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省钱两不误
15695200000014

第14章 自检自测:预知疾病,掌控健康(4)

我们所说的出汗排毒是指正常的出汗,例如运动会出汗。但有些时候出汗过多或者出汗异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与鼻涕、眼泪、口水和唾液共称为五液。此外,汗亦被称为心液,《素问宣明五气》,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於心血。

我们可以从汗的量、颜色、气味、部位、出汗时间以及有否伴随症状等方面来捕捉、分析和判断其与疾病的关系。

1.看汗量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此种病人常常感到身体某部位或全身皮肤异常干燥,终年不见汗液,有白色皮屑脱落,秋冬季节可见皮肤干裂现象。常见的皮肤病如银屑病、鱼鳞病等都会使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无汗。另外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如粘液性水肿也会引起少汗或无汗。长期服用阿托品等药物,也会导致出汗减少。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老人家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较小,不足为怪。

多汗是指在恒温或不运动的情况下也会大量出汗。若多汗的同时伴有饥饿感,可能使血糖低或辟功能不好所致;若多汗并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簿症状;嗜铬细胞瘤患者经常大汗淋漓,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2.看颜色

(1)黄汗: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可能由黄疸或过于疲劳所致;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2)白汗: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3)红汗: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不过,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4)绿汗: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闻气味

大腿,胸部,腋下和乳房下方出汗一多,不易蒸发而有臭味,这是正常的;但有一种臭汗应予以注意,即汗中带有尿臭,且皮肤上还形成结晶,这是尿毒症的表现之一。对于明显的异常出汗现象不应忽视,应及时诊断治疗。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多见于肝硬化。

汗液飘出香味来,出现在酮症酸中毒时,常见于糖尿病。

4.看时间

(1)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不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而汗自出,称为自浒。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

(2)盗汗:指入睡后无感觉地出汗,出汗部位在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量甚多,可以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中医认为盗汗多是阴虚所致,常见于肺结核、肾结核、癌症患者。

(3)房事后出汗:男性较多见,在房事后腰部出冷汗,此为命门火衰,应以补肾阳为主。

5.看部位

(1)偏汗: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另半边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多见于风湿、偏瘫病人、肾性高血症,有时也是中风临身的信号。

(2)额汗:出汗仅限于额头,若出汗量少,且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现象。若发生在病人身上,则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3)鼻汗:鼻翼两侧出汗,多是肺虚的表现。

(4)乳间汗:出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5)生殖器出汗: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

(6)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津津。手掌出汗:人体的汗腺多达500万个,其中2/3的汗腺分布在手掌,所以紧张的时候手心容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讲,心的阴阳失衡,人就容易紧张。

(7)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肝胆湿热,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出。

(8)手脚出汗:手脚等四肢出汗多因血虚、阳亏引起。若因精神紧张而导致手足出汗则属正常。

6.看伴随症状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

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

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如果不是运动后出汗,并且出现了上述症状,出汗就不是排毒了,而是身体在告诉我们它正在发生的情况,需要及时救援。

痰中暗藏的疾病险情

一般来说,痰液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呼吸道黏膜所分泌出的少量黏液,可以起到屏障的作用,黏住大量侵入呼吸道的病菌以及灰尘,同时还可以保护呼吸道内的湿润。而黏液中还有大量的“融菌酶”,可以将大量的病菌杀死在这一区域。

正常情况下人是很少咳痰的。由于痰液是人体在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时候,体内组织与病菌“斗争”的产物,所以咳痰通常说明了疾病与病菌的存在。有些人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咳出少量的痰液,颜色清澈而透明,属于健康的征象。但如果呼吸道发生异常变化,人就会根据疾病性质与发病时期的不同,咳出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数量的痰液。而咳痰本身也是肌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留意痰液的各种异常变化,就能早知疾病,未雨绸缪。

1.痰液颜色变化的健康警示

(1)血色痰的疾病征兆:痰液呈现出血色,通常说明痰液中带有鲜红色血丝或血块,通常是因为小血管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病变现象。但如果大血管受到了损伤,还可能引发大咯血。血色痰液的出现,应警惕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癌等疾病。此外,如果痰液呈粉红色,并且稀薄透明,泡沫比较多的情况,不可与血色痰相混淆。这种痰液通常是急性肺气肿、心力衰竭或支气管扩张的征象。

