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93

第93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73)

神恬气静,令人顿消其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且不失名贵卷轴之气者,大雅也。作画者俗不去则雅不来,虽日对董、巨、倪、黄之迹,百摹千临,亦自无解于俗。盖日逐逐于时俗之所为而欲去俗其可得乎!故惟能避俗者而后可以就雅也。”(张曼华)

【高雅】见“五雅”。

【典雅】见“五雅”。

【隽雅】见“五雅”。

【和雅】见“五雅”。

【大雅】见“五雅”。

【丘壑不必过于求险,险则气体不能高雅】

清代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丘壑不必过于求险,险则气体不能高雅。”险,即山势高而险,峭拔峻危。李修易认为画山水画时,山势不能过于求险,险则太露,气势凌人,给人以一种压迫感,令人望而生畏,因而没有平淡天真之气,不能高雅。文人画讲求平淡天真,因而山水多作平远构图。如五代董源的山水画,淡墨轻岚、平淡天真而不露刚拔之气,因此深受后辈文人画家所推崇。但是,画中也不能完全无“险”。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将“境无夷险”列为画之一忌。全无险要之势,画便过于平淡没有气势。因此,避免过险固然重要,但适当的“险境”不但不会伤高雅之气,反而会给画面增添意趣而耐人寻味,因此在作山水画时应做到“夷”、“险”并存,调整好两者所占画面的比例。(谢江岚)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画中诗词题跋,虽无容刻意求工,然须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若抗尘走俗,则一展览,而庸恶之状,不可向迩。溪山虽好,清兴荡然无存。”其意是说以清淡雅正之笔,写静穆渊深的山林气势。(周积寅)

【以士气入雅】清代徐沁《明画录》:“南宗推王摩诘为祖,传而为张璪,荆、关、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忠恕、米氏父子,元四大家,明则沈周、唐寅、文徵明辈,举凡以士气入雅者,皆归焉。”方薰《山静居画论》:“六如原本刘、李、马、夏,和以天倪,资于书卷。故法北宗者,多作家面目;独子畏起,而北宗画法有雅格。”是说“入雅”的关键并不在于师法南宗还是北宗,而在于画家资于书卷,增进自身修养,得其士气。(张曼华)

【有传授必俗,无传授乃雅】清代孔衍栻《石村画诀·避俗》:“画中人物、房廊、舟楫类,易流匠气,独出己意写之,匠气自除。有传授必俗,无传授乃雅。”有传授:指将学习传统当成目的,食古不化,因循守旧,必俗。无传授:并非真无传授,而是不墨守成规,将学习传统当成手段,借古开今,独出己意,乃雅。(周积寅)

【南宗凡以士气入雅者皆归焉】清代徐沁《明画录》:“自唐以来,画学与禅宗并盛,山水一派亦分为南北两家。南宗举凡以士气入雅者皆归焉。”是谓作画凡以士气入雅者都可以归入南宗画派。(陈见东)

【虽富艳,皆俗】北宋米芾《画史》:“黄筌虽富艳,皆俗。”北宋以前,黄筌在画坛的地位很高,他的画风为宫廷内外画师争相仿效,与同时间的徐熙并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然而,随着文人画的发展,文人审美趣尚兴起,对绘画品评产生很大影响。以富丽堂皇、精工细致为特征的黄筌作品与文人画注重清雅平淡的主导思想相悖,因此他的地位较之前代一落千丈,其画风被视为俗气之表现。(张曼华)

【洗俗入雅】明代钦抑《画解》:“旧说唐时长安中有康昆仑善琵琶,名第一手。及闻庄严寺尼段师琵琶,遂大惊骇折服,请为弟子。段师曰:‘昆仑本领何杂,兼带邪声,请不近乐器十数年,忘其前学,然后可教。’昆仑从之,不以为难。后果穷段师之技。朱子答人论诗书曰:‘来书谓漱六艺之芳润,良是。但恐旧习不除,渣秽在胸,芳润无由入耳。’又谚曰:‘君欲学诗,必先服巴豆雷丸,下尽胸中陈文宿策,然后以楚辞文选为暖剂补之,始可语诗。’凡画欲洗俗入雅,亦如是。”段师对康昆仑提出“忘其前学”的要求,即是要他必须先将长期以来的不良积习一一尽除,才能够尽得芳润。学艺莫不如此,只有将旧时痼疾、积习彻底清除,才能浸淫雅事,画格方能有质的提高,此即谓“洗俗入雅”。(张曼华)

