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存的逻辑
15814700000069

第69章 施恶白皮书(2)

叛军的首领之一薛仲璋是当朝宰相裴炎的外甥,许多人因此推断扬州之乱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不知是不是为了故意试探裴炎,武则天找来裴炎商量平乱之策。裴炎虽然知道背后有人捅自己刀子,可还是反过来劝说武则天要顺应天意民心,及早还政于李氏。

既然裴炎自己往火坑里跳,那些平日结下冤仇的官员也就不客气了。他们据此诬告裴炎,暗通叛军,意有所图。一句话,裴炎想谋反。

对于帝王来说,谋反是高压线,触及必死。

武则天即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讯裴炎。后者是铜匦的发明者鱼保家的父亲。

虽然很多大臣纷纷上奏营救裴炎,但武则天始终不为所动。行刑前,有人曾劝裴炎,要他向御史大夫们说些好话,或免一死。裴炎慨叹说:“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裴炎其实是死在他的原则立场上,作为帝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他显然不可能去参与一个局部的地方叛乱。裴炎只是希望能够借助这样一场叛乱,逼迫武则天还政于李氏。他试图通过这样一场叛乱两面取利,可是自身的回旋余地实在太小,直至被杀。

帝国高层刚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只坐了三十六天皇帝的李显就这样被自己的母亲赶下皇位,贬离京城。在这次事件中,裴炎是武则天的忠实拥护者。之所以用户武则天,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起因是李显欲将其岳父韦玄贞提拔进宰相班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裴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相地位,与武则天结为政治同盟。但是这种合作只是暂时性的,裴炎有着自己的政治底线。他不能眼睁睁看着武则天突破他的底线,取李氏而代之。

这个时期是武则天权力迅速膨胀的时期,没有人可以阻挡她前进的步伐。裴炎以谋反罪遭到诛杀,裴炎一案,使那些参与营救过或为他说过好话的大臣,几乎都受到株连。凤阁侍郎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单于道安抚大使程务挺也被处决,纳言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郭待举由礼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

从一系列事件中,武则天敏锐地感觉到:皇帝虽然性情懦弱,但毕竟是成年人,如果自己再以皇帝年幼,太后辅政的名义只手遮天,那些深谙儒家思想的帝国官员是不会坐视不理的。裴炎曾经是武则天最为信任的股肱大臣,武则天万万没料到,到最后还是所谓的“自己人”出卖了自己。

如果说,连自己人都能随时出卖自己,那么谁才是自己的支持者?该不会是那些发对派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武则天,她不能坐等反对派发展壮大以汹涌之势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吞没。

对于中国官家制度而言,权力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制衡的生存游戏,此消彼长,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双赢格局。一方要想制服另一方,必须要动用铁的手腕。对于武则天而言,这一铁的手腕就是使用酷吏来制衡反对派。

武则天起用的第一个酷吏是胡人索元礼,此人是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的干爹。武则天在生活作风上,并不在意天下流言汹汹。作为一个有着更高政治诉求的人,武则天并不把生活作风有可能会毁掉的名声视为要爱惜的羽毛。正因为如此,在她登上权力巅峰的前后时期,也就是她生命的后半段,除了权力,她将内心的宠爱都给了那些花样美男。

索元礼是由他的干儿子薛怀义推荐入宫,此人性情残暴、冷酷嗜血。据说武则天就非常欣赏他那双深深地陷进眼窝,像狼一样阴冷的眼神。不同于汉人,索元礼有一张洋气十足的脸,高颧骨、高鼻梁、脑袋上顶着卷曲杂乱的头发,尤其是那双眼睛,不看人的时候,感觉像是睡着了;可一旦睁开眼睛,精光暴射发散出缕缕的杀气。

