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团体对其成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时,应该运用批判思考的技能对它们进行评价。争论点或问题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说明问题的?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它的风险和弊端是什么?重要的是要让团体的成员意识到评价的对象是观点,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最常见的一种思考错误是:有的成员仅从个人的爱好或偏见出发,不是对人们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把矛头指向个人。对有挑战性的观点应该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原因是……”,而不应该说“你真无知”。只有如此,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会恶语伤人。
5.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额外的事
对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将每一种工作都分得清清楚楚,这只会让你成为懒惰的和冷漠的人,适当的替别人做一些事,你会受益匪浅。
比如,对新同事提供善意的帮助。新同事对工作不熟悉,当然很想得到大家的指点,如果可能,你最好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在他们最需要得到帮助之时,你伸出的援助之手往往会让他们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样他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主动地配合和帮助你。
另外,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在团队合作中,每一个员工都能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那么整个团队就会成为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团体。
融入公司的集体中
佛祖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如果给你一滴水,怎样才能让它不干?”众弟子都回答不上来。佛祖说道:“融入大海。”一滴水只有融人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掀起大浪。同样的,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团队才能生存成长。
是啊,每个人都应参与到集体当中,不断学习别人的优点。社交可以增强人的能力,交往面越广,所得到的知识越丰富、才能越显著。与周围的人断绝交往,则能力就会减弱。增加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最好办法就是与具有伟大的人格品质的人交往。
无论一个人多有学识,只要不与周围的人一同生活和往来,不培养对他人的同情,不对别人的事产生一点兴趣,不帮助别人,不分担他人的痛苦和快乐,那他的生命只能是孤独、冷漠和毫无乐趣的。同时他也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无法使事业更进一步。
有两个商人,他们同乘一辆马车去远方卖货,一个商人卖饼,一个商人卖渔网。不幸的是,他们两人迷路了,马车也掉入了坑里,两人置身于荒郊野外。在那里,他们什么吃的东西都找不到,还要时时防范动物的侵犯。
他们两个又都很幸运,在掉下马车时,卖饼的商人抓住了一袋饼,卖渔网的商人也抓住了一张渔网。第一天,两个商人坐在一起商量,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可是他们两人都各怀鬼胎。卖饼的商人想把渔网偷走,卖渔网的想把饼偷走,第二天两人便分开逃命了。
带着饼的商人一直坐在那儿,希望有人路过救他一命,他每天都有饼充饥,直到第七天所有的饼都吃光了,这个商人还是没有遇见其他人,经过考虑,商人决定去找卖渔网的商人,可是四天后卖饼的商人就饿死在了路上。
带着渔网的商人一直在寻找大海,到第四天时,他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可是他没有力气撒网捕鱼了,就这样卖渔网的商人也饿死在海边了。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合作,一同享用饼和渔网,他们还会饿死吗?
一个人总是要在团队中生存,并通过实现团队目标来体现生命的价值。脱离团队,或者被团队遗弃,都是不幸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团队作奉献也是为自己作奉献;为团队付出,也是为自己付出。
人应该多与比自己更高层次的人接触,使自己的学识、人格、道德得到那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人的熏陶,使自己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尚的情操,激励自己在各方面不断努力。心心相印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无论是其产生的激励作用,还是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是巨大的。如果你只与弱者接触,那你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你的意志和理想也会随之堕落。不与比自己强的人接触是非常错误的,这会降低社交在我们生命中发挥的作用。与能激励我们的人交往,其价值要远大于成名获利。交往和沟通都蕴藏着巨大的效益,并增强着我们的力量。
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大部分价值是由师生间的切磋琢磨得来的,通过这些交流,学生拥有了锐利的思想、高远的志向和卓越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交流启发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书本的知识固然有价值,但师生的沟通、交流所得到的知识和感悟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不管是谁,只要他细心地聆听,他就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若干信息,而有些信息是他所不知晓的,并能改变他人生的,如果他选择吸取,将会受益无穷。