【大雅平淡】《诒美堂集序》载明代董其昌语:“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他将“平淡”视为“大雅”。明清时期,文人画理论兴盛,以淡为雅成为品评文人画的重要审美观,甚至已经到了惟淡是尊的地步。董其昌处处强调以淡为宗:“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容台别集》)

陈继儒《妮古录》评元四大家云:“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未洗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个而已。”

叹服云林洗去纵横习气,而后古淡天然。清代钱泳更以简淡与否作为品评标准:“故品格超绝,全以简淡胜人。”(《履园画学》)(张曼华)

【雅健清逸】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则关乎神韵骨骼,不可强也”。雅:指画家及其作品超脱世俗。健:指绘画作品挺拔雄健。“雅健”即高雅意韵与雄拔境界的交融。清:指作品充满空灵、淡远的自然气息。逸:指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清逸合在一起,指一种空灵淡远而达到超脱凡俗的艺术境界。与“华滋”、“精细”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是相反的。(陈见东)

【粗也不失于俗】明代王履《华山图序》评马远、夏圭:“粗也不失于俗,细也不流于媚。”将“媚”与“俗”置于相对应的位置。在文人画发展起来后,“媚”被看作是俗的一种表现形态,成为文人画中的大忌。这一点在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中已经有所体现:“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北宋韩拙首次在山水画理论中提出俗的问题,认为“惟俗病最大”,并指出俗的表现在于:“画者惟务华媚而体法亏,惟务柔细而神气泯。”(《山水纯全集》)可见“媚”、“柔细”等,是俗的主要特征。这里,王履赞马远、夏圭的作品中虽有或粗放或细致的表现,但丝毫未染“俗”、“媚”之病。(张曼华)

【俗则不韵】明代王绂《书画传习录》:“俗之一字,不仅丹华夸目一流,俗则不韵。”丹华夸目:俗的表现特征,一旦沾上俗的习气,绘画作品便无韵味。(张曼华)

【浓淡不分,总为俗笔】明代沈襄《梅谱》:“浓淡不分,总为俗笔。”中国画中以用笔蘸墨色之浓淡来表现物象之先后、远近、阴阳、正反、虚实等,若浓淡得宜,则通幅生动,若浓淡不分,则神韵不生,全图死煞,其通幅必视为俗笔。(周积寅)

【作家俗气】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是说当时画坛作家脱离真山真水,下笔被前人的一套陈法所囿,作品雷同而产生的庸俗习气。(周积寅)

【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敢到便稚。惟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写不到乃佳。至于染又要染到。古人云:宁可画不到,不可染不到。”以笔墨的写意工致与否论雅俗,关键在于“写”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内在精神。

在文人画家看来,笔墨不仅仅是一般的技巧和材料的处理问题,而且是构成画家在整个创造过程中一个深层的心理因素和风格要素,即由笔墨技法向形而上审美标准的升华。(张曼华)

【作画意俗则俗】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作画必先立意,以意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意,指作画前的构思。这段话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方薰认为立意在先,“意”之“奇、高、远、深、古”决定了“画”之“奇、高、远、深、古”,“意”若“庸”、“俗”,画则“庸”、“俗”矣。因而,“意”对画之雅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谢江岚张曼华)

