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在拥有很多支持者的同时,拥有一些专门和自己作对的敌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如果因为他个人的原因,把众多原本的支持者或朋友培养成了敌人,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天天提反对意见,甚至公开造反,搞得自己很狼狈,这事另当别论。明世宗朱厚熜,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执政期间,除了国内外有众多敌人专门和他对着干之外,还有一些自己人在身边掀起了诸多波澜,让他非常难堪,也很不好受。这些人中,有一向忠实的大臣,还有名垂青史的一代清官,问题值得反思和深思。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丙寅(4月20日),武宗因溺水得病而亡。刚袭封兴王的朱厚熜入继大统。四月,当朱厚熜与迎驾的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太监谷大用等一行从安陆驻地到达京师附近时,突然被挡了驾。原来是朝中主事的大臣们要朱厚熜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这是皇太子即位礼。然而,朱厚熜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他以武宗遗诏上“继统得人”和“兄终弟及”的话为据,声明自己是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他自己确定了由大明门至奉天殿的入宫路线,登上皇帝宝座。
朱厚熜上任之初,便和大臣们展开了一场互掰手腕的较量,随后发生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大争论。史书上说是“大议礼事件”。不,这不仅仅是一场争论,而是一场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一切只因两个字:“名分”。一切因为他们都是孔孟的弟子,而他们对孔孟之道学得又太好了,理解得太深刻了。因为,他们双方都深深深地“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切都必须从正名开始。
应该说,朱厚熜是一个很在意个人尊严的人。当初他从老爸的封地湖北进京就任皇帝的路上,严格来说心情是非常纠结的。当时,他既有即将当上皇帝,好似天上掉馅饼的兴奋,又有怕被人说自己非正宗嫡传的担心。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担心什么,什么就会找上门来。面对找上门来的担心,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强硬。
那天,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京城,正要从正门进去,却遭到了大臣的阻拦:“请走偏门!”朱厚熜明白,走偏门的意思是,你先不能当皇帝,而是要先过继给别人当儿子,成为太子有了合法名分之后,才能当皇帝。这是一个程序,也是一个过程。必须的!“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孙子的!”朱厚熜亮出了手中的尚方宝剑。但对方不为所动,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出于礼仪。因为,大明帝国一切都按礼仪和程序办事。
这时候的朱厚熜,毫不退让:“呵呵,我没有合适的名分,你们有,那你们当皇上吧!我倒看看,你们谁有这个胆量。”他要转身走人,这皇帝,我不当了,你们爱谁谁。对于大臣来说,把选定的皇帝赶走自己当,那不仅没名分,更没谱系,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既然没这个胆量,惹这事儿干嘛?慢,先别急着走,快回来,好说好商量。
第一个回合,朱厚熜胜出。不过这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朱厚熜如愿当上皇帝,过上了紫禁城里的幸福生活,可是含辛茹苦的老妈还在湖北,怎么办?把她接进宫来啊,总不能当了大官忘了娘啊。论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大臣这里,再次遇到了麻烦,理由很简单:没有名分,不合礼仪。这下,朱厚熜几乎没招了。因为他所用的第一招已经不灵了。没当皇帝的时候,他可以说,我不当了,你们当吧。可是到了老妈的问题上,总不能说,我不请老妈进宫了,把你们的老妈请来给我当妈吧?好在,那些大臣们多少还通些情理,看看人家一片孝心,也算难得,就依了他吧。
结果,第二回合下来,朱厚熜再次胜出。
有了前两次的胜利之后,朱厚熜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没过几天,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爸虽然已经死了,但要追认他为皇上。否则,我这皇帝当得的确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要求确实有点过分了。皇上这东西,当过就当过,没当过就当过,又不是什么革命烈士,或者优秀党员,还搞什么追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制造假档案吗?对此,大臣们再次摇头:NO!NO!NO!这不符合礼仪!
