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需要付出汗水,也需要贡献智慧
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的员工,是那些肯动脑子的人。他们办事情不是用手,而是用脑。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明抽水机;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的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执行某种任务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躲”,在工作中想方设法逃避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的人正好相反,他们积极面对,用脑子执行工作,最终把困难和问题踩在了脚下。
那些用脑子执行工作的人,总是能将工作做到出色的人。遇到布置下来的任务,他们不是急忙就去做,而是花一点时间,慎重地考虑和计划,然后再实行,定能解决一切工作的难题。而且所有的方法中,总有一个最合适,动脑子找到这个方法,就会省时省力,出色地完成任务。
我们提倡每个职场人都应该做用脑子执行工作的智慧型员工,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经住考验,成为领导离不开的员工。
小郑刚到公司不久,就接到一个“讨债”的任务。一家客户公司买了300万的设备,却一直没有将余款结清,到现在还差一百来万。
小郑心里有数:这债能不能讨回来,就是他能不能进公司这道门的槛儿!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笔钱要回来!
一番较量过后,小郑发现,对方公司的严总真的不好对付,无论他怎么软磨硬泡,人家就是不给钱。
眼看三个月的试用期就快到了,可是钱还没有着落。惟一的效果是门口传达室的王师傅和他成了“熟人”。小郑在总结自己的工作后,决定从王师傅这里找到突破。
于是,时不时,小郑就提些酒菜,到王师傅那里喝两盅,在这方有心对方无意的谈话中,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严总是个很爱面子的人,严总平时只有下半周在公司,等等。一来二去,将对方的情况摸了个清。
一天,小郑又提着酒菜到传达室找王师傅。一见面,王师傅就笑着说:“你这次又要白跑了,严总开会去了……”
小郑忙问怎么回事。原来,严总今天到工商局去参加一个表彰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重合同、守信誉”。在会上,作为这方面的模范公司,严经理要做发言,而且还有本市媒体做现场报道。
了解这些信息后,小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寻的机会。立刻向王师傅借了纸笔,快速地写了几行字,就直奔工商局去了。
到会场的时候,严总的发言刚刚到最精彩的部分,市内几家著名媒体的摄像机、闪光灯都对向他,讲台上的严总神采奕奕。突然,严总也看到了小郑,不仅有点发慌:怎么在这个时候见到他?
严总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已经出了一身的汗。小郑悄悄移到他身边,轻轻说道:
“严总,您的发言真是在太精彩了,在本市的老总中,您绝对是最守信用的一个。您看我们公司那笔余款是不是……”
严总立刻道:“你放心,回公司就办这件事。”
“哎,我就知道严总是言出必行的大老总!”小郑不动声色地说,“不过您今天这么忙,麻烦您就太不好意思了。这样吧,您只要在这个条子上签个字,余下的事交给我就行了。”
说完,小郑将早在传达室就写好的那张纸拿了出来,铺在严总面前,顺手将笔也递了上去。
严总看了一眼纸上的字,不禁笑了出来,横了小郑一眼说:
“还真有你的……”大笔一挥,签上了名字。
小郑带着这张纸,回到严总的公司,然后和对方的财务一起到银行,将余款金额划到了自己公司的账户上。
那张纸上到底写了什么,竟有这么大的威力?
原来,小郑写的是:拖欠××公司余款时间过久,务必在今天将余款结清!
严总公司的财务看到这样一张字条,怎敢拖延?
小郑凭借这份功绩,不仅在试用期未满的情况下破格转为正式职员,并且给上司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有没有办法或者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是一个员工是否有智慧的表现。
一个有执行能力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智慧型的员工。
不要为没有办法而忧虑
忧虑是成功的敌人,无论面对的问题是多么的严峻,你都应该去找办法而不是徒劳地忧虑。
心理学家说:“不知道怎样克服忧虑的人可能会短命。”忧虑的后果是如此严重,可是总有许多人在执行工作时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忧心忡忡。
例如,有些人几乎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开会和讨论问题。会上大家很紧张,坐立不安、辩论、绕圈子,一天下来大家都感到筋疲力尽。如果想减去开会时间的四分之三,想消除四分之三的神经紧张,提高你的办事效率,为你的健康和你的快乐着想。那么,我建议你采用以下的方法:
先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常常花上一两个小时解决问题,但或许还没有弄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2)问题的起因是什么?你会吃惊地发现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能清楚地找出造成问题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3)这些问题可能有哪些解决办法?
