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60

第60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40)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笪重光《画筌》:“位置相戾,有画处皆成赘疣,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中,大体上讲有笔墨处是实,无笔墨处是虚,即使有笔墨处也有虚实。

详、密、繁、浓的地方是实,疏、散、简、淡的地方是虚。近景多详而浓,是实处,远景较小,多简而淡,是虚处。孔衍栻《石村石诀》说:“有墨画处此实笔也,无墨画处以云气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廓等皆有白处,又实中之虚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也。”“无画处”,就是对那种微妙难言的空灵的艺术境界的表现,其旨趣在于“虚”,在于“通幅皆灵”。要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就要求画家通过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事物的表象,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对于丰富微妙的“虚”的艺术效果。这里的“虚实相生”其实包含“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两种含义。实中有虚,在于“实”的心理暗示能力,即通过笔墨语言表现的“形”所提供的少量线索,通过心理的联想获得知觉整体的印象,体会到笔墨效果之外的空灵而深邃的艺术境界。虚中有实,实质上是对“虚”的效果的深入描述,通过“画外之画”营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一种相互生发、连绵不断的情景,从而达到“境生象外”的艺术效果。可见正是实者虚,虚者实,虚与实的相互包容和相互转换,才产生了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效果。(褚庆立)

【无笔处有画】清代松年《颐园论画》:“繁密浓厚,得法娴熟,渐渐返约从简,到笔简墨省之候,无笔处有画,耐人寻味,自成一家矣。”清代笪重光《画筌》释云:“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实就是有笔墨处,虚就是无笔墨处。(周积寅)

【画有虚实处】清代画家范玑《过云庐画论·山水论》:“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着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极要体会其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远视成一白片。虽借虚以见实,此浮空流行之气,用以助山林深浅参错之致耳。若布置至意窘处以之掩饰,或竟强空之,其失甚大。正可见其实处理路未明也。必虚处明,实处始明。”范玑认为画面有虚实结合,笔墨才会灵动,此时的虚处也是实处。画面中被遮蔽的成分虽然虚空但并非虚无,而是跟显露的成分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和笔墨共同构成完整而统一的整体。画面上的虚实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必须有虚有实,有虚无实则虚无一片不充实,有实无虚则黑纸一张不空灵。在画面的置阵布势中,虚之极为无,无就是空白,但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在中国画中人为地留出空白在墨色之外,这空白使人感觉到在不同位置和环境中它可能是天,是行云,是流水,是烟岚等等,一方面可使人欣赏到画面的空灵境界,一方面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果空白留在墨色之中可打破死寂,“使混沌中放出光明”,更可使画面达到“通体皆灵”的艺术效果。(褚庆立)

【借虚见实】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着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极要体会其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远视成一白片。虽借虚以见实,此浮空流行之气,用以助山林深浅参错之致耳。若布置至意窘处以之掩饰,或竟强空之,其失甚大。正可见其实处理路未明也。必虚处明,实处始明。”《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释云:“范玑认为一般人只知道画之无笔墨处为虚,有笔墨处为实。然而却不知道画之虚实相生相应,只有做到无笔墨处有画有意,才能使画面通体皆富有灵气。至于云烟遮掩处,一般人认为空白的地方,尤其要着意体会这不是空白,而是浮空流行之气,这就是‘借虚见实’。‘借虚见实’说是对‘虚实互用’、‘虚实相生’说的继承和补充,从而使这一理论更加透彻精辟。”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荆琦)

【极塞实处愈见虚灵】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题画》:“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蔡星仪《栀南田画跋枛论要》释云:“是因为‘实’不是徒具形式的‘实’,而是有情思内容的‘实’,虽‘实’,其意韵无穷,故塞实中见虚灵;反之‘虚’亦不是虚无飘渺,不着边际,而是以景物为寄托,体物而生情,即诗人所谓‘情中景’的境界(参阅王夫之《久堂永日绪论》)。总之不管‘实’还是‘虚’,总不离‘通体皆灵’。这个是‘灵’从景物上说,则是山川岩壑间的‘灵秀之气’,从画家心胸上说,则是‘胸中灵气’。所以,他认为不管是密如王蒙,还是疏似倪瓒,所贵处都是‘通体皆灵’。”(周积寅)

【用心在无笔墨处】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又云:“古人之妙在笔不到处,然但于不到处求之,古人之妙又未必在是也。云林通乎南宫,此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真正的好作品不能以笔墨的外在表现形式,诸如用笔之中锋、侧锋,种种皴法、提按顿挫,用墨之浓、淡、轻、重等方面来鉴别的,关键还在于创作主体内在的气质格调。倪云林所创“寂寞之境”即是不可从有笔墨处追求的典型。张庚《浦山论画·论气韵》就指出鉴赏作品中的这一本质特点:“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何谓发于墨者?即就轮廓以墨点染渲晕而成者是也。何谓发于笔者?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何谓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是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构成要素之一,然而,画面的最高境界却并不是发于笔或墨,也不是发于走笔运墨、恰到好处之“意”,而是发于“笔情墨趣之外”的“无意”。(张曼华)