这一次,朱厚熜有了经验,你们现在不同意,不代表以后不同意。今天不同意,不代表明天再坚持。对于大臣们的反对,他采取了拖磨硬泡战术。隔三差五地提出来,想磨死对手。不料这一次大臣们异常坚决,任你怎么说,一个字:不行!两个字:还是不行!见死磨战术不奏效,朱厚熜变换了方式,他采取了分化瓦解战术。于是,护礼派和议礼派应运而生,形成两大阵营。
眼看着支持的势力越来越大,朱厚熜就要得手。那些反对的大臣们却像不到南墙不回头的老牛,对形势缺乏最基本的判断,不懂得适可而止,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措施。嘉靖三年,即1524年,护礼派二百多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仰天长叹,放声大哭,试图以此让朱厚熜回心转意,放弃自己的想法。
二百人齐声痛哭,这阵势的确不小,不知道的还以为当朝皇上死了或者天塌下来了呢!这让朱厚熜大为恼怒。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进宫时的毛头小伙,他的手里已经有了足够的权力。他有些忍无可忍了,于是,大手一挥:镇压!
很快,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左顺门前,棍棒和大刀一起飞舞,转眼之间,200名大臣由“假哭”变成了“真哭”,直到血流遍地,再也哭不出声来。
仅此一次,朱厚熜令人打死十多人,逮捕一百三十四人,八十六人定罪,议礼示威演变成一次严重流血事件。
事后,朱厚熜通过下达诏书的形式,直接宣布追封老爸为皇帝。追认仪式上,朱厚熜念念有词,以前,我征求你们的意见,是民主;现在,我直接下达诏书,是集中。你们这些傻瓜,根本就是不通世故!
“大议礼事件”究竟谁对谁错?按说,朱厚熜提出非分要求,这是他的错!但是,当他执意坚持的时候,大臣们依然不肯让步,这就不完全是他的错了。毕竟,人家是皇上,国家是人家的国家,人家想干啥就干啥,征求你的意见,是看得起你。如果真把自己当成了人物,对不起,吃亏的是自己。毕竟为了人家老爹的一个名分问题,一闹闹了三年,而且最终把命搭上,无论怎么合乎礼仪,都太不值了。
话又说回来,衡量和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究竟是对是错,既要看事件本身的性质,同时也要看最终结果。如果这一事件的处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那么就应该肯定。反之亦然。那么,“大议礼事件”遭到镇压之后,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奸臣当道,忠臣四散,国家进入非正常发展状态。有鉴于此,这一切,完全应该由朱厚熜负责。不过是老爸的一个名分问题,至于让那么多人头落地吗?
嘉靖元年(1522)正月,杨廷和等利用宫中火灾制造舆论,迫使世宗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本生父母。
然而,世宗也并非是孤立的,除张璁之外,一批中下层官僚,如主事桂萼、霍韬,同知马时中,员外郎方献夫,给事中熊浃,郎中黄宗明,经历黄绾等,以及个别上层官僚,如前朝老臣杨一清,湖广巡抚席书等,赞同和发展了“继统不继嗣”的理论,形成了相当大的声势。
接着,世宗又把张璁、桂萼从南京召入朝廷,准许杨廷和致仕,还责备他“因辞加咎,非大臣道”。嘉靖三年,皇考之争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遂了世宗的心愿。
为了争取保留“本生”二字,也就是争取孝宗-武宗系统的延续,二百多名官僚聚集在左顺门跪伏哭谏。有人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表示强烈的抗议。这使世宗非常恼火,在劝谕无效之后,将二百多人逮系入狱,为首八人编伍,其余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责,有十七人先后受杖而死。这是世宗对反对派官僚的第一次重大报复行动。
另一次重大报复行动是兴李福达之狱。山西人张寅通晓烧炼术,与武定侯郭勋交往。官府怀疑他是参与谋反的白莲教徒李福达。郭勋为他辩护,受到大臣弹劾。张璁、桂萼认为,这是借故诬陷支持议礼的郭勋,欲图波及议礼诸臣。世宗有意保护议礼诸臣,于嘉靖六年(1527),命桂萼摄刑部事,张璁摄都察院事,方献夫摄大理寺事,重新审理此案。张、桂等完全推翻旧案,有关官员被惩治,谪戍极边、遇赦不宥者五人,谪戍边卫者七人,罢官为民者十一人,革职闲住者十七人,张寅获释,告发者被处死。后来有事实证明,张寅的确是李福达。不过,这无关紧要,世宗通过李福达狱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