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乐昏君的欲望游戏
1569400000048

第48章 被皇后毒死的唐中宗李显

李显两度为天子,可一点也不自在潇洒。

首先,作为至高皇权的执杖者,李显明显“后天不足”。

李显是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后的第三个儿子,他只是皇位继承人的“备用人选”。他的前面还有李弘、李贤两个哥哥。

李弘,生于652年,比李显大4岁,4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李弘天资聪颖,对人和气,谦虚谨慎,心地善良。15岁就同许敬亭、上官仪等人编纂《瑶山玉彩》五百卷,高宗赐赏甚丰。高宗多病期间,令其监国,管理朝政。因李弘能礼贤下士,所以颇得人心。但李弘体弱多病,675年4月死于肺病,年仅24岁。李弘的早逝,使高宗、武后万分悲痛,赐谥号“孝敬皇帝”,将其以天子礼仪葬于洛阳景山之秦陵。高宗亲自制睿德纪文,并书之于石,树在陵侧。这说明高宗和武后是把李弘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的,只是天不遂人愿,李弘早亡了。

李贤,生于654年,比李显大2岁。22岁时因李弘去世而被立为太子,曾屡次奉诏监国,“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博得了文武大臣的称赞和高宗皇帝的多次褒奖。李贤聚集学者名臣共注范晔的《后汉书》,在我国史学界颇有名气。当时,宫中有流言称李贤非武后所生,使李贤恐慌不安,“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武则天为教化李贤,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和《孝子传》赐李贤读,“又数作书捎让之”。武则天此举,被李贤理解为威逼,弄得惶惶不可终日。李贤曾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文字中流露出了对武后的怨恨。后李贤因疑谋杀大臣明崇俨,于680年被废为庶人,流放于巴州。684年3月,李贤自杀身亡,时年30岁。李贤是武则天要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的一位“皇帝”,终因有悖武则天的意愿而淡出历史舞台。

李显是李贤被废后被立为太子的,当时是24岁。虽然有“英王(李显)类太宗(李世民)”的箴言,甚至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两个月时就被高宗立为皇太孙,并开府设官属。但轮到李显当太子时,武则天已涉朝政13年,《通鉴》载:“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所以自当太子时,李显就已经“伪”了。

其次,作为皇帝,李显没有形成维护其皇权的势力基础。

李显的太子位置形同虚设,满朝文武皆为武后所用。从中书令裴炎当朝顶撞新皇帝就可以看出,李显名为皇帝,却是势单力薄。对此,李显是有所认识的,所以他急急忙忙地任命自己的岳父为侍中,授乳母之子为五品官,想通过此法培植自己的势力,巩固皇权。但武则天的势力太强大了,李显刚刚向自己头上的“伪”字发起了一点点抗争,就招来了“灭顶之灾”。

李显被流放时期,武则天在全国鼓励告密,实行酷吏政治,许多朝中大臣因奸佞小人诬陷而丧命。李显是“待罪”之身,又有二哥李贤之鉴,故惶惶不可终日。每有朝使来见,便惊恐万分。此境中,李显“明哲保身”,低调生存,常常与韦氏默念《药师经》,祈求佛祖保佑。流放地房陵距长安、洛阳均有千里,且交通不便,历史上很早就把这里选为帝王流放地,看中的就是这里便于朝廷派人监督而不利于流放者对外联络的特点。

被流放房陵的14年,李显只能“苟且偷生”,不可能、也不允许他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李显被重立太子,甚至复位又当皇帝后,在驾驭朝政上依然如履薄冰。这从李显为太子遵诏监国时尊武则天旨意,处死自己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女婿武延基(后文有叙);重坐皇位后没有清算参与迫害自己、助纣为虐的武三思,主动与武氏结盟而不是消减其势力;还有在位仅仅五年就“突然”驾崩,其侄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竟没有引发朝野大的动荡就顺利夺得皇权,均说明李显这个皇帝就像“水上浮萍”,有根无基。

再则,作为儿子和继承人,李显始终无法走出武则天的影子。

武则天确确实实是个了不起的人,连******都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武则天在660年、李弘太子还不到8岁、李显还不到4岁时,就开始主持朝政了。《通鉴》记:“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成使皇后决之。皇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伴矣。”接着便“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就连武则天废李唐兴武周,尚有诗赞道:“贞观盛世颂太平,永徽之治承遗风。帝业易得欲骋志,病魔难却终成空。谋臣如雨朝纲稳,猛将若云边塞宁。为有奇才能治国,让贤何俱落骂名。”武则天治国有方,承贞观之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国防巩固,农业发展,百姓阜安。武则天的统治是成功的,就连饱受流放之苦的李显也不得不说:“则天大圣皇帝,内辅外临,将五十载,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李显头上的这颗太阳过于耀眼,他只能生活在武则天的影子里,没有自己的光芒,真是悲哉哀哉。

李显一生是在疲惫和无奈中度过的,他无暇、也无力很好地呵护自己的子女。

李显有四子、八女。其子:李重福、李重润、李重俊、李重茂;其女:新都公主、宜城公主、安定公主、长宁公主、永寿公主、永泰公主、安乐公主、成安公主。其中的李重润和长宁、永寿、永泰、安乐四公主为韦后所生。他们虽然贵为皇族,却从小就远离皇室、流亡他乡。即使回到京城,李显亦是力求自保,甚至在恢复帝位后,也是“和稀泥”、“走钢丝”。可怜的皇子皇女们,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甚至成为宫廷斗争的“刀下鬼”

李显复位后,在位还不到五年,就于景龙四年六月壬午(公元710年7月3日)突然驾崩。

李显之死因,史书记载为韦后与安乐公主共同策划谋杀。她们指使他人将放置毒药的馅饼交给中宗,中宗食后一命呜呼。此种说法被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所采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学者指出:李显并非韦后、安乐公主所杀!

