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32

第32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12)

【泥古不化】清代原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泥古不化”是指师学古法却不知变化、创新,与“具古以化”相对。中国画论史上,对待传统的继承问题历来就有“泥古不化”与“具古以化”两种态度。因循守旧的人,对待传统只知临摹,不知创造,脱离自然生活实际。明清虞山、娄东等画派,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他们认为作画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的创作方法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陷入程式化的窠臼,严重阻碍了绘画的创新发展。(王宗英、蒋丹)

【借古以开今】清代原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俞剑华注释云:“知识限于似古人则不能推广,学习古代的知识是为了现在的用处,不是复古,也不是保守。是以古为今的借鉴,是古为今用。”“借古以开今”,即借鉴传统表现方法,推陈出新。如能得“古今之妙用”,方能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石涛提出“借古以开今”创造性见解的目的,是为了竭力纠正食古不化的时弊,提倡画家自由创作,强调画家个性的发挥。这些主张对后世的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宗英、蒋丹)

【古我】清代原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能使我即古而古即我?如是者是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也。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

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石涛题画选录》:“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谓我似古人,我不敢信;谓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俞剑华《中国画理论初稿》油印本评述:“古与我是时间的变化,过去的古,本是当时的我;现在的我,将来也要变成过去的古。石涛在崇古思想弥漫学术界绘画界的时候,大声疾呼,反对迷信古人,提倡表现自我,是有他的积极意义的。他也不是完全反对古,而是反对食古不化,反对把古人变成古人而失掉今人,他主张借古开今,也就是古为今用。把古人的精华来充实我,营养我,提高我,而不是把古人变成我,也不是把我变成古人。既不是奉命惟谨,迷信古人;也不是狂妄自大,惟我独尊。古无我不能发展传统,我无古不能继承传统。要发展必须继承,要继承必须发展。古与我不能合而为一,其中有不可调和的差别;古与我也不能孤立而为二,其中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在绘画上,必须有古,那就是民族传统,中国气派,没有这些东西,就很难称为中国画。同时又必须有我,那就是新颖技法,特殊风格,与任何人都有所不同。没有这些东西,就很难说是创作,也很难成为画家。古与我虽是两点,虽有矛盾,但必须作有机的统一。”(周积寅)

【后尘】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没骨法始于唐杨升其《雪中待渡图》,真是匪夷所思。

(董)文敏所仿,特用其画法耳,仍是文敏本色,非杨升后尘也。”后尘,本指行进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此用以比喻跟随在他人之后。(周积寅)

【推陈出新】原指谷仓储谷米,每当新谷登场,即将陈米推去,换储新米,叫做推陈出新。后引申指一切事物的除旧更新。即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以创造新事物。清代方薰《山静居诗话》:“诗固病在窠臼,然须知推陈出新,不至流入下劣,此慈溪叶丈凤占之论也。”“推陈出新”一词,用在画论中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阐释:“凡学术,必须由众多之智慧者,祖祖孙孙,进行不已,循环积累而得之者也。进行之不已,即能‘日日新,又日新’之新新不已也。绘画,学术也,故从事者,必须循行古人已经之途程,接受其既得之经验与方法,为新新不已打下坚实之基础,再向新前程推进之也,此即是‘接受传统’、‘推陈出新’之意旨。新旧二字,为相对立之名词,无旧则新无从出。故推陈,即以出新为目的。新,必须由陈中推动而出,倘接受传统,仅仅停止于传统,或所接受者,非优良传统,则任何学术,亦将无所进步。若然,何贵接受传统耶?

倘摒弃传统,空想人人做盘古皇,独开天地,恐吾辈至今,仍生活于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矣。苦瓜和尚云:‘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借古开今,即推陈出新也。于此,可知传统之可贵。”(周积寅)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按:查王原祁《雨窗漫笔》无此语)说明了学画师法古人的重要性。清“四王”直承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主张,致力于摹古,因受统治阶级的赏识,确立了其正统地位。摹古就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延续,古代名家们的优良传统、深厚的学术修养、丰富的技法经验,可使初学者少走些弯路。清代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有云:“学画必须临摹入门,使古人之笔墨皆出于吾之手,继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临摹是师古人的一种方法,临摹得法,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学习传统的笔墨技巧、构图、构思等方法,有利于尽快地掌握古代大家的绘画技法。但师法古人的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成功的画家们无不是先“师法古人”,进而“师法造化”,博学修炼,终成自家面目。(王宗英蒋丹)

【师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指可以效法人及可以引以为戒的事。(周积寅)