索元礼经手的第一桩案子是鱼保家的案子,这真是一件极具讽刺性和戏剧性的事。鱼保家就是那个发明铜匦的人,如果他能想到自己的发明创造,会第一个要了自己的命,他还会选择那么做吗?他的父亲是侍御史鱼承晔,曾经负责主审宰相裴炎的“谋反案”,手段干净利落,因此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索元礼算是文人出身,他参加过科举考试,举进士及第。而相比之下另一位酷吏侯思止的发迹就多了一些传奇色彩,他本来只是在街头摆摊设点,卖饼为生。街头做小生意的人,接触社会面是最为广泛的。那时候既没有报纸,又没有网络,信息得获取全靠口口相传。在街头混迹的人,他们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南来北往的讯息让他们成为帝国信息量最为发达的一部分人。

告密让天下官民像流水一样汇聚京都,有人落拓而来,富贵而去,比买彩票来得还快。偌大的街市再也摆不下侯思止的一张烧饼炉,他要更大的富贵。一张饼才卖获利几许,只有权力才是真富贵。他大字不识几个,按照帝国的科举取士制度,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告密不同,只要脸皮厚心够黑手段够辣就足以应付。

当他经过一番筹备,他费尽心思见到武则天的那一刻,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小买卖让侯思止能够从别人的面部表情读解出更多的讯息,她发现武则天并不讨厌他。于是侯思止在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之后,道出了内心的欲望。自己不是为告密而来,是为求官而至,她要做一名御史。

侯思止是个懂得如何营销自己的商人,他在这里化繁为简,主动出击。这种做法引起了武则天的好奇:“卿不识字,连公文都看不懂,怎么能够做官呢?”

侯思止的回答也很巧妙:“神兽獬豸也不识字,却能够根据自己的直觉和正直的天性辨别出忠奸善恶,谁说不识字看不懂公文就不能做官了?”这番话在武则天看来,是最合自己心意的就职演说。她不需要那些整天在自己面前拿圣人言论压自己的文官,按照圣人言,女人连家都当不了,更不好说当国了。对于她而言,当下最需要的人才,就是逆潮流而动,供自己所驱使的权力之犬。

武则天怕的并不是李唐宗室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她知道,在自己的权力之路上,礼法传统才是真正的劲敌。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始终逃不过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

在中国的权力递延史中,女人与权力始终无法沾边,只是大时代的模糊背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说“女人的缺点还不仅仅在于柔弱和缺乏毅力,如果放松她们的话,她们也会变得残忍、诡计多端和野心勃勃……而且从她们那里发出更加任性和专制的命令……”照他的话说,女人一旦面对权力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恐惧的面目,并不逊色于那些男人。

武则天在帝国政治格局中的行事作风很容易让那些帝国官员将她与吕后联系起来,刘邦驾崩后,其长子刘盈十七岁登基,从此大权便落到了吕后的手中。

吕后在中国皇权继承的问题上首创“垂帘制”,同时也开创了后世母后独掌皇权的先河。

刘邦去世的时候,吕后曾经封锁消息,四天密不发丧,与其幸臣审食其密谋诛杀帝国将领。后来走露风声,被人劝阻。放出去的风声让群臣惊恐不已,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们只好屈从于吕后。吕后不仅主谋诛杀大臣,还对刘邦的子孙们痛下杀手。刘邦的八个儿子,其中有四人直接或间惨死于吕后之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毒死赵王刘如意,砍断刘邦的爱妃戚夫人的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

武则天在巩固自己权力的手段运用上,很多方面与吕后如出一辙。武则天把王皇后和高宗的宠妃萧良娣以类似吕后的凶残手段——剁掉手脚投入酿酒的瓮中,说是“令其骨醉”,最终受尽折磨致死。林语堂对此评价:“谋杀既然成为习惯,凶手对谋杀就失去了恐怖……在武则天心里,屠杀就是伟大,就是权威。”吕后不遗余力地迫害刘邦的子孙,除了女性任性的行事风格使然之外,其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他们的封地,用以分封她的娘家人,以壮大吕家势力。事实上,吕后也几乎夺得了刘家天下。

等到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为了预防大汉帝国再出现吕后垂帘涉政的历史悲剧。他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也就是说一旦确定了皇太子,其生母只有选择死亡。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留犊去母”过于残忍,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帝国也一再陷入帝王年幼,太后篡权涉政的历史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