其理由如下:

一是韦后没有必要害死李显。韦氏的命运是和李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和李显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首度封后不到两月就随李显流放房陵。在最艰难的时候,韦氏与李显“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李显复位后,韦氏理所当然地又当上了皇后。她利用与武三思的儿女亲家关系,同时利用李显“不相禁忌”的许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韦武集团”。

韦氏是有政治野心的。她在李显复位之初就以“与张易之兄弟潜构成重福之罪”而流放了李显的长子、非自己亲生的李重福,在皇宫中只留下年龄尚幼的李重俊、李重茂。接着韦后就开始干预朝政了,“伏见陛下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预闻朝政”。虽然大臣桓彦范上疏:“乞望陛下以古今为戒,以社稷苍生为念,让皇后专居中宫,勿出外朝干国政”,但李显不予理睬。

韦后的势力能够成“气候”,是因为她背靠李显这棵大树。后来,李重俊贸然起兵杀死了武三思,使武氏势力没有了领军人物,这对于沆瀣一气的韦武集团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李显是韦后最可利用的人,最起码是在新立太子之前,她仍需“背靠大树好乘凉”,利用李显“不相禁忌”的承诺积蓄力量。此后的事情发展也充分说明,因李显之死而受到伤害最大的是韦后。李显死后,韦后显得手忙脚乱,她首先密不发丧,慌忙地假李显之名立李重茂为太子,又慌乱地把小皇帝扶上宝座,虽说是实现了临朝称制,却还没等喘过一口气,她就身首异处,背着一个“韦庶人”谥号,落得千古骂名。

二是安乐公主不需要害死李显。安乐公主是在李显夫妇处境最艰难之时降临人间的,可能是出于歉疚和补偿的心理,李显对安乐公主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恣其所欲,奏请无不允许”。神龙二年,李显还为安乐、太平等七位公主设置府僚,加实封万户,类似亲王,开了唐朝公主干政的先例。安乐公主则“恃宠横纵,权倾天下,自王侯宰相以下,除拜多出其门”,府属吏多达万人。安乐公主曾奏请中宗李显,要求废皇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显对此未置可否,只是大臣魏元忠以“公主而为皇太女,驸马都尉当何名?”坚决反对,从而使安乐公主的梦想未能实现。安乐公主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地说:“阿母子(武则天)尚为天子,我何嫌?”话语中表露出她也想当女皇的野心。

李显是安乐公主实现女皇梦想的阶梯。安乐公主能够“权倾天下”,是因为“恃宠横纵”。同样,她要实现女皇梦,最可利用的就是李显的“恣其所欲”,更何况安乐公主要求当皇太女,只是大臣坚决反对,而李显“未置可否”。太子李重俊贸然起兵被杀后,李显迟迟没有立新太子,说明李显在皇位继承人上犹豫不决,也说明安乐公主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女。在此种情况下,安乐公主应该充分利用李显的宠爱,说服李显立自己为皇太女,而不是谋害父皇,将自己脚下的桥板拆掉。此后的事实也证明,李显的死完全击破了安乐公主的皇帝梦。

李显一生信奉佛教,刚一出生高宗就给他起名“佛光王”,而且启蒙老师就是唐玄奘法师。李显被流放房陵期间,因害怕被害而惶惶不可终日,常常与韦氏默念《药师经》,祈求佛祖保佑。李显复位后,对佛教的崇奉更是有增无减。他“因命法徒更重传译(《药师经》)于大???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录。”1978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石碣上书:“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应天神龙皇帝,顺天翊圣皇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意思是说,李显、韦后为了使自己进入佛国世界,剪一绺头发代替削发,用以供养舍利来代替自己舍身空门,以祈求功德圆满,由此可见李显对佛教的迷恋。再到后来,李显对佛教的崇奉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想要抛开宫廷的荣华富贵,心甘情愿去做“苦行僧”。

《全唐书》中《请谅阁进膳表》记载:“伏惟圣年已登五十,陛下缘在房州先患脚气,今在哀苦,旧患更发,又自今月二日已来,惟令进米薄粥。臣下惊恐,不胜惶遽,但仓米陈臭,天下共知,食即动气,奈何陛下以五十之年,抱积久之患,奉累圣之绪,承遗制之托,上事宗庙社稷,下养赤子苍生,故食动气之仓米,不遵遗令之教训,陛下纵自轻性命,奈七庙何?奈百姓何?”很显然,年过五旬的中宗李显,已有疾患在身,却不调养,不医治,每天只喝稀粥,而且是陈米,所以“臣下惊恐”,但“陛下纵自轻性命”,谁又有什么办法呢?终于有一天,体弱病重、中毒已深的中宗李显,在又一次进食变质食物后,毒性大发,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