“逸品”》,《美术研究》,2007年第01期。

杨园:《论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逸”及其美学特征》,《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

文艺:《论宋代绘画美学思想》,《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07期。

周清波:《论文人画的形式与内涵》,《戏剧文学》,2007年第02期。

陈莎莎:《试论北宋郭若虚的“心印”说》,《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03期。

赵梓钧:《谈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电影评介》,2007年第01期。

胡迎建:《论黄庭坚的题画诗》,《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张其凤:《倡新说覆旧说当慎之又慎——就栀宣和画谱枛一文与韦宾先生商榷》,《美术观察》,2007年第04期。

张建军:《“诗画一律”的观念前史》,《新美术》,2007年第01期。

文艺:《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形似与神似的绘画美学分歧》,《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06期。

李普文:《栀后画录枛作者释彦悰及其绘画美学思想与批评观》,《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

韩梦林:《浅析赵孟頫“古意”说》,《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吕瑛:《论影响赵孟頫“古意说”形成的因素》,《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04期。

尹大中:《文化矛盾冲突中的突破——谈赵孟頫的“古意”论》,《时代文学》,2007年第04期。

刘昌禾:《赵孟頫的“尚古”与“原初崇拜”》,《艺术探索》,2007年第01期。

滕志朋:《赵孟頫:超越于“南北宗”论域之外——彭修银先生“作家画体说”及“赵孟頫论”浅议》,《贵州大学学报》(艺术),2007年第02期。

张金星:《论赵孟頫的绘画美学思想》,《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5期。

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05期。

胡利平:《“逸品”“神品”臆说》,《书画世界》,2007年第06期。

赵莹:《饶自然栀绘宗十二忌枛析》,《艺术探索》,2007年第04期。

方闻,郭建平:《董其昌与正统画论》,《民族艺术》,2007年第03期。

张郁乎:《从画道、画品的角度看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罗奋涛,邓维明:《董其昌绘画思想及风格成因浅析》,《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施荣华:《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

薛燕:《试论董其昌“士气说”的美学价值》,《理论月刊》,2007年第03期。

黄利萍:《徐渭绘画艺术中的“本色”思想》,《艺术百家》,2007年第02期。

张小军,刘慧敏:《一鸟不鸣山更幽——从画论看龚贤》,《艺术探索》,2007年第02期。

张小军,刘慧敏:《浅谈龚贤笔墨风格与画论》,《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04期。

单国霖:《笔墨飞动,气格清逸——陈淳书画艺术风格论》,《中国书画》,2007年第09期。

徐水平:《王原祁的笔法与义理》,《美术》,2007年第07期。

卜寿珊,石莉:《龙脉、开合、起伏——论王原祁三个构图名词的含义》,《书画世界》,2007年第06期。

张广才:《论王原祁的“仿古”画学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02期。

万新华:《沈宗骞的山水画观》,《美苑》,2007年第02期。

毛娜:《石涛“一画论”审美思想探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

刘春明:《解析石涛画语录中的“自我”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04期。

胡俊:《禅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艺术百家》,2007年第02期。

秦瑞红:《论石涛绘画艺术中的创新精神》,《美与时代》,2007年第09期。

刘墨:《石涛的“一画”论》,《荣宝斋》,2007年第05期。

高永强:《石涛及其美学思想》,《华夏文化》,2007年第02期。

金建荣:《边寿民绘画思想初探》,《艺术探索》,2007年第02期。

孙福轩:《徐枋画学思想论》,《新美术》,2007年第05期。

徐浩:《“造化”为法——释读明清画学思想之一种》,《艺术探索》,2007年第01期。

秦安建:《“法法不宗而成”——读明清画论有感》,《职业圈》,2007年第21期。

张传友:《中国意境论的消解——从王夫之、布颜图到王国维》,《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1期。

李淑辉:《吴昌硕与海上画派的观念转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陈健毛、张华:《论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05期。

庞世伟:《论“五四”时期“文人画之价值”问题的辩论及其影响》,《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黄戈:《从陈师曾到傅抱石的中西绘画比较观》,《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02期。

钟国胜:《陈师曾中国画进步论的史观研究》,《美苑》,2007年第02期。

林若夫:《高剑父的思想源流与艺术内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05期。

崔玲:《“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异同以及现实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06期。

尤花媛:《浅论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艺术思想》,《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赵启斌:《滥觞汉魏流东晋,一片汪洋达盛唐——傅抱石绘画思想略论》,《荣宝斋》,2007年第04、05期。