【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蔡星仪《栀南田画跋枛论要》释云:“‘有’是形象(景物),是为‘实’,‘无’是意韵(情思),是为‘虚’,‘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就是情景交融,形与意相洽。此谓之‘虚实相生’。”(王凤珠)

【入化之妙】清代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释云:“‘入化之妙’即进入化境、臻其妙趣,即画法画理圆通无碍,运用中若不经意而处处暗合,左右逢源,虚实相生,生动变化,神韵沛然。”山水画之所以具有灵动性,能达入化之妙境,实源自画面的虚实结合。这是先民“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清代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云:“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清代笪重光《画筌》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都是在强调,只有通过画面构图的虚实变换,才能充分表达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神韵,才能使作品产生优美的意境。(荆琦)

【空白即画】清代张式《画谭》:“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

是指中国画中的空白,仍是绘画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营造了画面的意境。故称“空白即画”。(陶明君)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清代笪重光《画筌》:“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家进行绘画创作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山的厚度表现出来了,它的纵深也就表现出来了;水的静态体现出来了,那么水自身的深邃欲动之气也就表达出来了。空灵的景象是难以表现的,只有把实景表达的清逸淡远,空灵之气才能透露出来,内在神韵是无法描绘的,但是把客观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之后,神韵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陈见东)

【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处之虚灵】清代笪重光《画筌》:“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皴淡全无;赭黛之色本轻,而滥没则墨光尽掩。粗浮不入,虽浓郁而中干;渲晕渐深,即轻匀而肉好。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宜浓而反淡则神不全,宜淡而反浓则韵不足乃知惨淡经营,似有似无,本于意中融变;即令朱黄杂沓,或工或诞,多于象外追维。千笔万笔易,当知一笔之难;一点两点工,终防多点之拙。”笪重光此论已入用色三昧,画家作画用笔不在多,更不在绚烂缤纷;笔墨不能一味求奇,奇之过即是恶境了,用墨必为笔破之,才能有韵味,用色以清逸淡雅为根本,有的时候,一点色彩即可使画面明晦显然,画家和欣赏者都应该明白,有时无色处才是空灵之气透露处。(陈见东)

【实景】清代笪重光《画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指那些具体可视的客观景色。(周积寅)

【空景易,实景难】清代龚贤《柴丈画说》:“空景易,实景难。空景要冷,实景要松。”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处理空景要比处理实景要难。空景中客观事物比较少,寂静的气氛比较容易表现,而达到“冷”的艺术效果,实景中客观事物比较多,把诸多事物处理在一个画面中,要达到“松”的艺术效果就比较难了。龚贤又云:“冷非薄也,冷而薄谓之寡,有千丘万壑而仍冷者,静故也。有一石一木而闹者,笔粗恶也。笔墨简贵自冷。”(陈见东)

【实处取气,虚中取气】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设色小米》:“宋元各家,俱于实处取气,惟米家于虚中取气。然虚中之实,节节有呼吸,有照应,灵机活泼,全要于笔墨之外有余不尽,方无挂碍。至色随气转,阴晴显晦,全从眼光体认而出,最忌执一之见、粗豪之笔。须细参之。”“实”指实笔、详笔、密笔。“虚”指虚笔、略笔、疏笔。气:指气势。(荆琦)

【计白当黑】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上》所载邓石如语:“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潘天寿《潘天寿谈艺录·对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语》:“又有‘计白当黑’的说法。即经营白的,就等于计划黑的。不画的地方是虚,画荷叶时,中间留些空白,也就是实中见虚。”计白当黑,原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中国画构图中,空白处并不是没有内容或未画完的空纸,而是对有画处来说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是整个构图的一部分。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进一步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在一切绘画艺术中,由完全的空白构成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虚空的部分只有渗入物象之中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画面的空间。中国画十分重视空白空间美的表现,并不像西洋画那样用色彩填满所有的空间,而是留足空白。而这些空白,并非虚无,而是实有所指,如水面、天空、流云、阳光、烟霞,以至于周围环境,只是没有用笔墨画出。所以留空白,是艺术的空间,是构图和情景塑造的需要。空白之有无或所留空白之大小与位置,绝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当在构图上苦心经营。(褚庆立)

【相生相让】清代张式《画谭》:“笔墨位置不外通气有神,互为虚实,经营详略是也。笔有舌,墨有眼,呼吸照应,有略此而通彼者,有实此而通彼者,画彼处眼光只在此处,何异堆假山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