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36

第36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16)

前一种方法至今尚未有人提倡。法当发扬国画的特长,保持国画材料上的特性”,“发展个人的特性,参加个人的意见。”“后种虽有人提倡,有人实行,但其结果,亦不甚佳。因为东西思想根本的不同,与东西物质(画具)及方法根本的不同,虽能不自然地结合于一时,然不久,终要分离。”“将来或有天才画家能将东西画合一炉而冶之,另加锻炼,使成东西绘画的结晶”,“为中国绘画上赋以新生命”;关于第三个问题,他“希望担任改良国画的画家们,一定要有几个必需条件,方可胜任”:“一、对于国画的理论须极透辟,技术须极纯熟,画史须极明了;二、对于西画的理论、技术、画史亦须有高深的修养;三、有勤奋耐劳的精神;四、富于改革的勇气;五、无一偏之见。五者俱备,方可从事于国画的改良,国画才有真正改良的希望,岂是一桩很容易的事啊!”(周积寅)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人民日报》1961年2月6日),他说:“笔墨技法,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的脉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情感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赋予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不要求‘变’。”(周积寅)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石鲁学画录·石鲁小传》:“他(石鲁)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了一批绚丽多采、风格独具的新国画,反映了国画发展的新水平。”阐明了艺术创作源(生活)与流(传统)的关系,两者不能颠倒,缺一不可。(周积寅)

【以最大的功力钻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攻出来】《李可染画论》云:“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后一句话,是不是说学谁不要像谁呢?否。这后一句话是对那些几乎终生食而不化的人说的。‘像’和‘不像’是相反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先要像,要钻得进去。钻进去以后,一定要脱出来。有的人不愿钻进去;有的人进去了不愿出来。前者是虚无主义,后者是保守主义,两者都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对于学习前辈艺术家,学习艺术传统,我的体会是:以最大的功力钻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攻出来。为什么进去要钻呢?进去不容易,没有一股钻劲,是进不去的。为什么要攻出来呢?出来、求脱、独创,更不容易。

没有攻关的精神,是出不来的。所以钻进去不易,攻出来更难!”(王凤珠)

【石涛像我,我像石涛,古人枷锁,当须一刀】俞剑华自题《拟古脱古》轴画语。石涛即原济(1642~约1718),清代书画家、画学理论家。画家到了“石涛像我,我像石涛”的功夫,说明画得已经很有水平了,但未与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成了阻碍创造的枷锁,必须具备极大的勇气,一刀砍断这个枷锁,才能有自己的面目。(周积寅)

【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萧平《栀荣宝斋画谱·亚明卷枛序言》载亚明画语。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所谓“中国画有规律”,指中国画发展的自身特殊规律,即画道,并由画道而产生画理。

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只有认识画道、把握画理,才有可能创造出画法。所谓中国画“无定法”,是指中国画没有固定不变之法,画家作画不要拘泥于前人的成法,而要“不拘一格”、“我用我法”,自立门户。(周积寅)

【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三股思潮】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一、“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美术革命和国画改良派,是以唯物论之写实主义作为其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武器,把写意性的文人画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而把恢复院体写实画以及创作新的写实艺术作为革命目标,对欧洲艺术的参照主要是古典写实主义”;二、“以高剑父为代表的折衷派,以中西互补交融为革命的手段,以创造出符合西方写实的科学性和表现新的时代性为目的。他们在创作手段上虽然以科学写实为主,但与陈独秀、康有为、徐悲鸿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已经开始注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所带给艺坛的变化,这一现象又成为他们进行艺术革命的动力之一”;三、“陈师曾、刘海粟的文人画观和艺术革命观,其美术基础是表现论。首先由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肯定,经由郑午昌、黄般若等人对传统绘画写心表意之主观精神之肯定,再到刘海粟明确地系统地阐述其表现论的革命观。陈师曾、刘海粟是从西方现代艺术内在精神上,而不是像陈独秀、康有为、徐悲鸿从西方写实主义的外观形式上来把握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和趋势,进而以西方表现论艺术作为主要参照,积极肯定文人画和传统绘画中的重写意、重主观的艺术精神,其逻辑发展必然是重主观个性、重艺术家的首创精神。”又说:“中国现代有关美术革命的这三股思潮,形成鼎足之势,汇成波澜起伏的现代美术革命潮流。这三股思潮的弄潮儿从各自的方面不仅开展美术思想艺术观方面的探讨,活跃了学术空气,激发人们从不同侧面来思考美术革命和国画改良问题,以及重新认识中国绘画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实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周积寅)

中国画功能论

【中国画功能】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过来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就是它的社会功能。即指绘画作品在社会上流传之后,对读者的认识、思想和感情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中国画的社会功能,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功能,其中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调剂功能。