李芹:《中国画发展的民族性内涵——有关傅抱石绘画思想的理论研究》,《艺术百家》,2007年第S2期。

万新华:《傅抱石之石涛研究的考察》,《美苑》,2007年第06期。

侯君波:《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4期。

葛玉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画论争解析》,《美术》,2007年第12期。

楚晓红:《论中国画对日本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艺术百家》,2007年第S1期。

万伟民:《现代艺术门类中的中国画形式》,《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06期。

唐滨:《个性化追求与把握中国画先进文化方向的辩证关系》,《文艺评论》,2007年第06期。

薛书琴:《论中国画形式美的构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6期。

陈美珍,黄宗贤:《现代的追逐与图式的变革——二十世纪初传统派的中国画现代转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04期。

孟繁玮:《中国画的现代题材及其与国画语言的关系》,《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惠蓝:《二十世纪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传统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白晓军:《禅宗心性论对中国画的影响》,《文艺争鸣》,2007年第08期。

花瑶茹:《中国画的想象力》,《艺术百家》,2007年第05期。

韩长生:《模糊反精到,虚无益充实——中国画虚实刍议》,《美术观察》,2007年第09期。

罗耀东:《当代中国画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建构》,《美术观察》,2007年第09期。

刘怡果:《中国画构图样式与审美内涵》,《文艺研究》,2007年第09期。

林伟:《论中国画的本质特性》,《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

颜永刚:《中国画的意境》,《文艺研究》,2007年第08期。

叶浅矛:《我的现代中国画创作观》,《美术》,2007年第07期。

林伟:《中国画艺术观溯源(节选)》,《美术》,2007年第07期。

张曼华:《雅俗合流之后——中国画中雅俗共赏审美标准的提出及其当代境遇》,《艺术百家》,2007年第04期。

杨娟:《中国画写意精神刍议》,《美术观察》,2007年第07期。

周清波:《中国画之“线”艺术研究》,《民族艺术》,2007年第02期。

孔耘:《中国画的虚实观与美学精神》,《美术观察》,2007年第06期。

刘树允,王川进:《儒道释经学与中国画创作理论的联系》,《美术》,2007年第06期。

陈军:《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的多元性》,《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

李文绚:《中国画对“神似”的探求》,《文艺研究》,2007年第05期。

刘守信:《重新审视中国画的色彩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02期。

李杰:《观念决定形式——当代写实中国画的现代性》,《美术观察》,2007年第04期。

罗一平:《“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国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文艺研究》,2007年第04期。

彭西春:《中国画论浅说》,《四川戏剧》,2007年第02期。

周红艺:《由感及情到悟创作——一幅中国画的心理过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2期。

王志安:《从马家窑彩陶画综谈中国画艺术的渊源与发展》,《美术》,2007年第02期。

张曼华:《中国画的写“影”传意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01期。

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史论的研究与写作》,《艺术百家》,2007年第01期。

周光浩:《也谈宋元以后中国画色彩趋弱的问题》,《美术观察》,2007年第01期。

孙照金:《中国画中优美独特的禅意》,《中国宗教》,2007年第01期。

李桂奎,黄霖:《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程淑彩:《中国绘画重“神”传统的当代考察——由两则经典画论引发的思索》,《时代文学》(双月),2007年第03期。

荆建设:《对中国画学线性艺术思维的思考与分析》,《艺术探索》,2007年第03期。

尹成君:《中国传统画论对中国当下艺术创作的几点启示》,《艺术百家》,2007年第S1期。

吕文喆:《温馨的人文理念——从中国古典画论论着丛刊想起》,《美术之友》,2007年第06期。

袁媛:《中国画论与西方认知领域的共通艺术思想》,《艺术探索》,2007年第04期。

林泰胜:《以形势表现出的印象:“气韵生动”的绘画美学涵义》,《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03期。

胡友慧:《画诗相融,妙韵天成——略论文人画的“诗化”》,《船山学刊》,2007年第01期。

何世剑:《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06期。

秦宏:《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境论》,《艺术探索》,2007年第01期。

王康:《论中国绘画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沈燕,俞放:《中国绘画中的“兴”》,《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2期。

颜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美苑》,2007年第05期。

白晓军:《和谐观:中国传统画论的思维方式初探》,《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05期。

徐建融:《画论释疑七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臧新明:《中国古典画论之“写生”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01期。

饶薇:《“戾家画”说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姜福林:《意境与情怀——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和人格魅力之诠释》,《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