【一入描画,便为俗工】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王耕烟云:‘有人问如何是士大夫画?曰:只一写字尽之。’此语最为中肯。字要写不要描,画亦如之。一入描画,便为俗工矣。”书法与绘画的密切关系一直是中国画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明清文人画家认为士气从“写”中得来,董其昌“南北宗论”提出以后,笔墨成为南北分宗的一个重要评判因素:“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画旨》)此后画之“写”或“描”成为他们鉴画的核心要素。如,高濂《燕闲清赏笺·论画》:“今之论画,必曰士气。所谓士气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在用神气生动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描者,欲脱画工院气故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文人画》:“古今文人必其胸中有书,故画来有书卷气,无论写意工致,总不落俗。”画家胸中有无书卷气,综合修养高不高,作画“写”还是“描”,是士人(文人)作画与画工(俗工)作画的分水岭。参见“只一写字尽之”条。(张曼华周积寅)

【率草易见生趣,工细易近板俗】清代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作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大都工细较率笔为难。何也?率草易见生趣,工细易近板俗也。”文人画家认为工细作品易流于板俗,写意作品易显生意,以“写”、“描”论雅俗,这是文人画家的典型论调。然而,并非工细作品均为俗品,率笔为雅,实为工细作品难为,若要达到神妙雅致的境界,所要下的苦功须数倍于写意。(张曼华)

【画俗有十一】俞剑华《国画研究·俗病》:“画中他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习于俗者尚可医,天生俗者不可医。天生俗者,愈画愈俗,直使和、缓束手,董(源)、李(成)摇头。俗病甚多,不可枚举。除宗骞所列之五俗外,姑举数种,以见一斑:一、粗俗:粗枝大叶,任意涂抹,只求速成,毫无规矩。习八大、吴昌硕者多犯此病。二、野俗:剑拔弩张,色墨淋漓,只图快意,不肯深思。习浙派者多犯此病。三、刚俗:横生圭角,暴筋露骨,只求劲硬,毫无含蓄。习沈周者多犯此病。四、柔俗:

笔力罢弱,有肉无骨,只有形态,而无精神。习华喦者多犯此病。五、媚俗:飘逸有余,骨格不足,秀媚多态,无一毫刚硬之气。习恽寿平者多犯此病。

六、墨俗:墨润渲染,烟云缭绕,只见墨色,不见用笔。习米芾者多犯此病,近代吴石仙尤甚。七、色俗:红绿杂陈,金碧辉煌,只求艳丽,以投富商大贾之好。习青绿山水,工笔花鸟者多犯此病。八、稿俗:千篇一律,陈陈相因,左画右画,不离故步。习王原祁者多犯此病。九、奇俗:故作狂态以骇人,或倒行逆行以自快。习石涛者多犯此病。十、拙俗:故作诘曲破碎之状,或专摹古拙涩滞之态,以文其不能画之丑。习金农者多犯此病。十一、重俗:积笔累墨,务为厚重,以致全幅墨暗,深浅不分。习龚贤者多犯此病。每一画派创之者惊为创获,摹之者流于习气,画一人习气,未有能免于俗者。以其只有某派之形貌而无某派之精神也。例如八大、沈周、华岩、恽寿平、米芾、石涛、金农、龚贤等大家之画,何尝有一毫俗气,特习之者则每俗不可耐耳。”(王凤珠)

【粗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野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刚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柔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媚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墨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色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稿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奇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拙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重俗】见“画俗有十一”条。

【五俗】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既不喜临摹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者,谓之格俗。纯用水墨渲染,但见片白片黑,无从寻其笔墨之趣者,谓之韵俗。格局无异于人,而笔意窒滞,墨气昏暗,谓之气俗。狃于俗师指授,不识古人用笔之道,或燥笔如弸,或呆笔如刷,本自平庸无奇,而故欲出奇以骇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态者,谓之笔俗。非古名贤事迹及风雅名目而专取谀颂繁华,与一切不入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能去此五俗而后可几于雅矣。”(张曼华)

【格俗】见“五俗”。

【韵俗】见“五俗”。

【气俗】见“五俗”。

【笔俗】见“五俗”。

【图俗】见“五俗”。

【意兼真俗】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评嵇宝钧、聂松:“右二人无的师范,而意兼真俗。赋彩鲜丽,观者悦情。若辨其优劣,则僧繇之亚。”这里“真”即是雅,与“俗”相对。意兼真俗即为雅俗共赏之意。(张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