【凡画须要临,临多自然晓】清代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朱子读书法曰:‘凡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仆谓凡画须要临,临多自然晓。又曰:‘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临画也不外一个熟字。”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学习,积累的文化知识多了,写文章时自然“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注”。学画也是如此,绘画作品临摹的多了,熟练了,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体悟,有所心得,将古人的经验经过消化、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王宗英蒋丹)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代宋荦《论画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眼前谁涉宋元津。画中九友王翚在,白首多年奉柴宸。”变古开今,不轻视古人,又不拘守于古人,在继承传统中拓展新画境,熔铸新风格,“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即“不薄今人爱古人。”(陶陶陶明君)

【兼收并览,广义博考】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锺、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义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郭熙强调学画山水和学作书法一样,如果研习某人久了必然产生一些类似的用笔和风格,步其后尘,难脱窠臼。学画者必须博习诸家而后独成一家。(张金东刘亚璋)

【师其意而不师其迹】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师其意而不师其迹”,意思是说向古人学习,就要师法其绘画艺术上特有的精神本质,包含创作的意旨、笔墨技巧的韵味、作品内容的格调等等方面,而不仅仅只是按照摹本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只求形似。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明代李流芳《檀园集》中有:“余画无师承,又不喜临摹古人。如此册于荆、关、董、巨、二米、两赵,无所不仿,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学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谓也。”亦强调学习古人经验传统,并不只是为了表面的相似,而应探索古人深层的立意,去体会前人的寓意,形成自己的心得。(王宗英蒋丹)

【两家法门,如鸟双翼】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自画小景》:“赵令穰、伯驹、承旨三家合并,虽妍而不甜。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四家合并,虽纵而有法。两家法门,如鸟双翼。吾将老焉。”俞剑华云:“三赵是李派,妍而不甜;董、巨、米、高是王派,纵而有法,是各有优点,不相上下。

如鸟双翼,更不会有优劣轻重。这可能是董氏的真心话。”(《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张曼华)

【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清代边寿民语,见载于张庚《国朝画征续录》卷上:“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这是强调绘画学习,应师古人之“意”。“意”包涵了古人的创作用意、心得体会等诸多方面。清代方薰云:“临摹古画,先须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见逐次改观之效。若徒以仿佛为之,则掩卷辄忘,虽终日摹仿,与古人全无相涉。”(《山静居画论》)从临摹前人绘画入手,在临的过程中也应“思索”、“感悟”作品的深邃,这种“体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得其意”的过程。清代唐岱也提到:“须细阅古人名迹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丘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绘事发微·临旧》)沈宗骞亦云:“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出,方为学之有获,但若求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芥舟学画编·摹古》)(王宗英蒋丹)

【师其意不在迹象间】清代郑燮《郑板桥集·题画·靳秋田索画》:“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郑板桥)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彼陈郑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学之哉!”学习画兰竹不向擅长画兰竹的人学,偏向不擅长画兰竹的人学,看似不符合传统,其实这正是遵循“师心不师迹”的原则,打破常规,只要所学之人有其特色,且格调、气质、风格与自己相似,都可以师其“意”。(王宗英蒋丹)

【集古人之大成】清代王翚《清晖画跋》:“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画家的艺术创作必须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古人的长处,恰当地融汇在画面之中,方能集大成。

明代董其昌《画旨》云:“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着色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陈见东)

【当使古人恨不见我】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黄鹤山樵得董源之郁密,皴法类张颠草书,沉着之至仍归缥缈。余从法外得其遗意,当使古人恨不见我。”恽寿平此论主要强调自己师法古人而又有所创见,章法用笔出于前人而不为前人所囿,“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实写出独特风貌。(荆琦)

【集众长归于我】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昔人论书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画亦然。然集众长亦必登楼十年,天资高敏,似乎较易,易亦得七八年也。”经过千余年的创作实践,历代众多画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绘画表现语言和一定的审美追求。如何取景构图,如何造型用笔,如何用墨用色,整体空间的把握,主旨氛围的安排,各家各派形成了自己的程式法度,气韵境界各有所得。初学者应在丰富的传统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李芹)

【青藤门下牛马走】清代郑燮(板桥)用印“青藤门下牛马走”。青藤: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号青藤道士。牛马走:古时自谦之词。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李善注:“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郑氏自称是徐青藤门下掌牛马之仆,是活用典故。表达他对徐渭人品与艺品的无限崇敬之情。清代蒋宝龄《墨林今话》说郑燮“诗词书画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其视古人亦罕所心服,惟徐青藤笔墨真趣横逸,不得不俯首耳。”郑在《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词中,称其“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充分肯定他在文艺上的历史地位以及不断超越的精神。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云“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这是袁枚的误传,今天我们看到了上百的板桥书画上的印章,只有“青藤门下牛马走”一印。(周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