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84

第84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64)

【气色】清代蒋骥《传神秘要》:“气色在微茫之间,青黄赤白,种种不同,浅深又不同。气色在平处,闪光是凹处。凡画气色,当用晕法。晕者四面无痕迹,察其深浅,亦层层积出为妙。”气色:此指人物面色。(王宗英)

【灵气】《管子·业内》:“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指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中国画论中使用“灵气”最多的当推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所说灵气有几说:①胸中的灵气:“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灵气,故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适合自然。”②笔上的灵气:“笔墨之外,别有一种灵气。”“全是化工灵气,盘礴郁积无笔墨痕,足令古人歌笔出地。”“下笔灵气郁蒸。”③画面的灵气:“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生趣万状,灵气百变。”“洪谷作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墨苑称化工灵气。”这三种灵气中,首先要有胸中灵气,胸中无灵气,则手中也无灵气,自然也就画不出有灵气的画来。胸中灵气,得自天性,也靠修养和学习。仅恃天性,必致空虚,加以学力修养而后空灵中有实质,充实中有光辉。

胸中有了灵气,笔墨技巧也还须艰苦的锻炼,不只是胸中有了灵气,就一定能画出有灵气的画来。

黄宾虹《与友人书》对画家如何获得灵气释云:“画人物要有神气,画山水要有灵气。神气、灵气都是从物体中变化出来的。有变化,现象就复杂,当画家处理复杂之现象,要沉着,要有沙里淘金之本领,要大胆,要坚决把沙淘尽,把金捡出。这还不够,艺术家还得把自己身上所藏之金也拿出来,与沙里淘得之金化合起来。如此神气、灵气即活现矣。”(周积寅王凤珠)

【生气】《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东晋顾恺之首次将“生气”一词用于《论画》,其意思是说,画小列女的面部似有怨恨之意,因容貌仪表过于刻削,故没有将其活力、生命力表现出来。南齐谢赫《画品》评丁光的画“乏于生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吴道子“真画一画,见其生气。”唐之后,“生气”一词在画论中少见。(周积寅王凤珠)

【神气】《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青天,下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神气:指精神、气魄,神情、气概,神韵、气度。“神气”一词在东晋顾恺之画论《摹拓妙法》论人物画时首次出现:“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其后,南齐谢赫《画品》评晋明帝人物画“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顾恺之之迹“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评董源“善画山水、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水之神气”;清代杜芳椒云:“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见清代李景黄《似山竹谱》)。

可见,“神气”一词,不仅用于评人物画,发展到后来,也用于评论山水、花鸟画了。(周积寅王凤珠)

【壮气】南齐谢赫《画品》“卫协”条:“古画之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颇得壮气。”壮气:雄壮之气。其意是说,卫协的画在形象刻画上虽然还不够完备,但颇得雄壮之气。(周积寅王凤珠)

【骨气】唐代彦悰《后画录》“隋孙尚子”条:“师模顾(恺之)、陆(探微),骨气有余。”唐代李嗣真《续画品录》“张僧繇”条:“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形似须全其骨气。”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画不可无骨气,不可有骨气,无骨气便是粉本,纯骨气便是北宗。”

明代恽向《跋画》:“荆关骨气高入云表,有峨嵋天半,壁立万仞之势。”“骨气”,最早用于品藻人物,《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阮思旷(裕)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谓有执守,不随俗。自唐代以来,为中国画论采用,喻绘画用笔有刚正之骨力和气势。(周积寅)

【意气】北宋苏轼《又跋汉杰画山》:“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谓意志、气概。(周积寅)

【秀气】北宋米芾《画史》:“关仝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秀气”:指画中清秀之气。(周积寅)

【逸气】逸本是指一种生活形态。逸,《说文》:“逃失也”;《尔雅·释诂》:“去也”;《汉书·成帝纪》:“遁也”;《国语·郑》:“亡也”。其后通常解释为隐居之意,隐居者即指逸民,先秦就有逸民。

《论语·微子》云:“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引“马曰:清,纯洁也。”因此,那些超脱于世俗之上生活的人就是逸民。超,必以性格的高、生活的清为其内容,高、清、超皆为逸的内容与态度。这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篇》)的精神境界相一致。它渗透到文艺作品中就出现了所谓逸品,逸品之作多数由表现人物转向山水、自然,如山水诗、山水画之类,原先是由隐逸之士的隐逸情怀所创造出来的,因此,逸品可以说是山水诗、山水画自身应有的性格得到完成的表现。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最早出现于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其特点是“不拘常法”;北宋文人画兴起,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列“逸格”(“逸品”)于神、妙、能三格(品)之上,其特点“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从此,逸品成了文人画品评的最高标准。

逸品的灵魂则是逸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论刘桢,则云有逸气。”逸气:气质高迈。范文澜注《才略篇》曰:“刘桢情高以会采,情高,故有逸气”这里,谈到了文学家有逸气,所谓“高情逸思”,才能写出有逸气的作品——逸品。逸气在中国画论中要晚于文论。它表现在绘画上重写意、重神似,北宋以来,文人画家在创作上一变以前的重再现为重表现,也就是重写意、重神似。到了元四家,“逸气”的发展才臻成熟,倪瓒的“写胸中逸气”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表现主义的艺术,与后世西方兴起的印象派和表现主义十分相近。顽强地表现自我,揭示了逸气的美学内涵。逸气从此成了文人画家抒发情愫的代名词。(周积寅)