(4)你建议用哪种办法?写出你的解决方案。
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保险业的巨子——法兰克·毕吉尔,就运用类似方法,不仅消除了烦恼,而且解决了他所面临的问题,增加了收入。他说,“我刚开始推销保险的时候,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后来发生了一点儿事,使我非常气馁。我开始看不起我的职业,几乎都要辞职了——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来,想找出问题的根源。”
“首先,我问自己:‘问题到底是什么?’我的问题是:我拜访过那么多人,成绩却不理想。我和顾客谈得好好的,可最后快要成交时,他们就对我说:‘我再考虑考虑,下次来再说吧。’我又得花时间去找他,使我觉得很颓丧。
其次,我问自己:‘有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回答之前,我当然得先研究一下过去的情况。我拿出过去12个月的记录本,仔细看看上面的数字。
我吃惊地发现,我所卖的保险,有70%是在第一次见面成交的;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见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才成交。实际上,我的工作时间,几乎有一半都浪费在那7%的业务上了。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很明显:我应该立刻停止第二次以后的拜访,空出的时间用于寻找新的顾客。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把平均每次赚270美元的成绩,提高到了427美元。”
法兰克·毕吉尔现在每年接进的保险业务都在100万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经想放弃那份工作,几乎就要承认失败了,结果呢,分析问题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如果你采用了上面的建议,可是你仍然为“后果”而忧虑、担心,那么你就应该再听一听下面这个故事:
“年轻的时候,”卡瑞尔先生说,“我在纽约州水牛城的水牛钢铁公司做事。有一次我要执行一项任务,那就是去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公司的下属工厂安装瓦斯清洗器。这是一种新型机器,我们经过一番精心调试,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机器总算可以运行了,但性能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指标。
我对自己的失败深感惊诧,仿佛挨了当头一棒,竟然肚子疼,好长时间没法睡觉。
最后,我觉得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便琢磨出一个办法,结果非常有效。这个办法我一用就是30年,其实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我坦然地分析我面对的最坏的结局。如果失败的话,公司会损失二万美元,我很可能会丢掉差事,但没人会把我关起来或枪毙掉——这是肯定的。
第二步,我鼓励自己接受这个最坏的结果。我告诫自己,我的历史上会出现一个污点,但我还可能找到新的工作。至于我的公司,两万美元还付得起,权作交了实验费。
接受了最坏的结果以后,我反而轻松下来了,感受到许多天来不曾有过的平静。
第三步,我就开始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善最坏结果的努力中去。
我尽量想一些补救办法,减少损失的数目,经过几次试验,我发现如果再用五千元买些辅助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果然,这样做了以后,公司不但没损失那两万美元,反而赚了一万五千元。
如果我当时一直担心下去的话,恐怕再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掉一个人的能力,忧虑使人思维混乱。我们强迫自己接受最坏的结局时,我们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位置。
这件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由于那种办法十分有效,我多年来一直使用它。结果,我的生活里几乎很难再有烦恼了。”
为什么卡瑞尔的办法这么有效呢,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过:“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所以,无论上司给你安排的任务是多么的艰巨,你都应当首先抛弃忧虑,然后再去想办法执行。
记住:忧虑是成功的敌人。
学会分解问题和压力,
“不可能”就成为了可能
战胜困难和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化解为小压力。
在我们接受某项任务或工作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问题与压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顶住压力,使自己在执行过程中,更顺利更快速地完成任务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
我这位朋友当部门经理不到两个月,就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了。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成长型的公司,发展很快。他主管的业务特别繁杂。3个月下来,他瘦了很多斤,还因劳累过度住过一次院。
他每天加班加点,可是,工作压力并没有减少,反倒越来越大。他十分痛苦,于是向我求助:
“我实在干不了。每天一上班,脑袋里就塞满了各种信息与想法,无法理清。回到家,又睡不着,还是一团乱麻。再这样下去,我非疯不可。”他甚至想:要不,干脆辞职算了。
这位朋友的问题,很多职场中的人都碰到过,尤其对于那些刚刚升任新职位的人,感受更为明显。
朋友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每项工作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但是,假如照他这样下去,非垮掉不可。于是,我给他提了几个建议,或许这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1.“一次只爱一个”
这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丽莎修女的理念。
特丽莎本是欧洲人,后来由于想“以爱心治疗贫困”,毅然来到贫穷落后的印度。她救助了42万多个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风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为什么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丽莎说了“一次只爱一个”:
“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滴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丽莎却达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和压力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许多人就是由于恐惧压力,所以向难题投降。战胜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的压力。
2.有一个好的“上座之心”
“上座之心”是禅宗的概念,上座是为了要“悟”。要“悟”必须有一颗好的上座之心——“屏绝万缘之心”。这是我针对朋友无法集中精力思考而提出的建议。
在开始阶段,思考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杂念纷飞,难以让心沉静下来。但思维要进入境界,首先就得让心“沉下”。
飞行员是最需要集中精力的现代职业之一。他们都说:在起飞和下降的时候,要保持精力的集中是最必要也是最困难的。要集中精力,就得使心先安静下来。
在中国古典兵法中,有这样一条:“兵静乃胜”,连用兵都要保持“静”的原则,平常思维如何能不沉静?
为让心沉下来,就必须:
(1)一开始思考(上座),就斩断与思考之外的任何关联,只考虑与主题有关的事。
“上座之心,乃为屏绝万缘之心”,要抑制被各种杂事所诱惑。
(2)抑制一感到困难就立即想摆脱的想法。当一有“去它的”,要起身走开或者想干别的事时,逼自己好好坐下,再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问题上来。
(3)用重要感和紧迫感来强化思维集中。设想一下,如果你必须在3分钟内作一个重大决定,这个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命运。即使你再马虎,此时是不是也该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不多,仅仅3分钟,你得把握这至关重要的3分钟。
(4)学会放松。实验证明:过于紧张也会造成思想的不集中。因此,不妨给自己暗示,如“不过是想想问题而已,不会杀头,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损失!”而当思考太紧张时,也不妨先放一放,松一口气,再重新开始(但注意不要隔太长时间)。
3.分阶段处理问题
分阶段,实际上就是把问题在过程中逐步量化进行处理解决。
一个人肯定一次吃不了一头骆驼,但是如果一天吃一点,不要多久也会消灭光。
相当一段时期内,科学家们认为火箭肯定到不了月球。因为经过计算,一枚宇宙火箭要到达月球,自重至少要达到100万吨。按这种重量火箭是不可能上天的。但后来,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概念,即将火箭分成几级,当第一级的火箭将其他火箭送到大气层外,即自行脱落,减少重量,其他火箭可以轻松地向月球逼近。由于分阶段处理,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4.分层次
问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惊人规模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因此可见,“分”是一种大的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
总之,在执行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压力,只要学会分阶段和分层次处理,“不可能”就成为了可能。
明白任务背后的价值,走出任务的陷阱
所谓任务的陷阱就是指表面化的执行指令和程序,而不明白任务背后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