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26

第26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6)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盖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着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此“一画”乃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②《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石涛画语录·尊受章第四》:“夫一画含万物于中。”此“一画”乃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③《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此“一画”乃指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④《石涛画语录·运腕章第六》:“受之于远,得之于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此“一画”乃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周积寅)

【寄情画道,高妙绝尘】清代安岐《墨缘汇观·序》:“至元赵文敏,山水师董源。他如高房山、黄子久、王、吴、倪及元末诸公,寄情画道,高妙绝尘,虽其各立堂户,然多发脉董源,故称画品中之神韵高逸者。”安岐所列举的这些山水大家虽然各具面貌,但其画格皆高,是“画品中之神韵高逸”之人,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发脉董源”,承继南宗一脉画风。“寄情画道,高妙绝尘”是对南宗画家的颂扬,是典型的倡南贬北说。(张曼华)

【艺成而下,道成而上】清代唐岱《绘事发微·序》:“夫画一艺耳艺成而下,即道成而上矣。圣贤之游艺,与夫高人逸士,寄情烟霞泉石间,或轩冕巨公,不得自适于林泉,而托兴笔墨,以当卧游,皆在所不废,世之传画,良有以也。”黄宾虹说:“《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成艺成,犹今所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也。中华四千年来,为文化开化最早之国。古之制作,皆古之圣贤,政教一致,初无道与艺之分。”“艺必以道为归。”“艺之至者,多合乎自然,此所谓道。”(《精神重于物质说》,1935年《国画》月刊卷一第十一、十二期合刊)

又说:“《周官》:‘教之道艺。’道与艺原是一事,不可分析。《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换言之,道是理论,艺是工作道可坐而言,艺必起而行。”(《国画通论·说艺术》讲义)(周积寅)

【画乃心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凡画必周气韵出于灵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押字且存诸贵贱祸福,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夫画,犹书也。扬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画乃心印,主要揭示了中国画与人的关系,即画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反映。道出了文人画之本质。(周积寅)

【心术】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画者笔也,此乃‘心术’。”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穷源》:“笔墨本期古拙,而世竞尚新巧,古拙新巧之间,心术判矣。如人日诵圣贤之书,能勉行之,不过为善士耳;若听其流而日下,不至小人之尤不止。士生古人之后,可不究心于古人以寻其源哉?”指心计、计谋。《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尹知章注:“凡此六者,皆自心术生也。”(周积寅)

【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潘天寿《论画残稿》:“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与“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庄子·田子方》中云:“吾游心于物之初。”又云:“秉物以游心。”以及庄周梦蝶的隐喻都表明“心”与“物”之间不可须臾分离,心物之间的关系是依存转化的关系。“心物熔冶”指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是由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物”相互影响、互相转化而形成艺术形象,作品是“心物”交融的结果。南朝宋理论家宗炳《画山水序》提出“应目会心”,即应之于目,会之于心。

客观事物的形象由目感应,再由心进行体味,提炼,取舍,熔铸成艺术形象。唐代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心(心源)与物(造化)关系相互转化,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宋代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身与竹化实为心与竹化,是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与客观对象不分彼此,融合为一,达到“心物熔冶”的境界。此外还有清代郑燮的“胸中之竹”说,也同此理。潘天寿《论画残稿》云:“故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借自然之形相尔。无此形相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则终在心源。”(陈见东)

【画从梦授,梦自心成】清代高秉《指头画说》:“恪勤公八龄学画,遇稿辄模,积十余年盈二簏。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模仿。惟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曾镌一印章云:画从梦授,梦自心成。”杨仁恺在《高其佩》中分析曰:“促使画家弃笔用手指作画的直接因素,正好是做梦以后的事,是画家用笔来表现梦中壁画的效果,但某些技法上有了缺陷,得不到满足时所提出的,它反过来倒是很好地为指画提供了实践上的根据。”(杨修红耿剑)

【画当形为心役】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画当形为心役,不当心为形役。天和饱畅,偶见端倪,如风过花香,水定月湛,不能自已,起而捉之,庶几境象独超,笔墨俱化矣。”强调作画中外形的刻画应当由内心精神所控制。作画不要被自然万物的外形所束缚,要能根据画家的构思立意,有所取舍,有所概括,能够超越面面俱到的如实描写,而达到抒情写性的创作境界。(李芹)

【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古人绘事,如佛说法,纵口极谈,所拈往劫因果,奇诡出没,超然意表,而总不越实际理地,所以人天悚听,无非议者。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是指画家心中对造化的感悟和形成的艺术意象无所保留地反映在画面之中,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宋代黄庭坚《题子瞻枯木》诗云:“折冲儒墨陈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盘风霜。”元代倪瓒《题自画·墨竹》云:“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陈见东)