(2)铁锈色痰的疾病征兆:痰液呈铁锈色,通常也是痰中带血的表现,只是其中血色如铁锈一般,这是因为肺组织受损,肺泡内渗出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含有铁血黄素的物质,而使痰液呈现铁色,同时病人还伴有突发高热、打寒战、胸痛等症状,通常是大叶性肺炎的征兆。

(3)黄绿色痰的疾病征兆:当痰色发黄并呈现出块状的时候,为黏性浓性痰。如果患者咳出这种颜色的痰,应警惕肺热病、肺痨等病症,同时也有可能为咽喉的病变。而当痰色呈绿色,多见于黄疸、干酪性肺炎、肺部绿脓杆菌感染等情况。痰色呈黄绿色,且黏稠成块或是不透明的浓汁状,通常是肺痈与肺痨等病症的征兆。

2.痰液形态变化的健康警示

(1)黏液性痰的疾病征兆:这种痰液比较黏稠,通常呈无色透明状,并且痰量不多。这种痰象通常是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早期表现,而当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时候,也会出现痰多而发白以及痰液黏稠等情况。此外,患有病毒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的患者也可能咳出这种黏稠的痰液。

(2)浓性痰的疾病征兆:浓性痰经常带有臭味,患者每天的痰量比较大,并呈黄绿色黏稠的块状,也有可能为不透明的浓液状,这种状态的痰液可能预示着化脓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空洞、晚期肺癌等疾病的发生。

(3)浆液性痰的疾病征兆:有些患者在晨起后痰量非常多,并呈现出浆液状态,其中痰液稀薄而多泡沫,并有时伴有恶臭,这种情况常见于有合并感染的支气管扩张及肺脓疡的病人,而患有肺水肿的病人也可能出现这样的征象。

此外,痰液的数量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通过观察痰量的变化而测病应以24小时为准。痰量过多,应警惕肺水肿、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泡细胞癌以及肝脓肿形成的支气管瘘等疾病;如果痰液少,但多于正常情况,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早期等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痰量减少是病情好转的征象,但当支气管阻塞时,痰液不能顺利排出,也会导致痰量减少,但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因此也不可一概而论。

尿液里的健康学问

尿液是泌尿系统排出的代谢物,也是保持肌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尿中95%以上是水分,其大部分是废物,如尿酸、肌酐等。尿液的性状和组成,可以反映出人体代谢的情况,特别是泌尿系统疾病对尿液成分影响更大,因此尿液的检查对了解体内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尿量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

如果24小时内,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不足17毫升者,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者,称为无尿。少尿的发生,可能与休克、失水、电解质紊乱,或急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或由结石、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有关。无尿者,可见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者,为多尿,多见于生理性多尿、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肾脏疾病等。

2.尿色

尿的颜色与人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正常排出的新鲜尿液呈无色或浅黄色,当尿液颜色改变时,往往是机体疾病的反应。

(1)红色尿:尿液呈淡红色如洗肉水样,或呈鲜红色,系尿液中有血液混入,常见于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肿瘤等。如果有外伤史,可能为肾挫裂伤。此外,新生儿尿液中的尿酸盐较多,在尿布上分解后可使尿布红染。

(2)黄色尿:尿呈深黄色,振摇时泡沫也是深黄色,并带有粘稠性,系尿液混人大量胆红素所致,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有的发热或有吐泻症状的病人因水分随汗液或粪便排出,尿就会浓缩减少,而尿色素没有改变,这样小便的颜色也显得很黄。

(3)棕褐色尿(如同酱油颜色):可见于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肾脏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溶血性贫血、错型输血,甚至剧烈的运动后,尿液也可似酱油色。有时睡眠起床后尿呈棕褐色,那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的特征。如果这种小便出现在吃青蚕豆以后,就要警惕蚕豆病。这种病人的红血球内缺乏一种叫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物质,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当食蚕豆后即发生棕褐色尿,并有疲乏、头晕、恶心,皮肤、眼睛发黄,应及时送医院抢救,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