企业是所有员工的企业,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老板、专家。因此,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和其他人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的员工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与他人合作,自己就会发现自身新的能力。反之,自身某些潜能是永远不会发挥出来的。没有谁能在孤独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这时就需要别人来充当自身潜能的激发者。演说家之所以能够发表精彩的演说,主要是靠听众的共鸣,唤起听众的广泛同情。再出色的演说家,如果是对着空荡荡的礼堂发表演讲,那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
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你一进公司大门就会看到“同舟共济”这四个字。这家公司里的每位员工都知道必须与老板同舟共济、与同事同舟共济、与公司同舟共济,这是进入公司的每位员工必须认识到的,也是每位员工必须做到的第一件事。
企业是大家的企业,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成长;也可以说员工成长了,企业才能发展。这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关系。双赢是一种伟大的思维,它突破了1+1=2的思维定式。
企业犹如一只装水的木桶,如果木桶的木板没有很好地粘合在一起,木板之间的缝隙太大,就无法发挥其使用价值。同样,企业也如此,如果员工之间缝隙或者矛盾太大,这个企业还能有竞争力吗?因此,我们要提倡一种合作的理念,创设一种合作的氛围。
不做团队中的“短板”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说木桶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盛水,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对于一只圆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其中的某一块木板或者几块木板再高都没有甩,突出的木板一样不能盛水,反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着木桶的盛水量。这块短板本身是有用的,只是因为“发展”得没有其他木板那么好,就因为个体的落后而影响了整体的实力。
很多管理学的学者都在研究解决如何把企业最短的那块木板变长。例如,企业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比较突出,是长木板;而企业的营销能力相对较差。造成产品积压,那么营销能力就成为短木板。这时,管理专家就要考虑如何解决营销问题。或者,企业销售不错。但扩大生产所需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软肋,成为短木板,那么企业上上下下都会着手解决资金问题……
任何时候,那块短木板总会阻碍整体的发展,是影响整体成绩的最要因素。
在大学里.你一定遇到过评奖学金的时刻。要求每门功课都在8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评。如果你别的科目都在90分以上,只有一门功课的成绩是79分。那么你同样没有资格参加评选。79分的那门功课就是你的“短板”,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分子。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要尽力不做“短板”,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素影响整体的成绩。整体的素质要想得到提高,必须是每个成员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那些“短板”。
有个下属单位向股东公司申请调兵前来协助完成一项任务,正巧董事长最近对一位员工颇有想法,因为那个员工业绩表现不佳,明明能够做得更好却不努力。这样消极的态度又影响了团队中的其他人,导致整个团队效率不高。于是董事长决定把这个员工派下去,接受一下考验,也吃一点苦头。多获取一些进取心。
走之前,董事长对那个员工说:“你要知道。我最相信你才派你去的。在外工作。代表的是整个公司的形象,千万不要给我丢脸!”
这位员工很高兴,觉得在自己的公司待得太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上司、能人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所以才形成了消极的工作态度。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于是他在下属公司里表现得颇为出色,当然也吃了不少苦头,发现了自己以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改正了。三个月借调期过后,他再回到原公司,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团队的效率一下子高了很多。
这是一次极限比赛。参加运动的多是一些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其中很显眼的是一个柔弱的小姑娘。开始比赛的时候,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要组成团队一起参加。大家都不愿意跟这个小姑娘一组,怕她拖大家的后腿,影响整体的成绩。最后,终于有一个小组收留了这个小姑娘。
比赛中,各个项目都很刺激危险,但小姑娘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终于到了最后一关,穿越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流上只有一条摇摇晃晃的木板,很多小伙子都放弃了。大家以为这位小姑娘肯定坚持不了了。确实,这时候小姑娘已经脸色发白了。但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小姑娘闭上眼睛吸了口气。踏上了那块木板!大家都为小姑娘的勇气鼓掌。虽然满头大汗,但小姑娘终于完成任务了。她微笑着说:“我只是不想辜负大家的信任,不想拖大家的后腿。”
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每个职员要恪守的准则。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重用之外。
在团队工作中,你也同样要认真负责地担负起自己那份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如果你肯努力,那么在大家的帮助下,没有不可以完成的工作。
要想不做团队中的“短板”,你还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发现自身的短板,或是性格方面,或是技能方面,或是……之后,填平补齐,增益己所不能。
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