【富贵气】元代汤垕《画鉴》:“周昉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

财多为富,禄为高为贵。富贵气:指富丽华贵之气。明代李日华《竹画媵》说:“元惟赵吴兴父子,犹守古人之法,而不脱富贵气。”赵孟頫父子人物因恪守的是唐人之法,故未能逃脱其富丽华贵之气。(周积寅王凤珠)

【脚汗气】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设色大痴长卷》:“昔大痴画《富春》长卷,经营七年而成几百年来,神采焕然,余前日于司农处获一寓目,顿觉有会心处,方信妙境亦无多子也余心思学识不逮古人,然落笔时不肯苟且从事,或者子久些子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脚汗气:趣语,比喻前代绘画大家作品之气息。(周积寅王凤珠)

【卷轴气】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士人画多卷轴气,人皆指笔墨生率者言之,不禁哑然。盖古人所谓卷轴气,不以写意工致论,在乎雅俗,不然摩诘、龙眠皆无卷轴矣。”卷轴:古代帛书或纸书,用卷轴束,故称卷轴,后泛指书籍或带轴的书画。所谓卷轴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释云:“文人作画,多有秀韵,乃卷轴之气发于楮墨间耳。”(周积寅王凤珠)

【逸宕气】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娄东王奉常家有华原小帧,丘壑精深,笔力遒拔,思致极浑古,然别有逸宕之气,虽至精工,居然大雅。”谓超脱而无拘束之气质。(周积寅)

【静气】清代笪重光《画筌》:“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清代王翚、恽寿平评曰:“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对“静气”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画中静气最难,骨法显露则不静,笔墨躁动则不静,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暄熟态,自有一种融合闲逸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所谓‘静气’,是同浮躁相对的恬淡之美。”(周积寅王凤珠)

【忠义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此三者为正格。其中寓名贵气、烟霞气、忠义气、奇气、古气,皆贵也。”忠义气,指忠贞节义的气质。(周积寅)

【古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

此三者为正格。其中寓名贵气、烟霞气、忠义气、奇气、古气,皆贵也。”古气,即古朴典雅的气息。(周积寅)

【清气】元代王冕自题《墨梅图》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指清白廉洁的气息。(周积寅)

【书卷气】清代查礼《榕巢题画梅》:“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文人作画,虽非专家,而一种高雅超逸之韵,流露于纸上者,书之气味也。”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文人画》:“张彦远所次历代画人冠裳大半,必其人胸中有书,故画来有书卷气,无论写意工致,总不落俗。”清代蒋骥《传神秘要·气韵》:“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之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书卷气》:“这是历来对于文人画的一个崇高的要求,主要用以反对院体画的作家气、匠气。”体现了学问涵养的雅逸气息,“缺乏书卷气的画往往就显得粗俗浅薄”。(王凤珠)

【金石气】用以形容中国画作品的风格与笔意具金石碑版之书意。最早以“气”立论的是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其后用于书论、画论中。到了清代,“笔力”之说大行,蒋骥《读画纪闻》:“书画一体,为其有笔气也。”而有清一代,金石学盛移篆籀书法之圆劲笔意而入于画已蔚成风气。至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又形成了所谓的金石派,大批书法家(以篆隶书法家为主)、文字学家、碑版学家纷纷业余从事绘画创作,便将古代金石碑版的书法笔意注入到了绘画中,便有了所谓的金石气。一般而言,在清中后期出现的金石派画家,首先是书法家或篆刻家。金石气则用以形容绘画作品中富于钟鼎碑版气息,属于一种古意。清代赵之谦、吴昌硕,现代齐白石、黄宾虹绘画较具金石气。金石气之说,几为中国绘画独有之美学品评标准。(梅墨生)

【苍莽之气】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痴翁画,林壑位置,云烟渲晕,皆可学而至。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荒率苍莽之气,则非学而至也。”指流荡于绘画作品中的苍润浑厚的气势。(贺万里纪灵灵)

【雄犷之气】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贯道纵横辄生雄犷之气,盖视巨然浑古,则有敝焉。”此指豪放粗犷的气势。(纪灵灵贺万里)

【奇气】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书画贵有奇气,不在形迹间尚奇。此南宗义也。”王昱《东庄论画》亦云:“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中国文人画特别注重画家情感的抒发,即缘物寄情,在画面上使人感到的就是这种奇气。米芾《画史》云:“子瞻(苏轼)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从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卷看,画的是一棵被风霜打尽了叶子的枯树,树枝被一块“丑石”压住,甚至被压歪了树干,但枯树的主枝却扭着劲地往上长着。反映了画家罢官之后积压在胸中的“盘郁之气”。其后,元代画家倪云林提倡的“写胸中逸气”,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舒其沉闷之气”、“倔强不驯之气”,莫不表现画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遭遇所流露出来的特定的思想情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题画梅诗云:“不逢"折不离奇。”赞扬的是梅花,其实是他的自我写照。他在山东兰山县任县令时,曾因开垦扰民事反抗总督,下狱。出狱后,先后任安徽潜山、合肥知县,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他画梅称“李公为自家写生”,刻印曰“梅花手段”。画竹特爱画狂风中之竹。这些,都是顽强地表现了他几经"折而不屈服的清高品格和斗争精神。(周积寅)

【山林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山林气静穆渊深。”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隐居山林深处的安静和畅的生活气息。(周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