【画之情】南朝宋王微《叙画》:“此画之情也。”情:感情;情趣;情致;性情。“情”作为审美范畴用于画论中最早见于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赋色象类,曲得其情。”王微认为山水画不同于地图,也“效异山海(山海指自然风光本身)”,寄托了作者之情,是作者“神明降之”所赋予的。北宋李公麟云:“吾为画吟咏性情而已。”(见《宣和画谱》卷七);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高雅之情,一寄于画。”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作画贵在摄情。”清代郑板桥《题画·竹》:“一枝一叶总关情。”张大千《画说》:“艺术为感情之流露。”故“画之情”,为揭示绘画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周积寅)

【心画】南宋米友仁《题新昌戏笔图》:“子云以自为心画,非穷理者,其语不能至是。画之为说,亦心画也,自古莫非一世之英,乃悉为此,岂市井庸工所能晓?”书与画皆为“心画”,即由心现——心灵的表现,是性情的流露。(荆琦)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清代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其意思是说绘画创作是受到画家心灵所支配的,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与表现。(荆琦)

【灵匠】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得笔先之机,方可舒卷云烟,驱使灵匠。”灵匠,即灵心,是灵妙的意匠。(周积寅)

【灵府】唐代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灵府:古指心。《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托也,所谓心也。”(周积寅)

【襟灵】唐代张怀瓘《画断》“顾恺之”条:“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襟灵与“灵府”、“灵台”都是“心”的别名。(周积寅)

【灵台】五代后梁(传)荆浩《画说》:“灵台记,整精致。”灵台与“灵府”、“襟灵”都是“心”的别名。(周积寅)

【笔墨乃性情之事】清代石涛《石涛题画集》:“笔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中,有非笔墨所能传者。”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避俗》:“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贼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或曰:画直一艺耳,乃同于身心性命之学,不繄难哉?曰:天下实同此一理。画虽艺事,古人原借以为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用也。”笔墨:

指绘画。性情:指画家的本性、禀赋和气质。这句话意思是说绘画是人的本性的流露。(耿剑)

【笔墨一道,同乎性情】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笔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旷中有真挚,则性情终不出也。”性情:本性,指人的禀赋和气质。

文人画之本质,特别强调审美主体情感之抒发,认为画者“心画也”,是“吟咏性情而已”,“以得其性情为妙”,故“笔墨一道,同乎性情”。(王凤珠)

【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参见“笔墨乃性情之事”、“笔墨一道,同乎性情”条。

【墨点无多泪点多】清代朱耷《题山水画》:“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朱耷所画水墨花鸟笔墨简练,艺术形象怪诞夸张,借以寄托失去旧朝的悲哀之情,故此写下“墨点无多泪点多”。这也说明画家作画要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其中,不可作无病呻吟之状。(陈见东)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此谓赋诗、绘画都是可以作为加强身心性情修养,摒去一切声色货利杂念的手段。(荆琦)

【画不可无理,正妙有情】清代梁同书《频罗庵书画跋》:“有云,画是醒时做梦。梦或无理却有情,画不可无理,正妙有情。”是谓绘画同做梦一般,将生活中压抑着的情感抒发出来,但“画不可无理”,画要讲究章法布局笔墨运作,而不能像梦一般不受逻辑限制。绘画的妙处就在于借助有序的景物安排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无限情感。(荆琦)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南宋邓椿《画继》载苏轼语:“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意,指意思、意味;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苏轼认为诗文、绘画都应当是艺术家内心独特情感的表露,因此,赋诗、作画皆要直抒胸臆。(荆琦)

【画者,理也,意也】清代蒋和《画学杂论》:“画者,理也,意也。梅道人诗:‘诗中传画意。’得其意而已足,才着相便俗气。吴融诗:‘良工善得丹青理。’”理:道理、法则。意:思想、心思;意义、意味。指绘画既是一种心灵的表现、情感的产物,又要符合笔墨法则、创作规律,是理法与感情的综合体。(荆琦)

【章侯画得之于性】清代周亮工《读画录》卷一:“章侯画得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昔人云:‘前身应画师。’若章侯者,前身盖大觉金仙,曾何画师足云乎!人但知其工人物,不知其山水之精妙;人但知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性,即本性、天性。陈洪绶的作品都本乎天性,出自内心情感,而不是依靠后天学习得来的。画家创作要从本来天性出发,避免做作,根据内心真实情感进行创作。《易·乾》云:“利贞者,性情也。”《庄子·缮性》云:“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天之赋予我者性也,性之所贵于人者学也。性有颛蒙明敏之异,学有日益无穷之功,故能固其性之所悟,求其学之所资,未有业之不精于己者也。”北宋张怀《山水纯全集·后序》云:“盖天性之机也,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至神之用,机之一发,万变生焉。”(陈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