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83

第83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63)

【神韵为上,形似次之】清代杨晋《跋画》:“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神韵:即是所绘对象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与画中蕴涵的作者的主观情趣。杨晋倡导形神统一论,他认为“神韵”高于“形似”,但“神韵”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的,形既失,神韵无存矣。(张曼华谢江岚)

【写影者,写神也】清代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凡画皆摹写形似,惟墨兰竹只写影。写影者,写神也。然不得神,则影亦失之,何况形似乎?”指出画兰竹重在写影,而写影即是传神。(张曼华)

【神有少乖,竟非其人】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摹古》:“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强调准确传达对象之神在绘画表现中的重要性,画家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把握要准确,稍有差错,表现出来的形象就会与客观对象相距甚远。(王宗英)

【画竹难画风竹哭】明代徐渭《徐文长集·附画风竹于箑送予甘题此》:“送君不可俗,为君写风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画风竹应贯注画家主观情思,借竹在狂风骤雨中毅然挺立,表达不畏疾苦的精神气概。(陶明君)

【形神论的四种观点】①重神而不轻形。东晋顾恺之画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卷五)《摹拓妙法》云:“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清代杨晋《跋画》云:“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②重形而不轻神。明代莫是龙《画说》:“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清代王概等《画花卉浅说》:“因其形似,得其精神。”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譬如画人耳目口鼻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也。”③形神并重。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明代屠隆《画笺》:“形神俱妙,绝无邪学。”清代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凡画皆摹写形似,惟墨兰竹只写影,写影者写神也。然不得神,则形亦失之,何况形似乎!”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下笔神来,其形酷似总以形全神足为定本。”④重神轻形。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元代汤垕《画鉴》引赵孟頫画语:“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之为最。

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元代倪瓒《答张藻仲书》:“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沈周题画:“但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拘于形似,如王右丞之雪蕉,亦出一时之兴。”明代徐渭题画:“不求形似求生韵。”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古人谓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务肖其神明也。”(周积寅)

【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语见《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释云:“画僧道中的人物要有富像,切忌寒伧;画钟馗不妨衣帽不整,跣足提履;天曹地府,诸佛菩萨等水陆壁画,要将袍带天衣,金甲亮铠画得越华丽越好。”(王凤珠)

【活虫鱼,死蔬菜,天宫玉阙是宫室】语见《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释云:“画草虫鱼蟹要写生,画得游动如生才是美;蔬菜鲜果要画熟透后,新摘下来的颜色才好看;画宫室楼台要画得精巧非凡,剔透玲珑,像天上宫阙一样才好。”(王凤珠)

【闭嘴龙,开口猫,翻身狮子转颈牛】语见《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释云:“画龙张口治水易,闭嘴腾云难;画猫闭口多,张嘴鸣叫难;狮子翻身朝天和老牛转颈舐犊,都很难画好。画时要头身分正侧,毛分圆肥,骨骼随毛隐伏,目随头脸所向定精神。”(王凤珠)

2.气韵论

【气韵】在“六法”中,谢赫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它概括了以下五法的表现特质,正是我国传统绘画突出的美学准则。“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画的要求,其他画种甚至雕刻也都要求“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的含义,谢赫虽未作任何解说,但他在对许多画家的评论中就提到“壮气”、“神气”、“生气”、“气力”、“神韵”、“情韵”、“体韵”、“韵雅”等,可知,谢赫是把气与韵作为一个内容的两个方面来看待的。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六要”,也是气、韵分举的。

汉魏以来,在人物品藻中,最重视评论人物的“风气韵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

所谓“风气韵度”,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种“风气韵度”的品藻,必然要求画家在画人物时,特别是画肖像时表现出来,而不仅仅做到外形的肖似。东晋顾恺之时处人物品藻风气盛行时期,第一个提出了人物画的“传神”问题。“神”就是人物的精神。三国魏刘邵《人物志》在品藻人物时,认为“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所以顾恺之画人物特别重视人物眼睛的描绘,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品藻”篇,评谢鲲以浪迹自然自许,认为他自己过人之处就在于“纵意丘壑”,因此,顾恺之将他画在岩石旁,是有道理的。谢赫在顾恺之之后提出了“气韵生动”,他所说的“气韵”,就是“风气韵度”的略语,即顾恺之所说的“神”。“气韵生动”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人物的精神、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由于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而人物精神、性格、“风气韵度”的表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谢赫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中的第一法。其后,不少评论家对“气韵生动”一语加以发挥,并广为应用。北宋郭若虚着《图画见闻志》把“气韵生动”说得很神秘,认为是“生而知之”的,“不可能学”的,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明代董其昌也这样附和,不过,他认为“也有学得处”,只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矣”。这一点是可取的,即由画家主观的修养发而为客观的表现,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画家的气韵、对象的气韵与画面上的气韵三者的统一。今天的绘画,仍然强调要有气韵,苟无气韵,即无生命,决不能成为一幅好作品。(周积寅)