审美认识功能。绘画往往通过典型的瞬间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所谓“使民知神奸”、“存形莫善于画”、“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穷神变、测幽微”、“令人识万世礼乐”、“一画有千秋之遐想”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绘画作品能给人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所谓“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明劝戒,着升沉”、“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后”、“成教化,助人伦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理乱之纪纲”、“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有一种艺术魅力,它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迷恋和满足,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所谓“自娱”、“畅神”、“卧游”、“悦情”、“怡悦情性”、“快人意”等,即指绘画的审美娱乐功能。

审美调剂功能。调剂,一作调齐,调整使之合宜,如调剂身心。所谓绘画能“冰释”、“烦纡”、“代去杂欲”、“平肝气”、“医目疾”、“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自适”,是“最高养生的方法”等,即绘画的审美调剂作用。

以上四种功能统一于审美,四者有时融为一体,又不能完全等同,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如前两种功能多以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两种功能多以山水、花鸟画为主要题材。但都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周积寅)

【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学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云:“‘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诗通过形象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意志;‘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可以从诗中了解和认识它所反映的时代的民情风俗、人心向背、社会风尚、政治得失,乃至鸟兽草木之名;‘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通过诗的陶冶,引起共鸣,沟通感情,培养合群的思想;‘怨’,所谓‘怨刺上政’。利用诗批评政治上的腐败现象,讽喻执政者的不良作风。”兴、观、群、怨是儒家最早提出的较为系统的文艺功能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中国画论中所谓绘画功能“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成教化,助人伦”等,无不受儒家文艺功能论的影响。(周积寅王凤珠)

1.审美认识功能论

【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注:“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铸鼎象物:即用九州所贡献的铜铸成大鼎,并把所绘的各地奇异图象铸在鼎上。神奸:指神物和邪恶之物。于民、孙通海《中国美学提要》云:“‘象物’,它要求鼎上的艺术形象符合真实的物形。只有像其实物,人们才能分清‘神’与‘奸’,进而采取崇敬或回避的态度,这样,就可使氏族内部成员的认识与行动协调一致,取得天神的护佑。”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云:“《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

‘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王凤珠)

【明镜察形】《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明镜:明亮的镜子。《淮南子·俶真训》:“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一也。”比喻见事清楚。杜甫《冼兵马》诗:“司徒(指李光弼)清鉴悬明镜。”“明镜所以察形”,指绘画描绘善恶之状、兴废之诫,似明镜高照,洞察秋毫,起到认识历史、认识真理、认识现实的作用。(王凤珠)

【穷神变,测幽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夫画者穷神变,测幽微”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能穷究不可思议的变化,推测精深微妙的事理。(王凤珠)

【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

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万象:指世间的万事万物;传:指表达、表现;千祀:千年;毫翰:笔墨。“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意思是画家将世间的万事万物映照于胸中,形成意象,由此再借助于笔墨表现成为艺术形象,来反映和折射历史的兴衰与人物的成败。姚最“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观点与谢赫“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意义相同,均阐述了绘画所具备的审美认识功能。绘画往往通过典型的瞬间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所谓“使民知神奸”、“存形莫善于画”、“穷神变,测幽微”、“令人识万世礼乐”、“一画有千秋之遐想”等,都是指的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荆琦)

【令人识万世礼乐】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题》:“然则自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者,皆有所为述作也。如今成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刺史张牧(一作张收)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礼乐:礼与乐的合称。《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礼·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白虎通》有《礼乐篇》,《汉书》有《礼乐志》。此语是说周公礼殿所作绘画,可令人认识世世代代的礼乐制度。(王凤珠)

【迹旷代之幽潜,托无穷之炳焕】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迹旷代之幽潜,托无穷之炳焕。”迹:据实考察。旷代:远久的年代。幽潜:隐藏不显。托:寄予之意。是说从古代绘画中能考寻远代隐藏不显的业迹,寄予永久的光辉,给人以审美认识功能。(王凤珠)

【一画有千秋遐想】清代郑燮《题高凤翰寒林鸦阵图》轴(青岛市博物馆藏墨迹):“西园为晚峰先生画,余不及见晚峰,而西园先生见之;后人不及见西园,而予得友之。由此而上推,何古人之不可见?由此下推,何后人之不可传?即一画有千秋遐想焉!”古代绘画作品,代代相传,流传有绪,读之,驰想高远,更能领会其认识功能。(王凤珠)

【以画记时】清代李方膺《菊篱图》用印(《文人画粹编》卷九影印):“以画记时。”时:时代,时期。绘画能反映历史的盛衰升沉,成为时代的印记。(王凤珠)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宇文邕、陈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