【气】《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

其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也。”《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元也。”元者,始也,本原也。在古典哲学中,“气”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并推动其发展变化。魏曹丕《典论·论文》倡以气论文:“文以气为主。”其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艺领域。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指作品的精神是气之表现。在中国画论中,“气”很少单独使用,多将气字联用,表现出不同时代不同作品所展示的不同精神特质和审美趋向。如六朝画论中首次出现生气、壮气、神气、理气、气韵、气候、气力、气爽等概念;唐五代画论中首次出现元气、骨气、意气、气正迹高、气象、气势等概念;宋元画论中首次出现气貌、气味、气概、气度、气骨、爽气、秀气、喜气、怒气、富贵气、惰气、昏气、俗气、尘俗气、士夫气(士气)等概念;明清画论中首次出现养气、灵气、清气、静气、奇气、笔气、墨气、卷轴气、书卷气、作家气、纵横习气、霸气、火气、稚气、嫩气、市气、野气等概念。(周积寅)

【气力】南齐谢赫《画品》“夏瞻”条:“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气力:才力(才能,能力)。精彩:犹神彩;精神丰采。其意是说夏瞻虽才力不够,而精神丰采有余。其后,“气力”一词在画论中常用,直到近现代。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画家用笔亦要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庸笔、弱笔。”清末松年《颐园论画》:“以笔墨运气力,以气力运笔墨。”近现代黄宾虹《画语录》:“气韵生动从力出。”这些都说明,“气力”一词,多用于画家创作状态方面。(周积寅王凤珠)

【气骨】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怀衮设色轻薄,独以柔婉鲜华为有得,若取之于气骨,则有所不足,故不得附名于谱也。”元代汤垕《画鉴》:“燕文贵作山水细碎,清润可爱,然取其气骨无有也。”气骨:指绘画的风格骨力。(周积寅)

【气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能品》“孙怀悦”条:“气格清峭,理致深远。”北宋米芾《画史》:“杭士林生作江湖景,芦雁水禽,气格清绝。”

气格:指绘画的气韵格局。(周积寅)

【气概】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其用笔有简笔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或取气概而笔迹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纵横变化而用在乎笔也。”气概:指绘画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一种气派。(周积寅)

【气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当在人,其如种种之要,不可不察也。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气貌:气象,容貌,犹风采。(周积寅)

【气胜】清代原济《石涛题画选录》:“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王凤珠)

【气魄】清代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皆从虚灵中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少规矩,而未知入画之妙。”气魄:指绘画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气概与魄力。(周积寅)

【气象】①(传)五代后梁荆浩《山水赋》:“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此处“气象”是指山水客观的气势、样貌。②清代汤贻汾《画筌析览·论山第一》:“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此处“气象”是指山水画所营造的氛围、意境。③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凡观画者,岂可择于冠盖之誉,但看格清意古,墨妙笔精,景物幽闲,思远理深,气象脱洒者为佳。”清代戴熙《习苦斋题画》:“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此处“气象”是指气韵、意境。(王宗英)

【气味】①南宋郑刚中《北山文集》:“虔高才在诸儒间,如赤霄孔翠。酒酣意放,搜罗物像,驱入毫端,窥造化而见天性。虽片纸点墨,自然可喜。立本幼事丹青,而人物阘茸,才术不鸣于时,负惭流汗,以绅笏奉研,是虽能模写穷尽,亦无佳处。余操是说,以验今人之画,故胸中有气味者,所作必不凡,而画工之笔,必无神貌也。”此处“气味”是指画家胸中的气度和修养。②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松江派论笔,笔之所在,如风神秀逸,韵致清婉,此士大夫气味也。”此处“气味”是指风格、趣味。③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云:“山水一道,义理深远,而最不可少者,书卷气味。匠习非无好手,独于山水敛手者,苦无书卷也,无书卷则无气味矣。”此处“气味”则是指气息、味道。(王宗英)

【气候】①南齐谢赫《画品》“张墨荀勖”条:“五代晋时,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气候”是指绘画作品呈现的风貌、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②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凡画者分气候,别云烟为先。山水中所用者,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此处“气候”指四时天气。(王宗英)

【气宇】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王霭”条:“夫写人形状者,在全其气宇。”气宇:是谓气度、气概。(王凤珠)

【气机】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气韵生动》:“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点笔花以气机为主,或墨或色,随机着笔,意足而已,乃得生动。不可胶于形迹。意足不求颜色似,前生相马九方皋,又不独画梅也。”气机:郑拙庐《山静居画论标点注译》指“气韵和机趣”。《中国书画辞典》释云“气者,意也;机者,随机着笔,灵活运用笔墨而处之也”。《中国美术大辞典》释云“指有生命物的内气之运行,也为哲学、文学等常用词汇”;“用于中国画是指气的运行、活动,是构成中国画‘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周积寅)

【气度】北宋《宣和画谱》卷五:“杨昇,不知何许人也。开元中为史馆画真,有明皇与肃宗像,深得王者气度。”气度:指气派、风度。(王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