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俄罗斯人种树的故事:据说有三个俄罗斯人执行种树任务,但是只有两个人到场,他们一前一后,前面一个人拿着铁锹挖坑,后面一个人用土把坑填上,他们这样子干了好长时间,一个过路人看到这种情形很是奇怪,于是问这二位在干什么呢,他们说,在执行种树任务,本来是三个人,一个人负责挖坑,一个人负责填土,还有一个人负责放树苗,但是放树苗的人生病请假没来……
出现这种可笑的情况就是因为栽树的人没有坚持价值底线,走入了任务的陷阱。所谓任务的陷阱就是指表面化的执行指令和程序,而不明白这个任务背后应有的价值。
1.创造价值是唯一目标
我们的行为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是不是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就创造了价值?在日常工作中,公司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先不要盲目地去完成任务,而要思考一下,公司通过这个任务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给公司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你就要抱着对结果、对价值负责的态度去执行了。下面是一个发生在企业的真实案例。
每逢节日,铁路客运就非常紧张,旅游旺季更是如此。可今年“五一”节,××医疗设备公司却要派10个人去青岛参加一个展会。根据公司规定,去青岛只能坐火车,而且必须保证晚上休息好,第二天到青岛就可以开展工作。没办法,27号(预售的第一天)一大早,公司老板只好派小刘去火车站买车票,没过多久,小刘就回来了。说窗口的所有火车票,包括软卧、硬卧都卖完了,再一问,小刘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口里还振振有词,说公司规定坐火车,老板气得要命,说小刘真不会办事。没办法,老板又派小李再去火车站看看,小李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回来,小刘气不过,跑到老板办公室门外偷听,听到小李开口的第一句就是,火车票确实卖完了。心里想,你也不过如此,就走了。
过了一会,老板出来了,对小刘说,你向人家小李学学,人家这才是会办事。小刘很不服气,说小李不也没有买到火车票吗?老板说,看看你们两个是怎么向我汇报的。
小刘的回答:火车票都卖完了。
小李的回答:火车票确实卖完了。我设计了其他一些办法如下,请老板决定:
方案一:买高价票,每张要多花100元,现有15张。
方案二:如果找关系,我有一个朋友在火车站派出所可将10人送上车,但晚上没地方休息。
方案三:如果中途转车,北京到济南有×趟,出发时间:××;到达时间:××;济南去青岛有×趟,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方案四:买站台票上车补票,要保证10个人都上车比较难。
方案五:如果可以坐飞机,××日有×班飞机,时间分别是××。
方案六:如果可以坐汽车,包车费用是××元,豪华大巴每天有×次,时间分别是××,票价×元。
小刘和小李之间的区别在哪?小刘执行到位了没有?没有!小刘只是对形式上的任务负责,他走入了一个常见的任务迷局,你安排我做什么我去做就好了,至于最后是否能给你带来价值,我不管。正如小刘一样,你安排我去火车站买票我确实也去了啊,而且走遍了所有的窗口还累得满头大汗的回来,你非但不感激我还批评我不会办事,这就是典型的任务陷阱。但小李呢?小李就知道,公司派他去买票是为了能准时去青岛参加会议,这才是公司想要获得的价值,买票只是实现这个价值的一个任务和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就像一个进入宝山探宝的冒险者一样,藏宝图上指示的路径只是我们获得宝藏的一种方式而已,当这种方式行不通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设法找到我们的宝藏。当我们用这种心态来做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离自己职业生涯的宝藏不远了。
所以,从事任何职业一定要讲究价值,坚持价值底线,那么无论你是做买票的办事员也好,或其他什么工作也好,最终都会获得自我的提升。
2.结果的交换价值
走出任务陷阱的一个重要思维训练就是要树立交换的思维。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客户之所以向公司支付金钱,就是因为公司向客户提供了他们满意的价值,所以他们愿意用货币来进行交换,让我们公司不断高速发展。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不也是这样吗?公司给员工提供工资、奖金、培训以及各种提升的机会,就是因为员工为公司提供了足够的价值。我们希望公司不断地给我们提高工资奖金、提升职位,这种要求十分合理,正如公司希望有更多的客户不断购买我们的产品一样。公司跟员工之间也是一种交换关系。那么员工需要用什么去交换呢?
一个在2000年成立的公司,在目前电视购物行业排名第三,有上海,香港、广州、新疆四家分公司,共计300名员工,主要做全国范围的电视购物,经营5个国际品牌。该公司的老总亲口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曾经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我觉得,公司文化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相互关爱造就的,公司做电视购物,能够发展到三百多人,我很感激这批努力而勤奋的员工。所以,我决定以后每一个员工生日时,公司都要为员工过生日,从而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与回报,我们不能仅仅把公司当成赚钱的地方。我把这个任务交代给了总经理办公室办理。
当天上午,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把一份所有分公司员工的生日表放在我的桌子上,告诉我说:安总,您要的东西我准备好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给我的是一份员工生日名单,难道这是我想要的吗?不是!我是要你告诉我,你如何为这些员工过生日,要一个方案,一个预算和实施计划的方案,不同的员工分别过什么样的生日,来公司一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待遇,来公司两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待遇,你现在给我这样一个名单,难道是让我来替你分析这些?那你们又做什么?
我希望执行的员工懂得一点,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过生日,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文化,所以时时处处都要体现这个原则。
解决办法:总经理办公室每人罚款50元,把职工生日表拿回去重新做方案。
为什么老板的许多良好愿望执行不下去呢?老板是下级的客户。我们如何对客户的,我们就应当如何对老板。想想我们需要拿什么价值去交换公司给我们支付的价值。如果老总需要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讲清楚每一个员工的生日,需要根据员工级别区别对待,需要如何布置环境,需要送过生日的员工什么纪念品等等,那么,我们办事员存在的价值何在?我们拿什么去交换自己在公司获得的价值回报呢?
3.职业选手的伟大之处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乔丹已经从体育市场上收入了3.5亿美元,据分析家预估,这个数字将在乔丹有生之年增长到75亿美元,世界上很难有任何其他体育巨星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巨大财富。排在乔丹之后的第二体育财神是泰森,但他创下的18亿美元还不到乔丹的半数。
乔丹的影响远远超出自身和篮球运动,他对目前美国每年产值高达2500亿美元的体育产业施加着巨大影响。据《财富》杂志评估,受乔丹影响的相关产业具有百亿美元。“乔丹使体育产品畅销,他在这方面的影响远远领先于其他明星。”乔丹的退役对体育服装的龙头老大耐克公司影响最大,乔丹退役的当天耐克公司的股票一天跌了236美元,道琼斯指数下降了125点,这些大概和乔丹退役不无关联。乔丹进入NBA后和耐克公司签订的5年250万美元的合同创造了当时的纪录,而耐克公司这些年中单从销售乔丹服装鞋帽上便盈利了26亿美元。
乔丹之所以拥有这么巨大的价值,且看他几场经典的篮球战役,我们就能明白,他是在拿什么价值来交换他的所得。
1989年5月7日季后赛第一轮,公牛队和骑士队负者出局的决战在克里夫兰进行。最后时刻,公牛以99∶100落后。终场哨音响起的同时,乔丹在距离篮球筐18英尺处跳投得分,不可思议地令公牛以101∶100险胜。这是最精彩的NBA故事:临危受命,终场绝杀——最典型的乔丹风格。
1992年的总决赛第一场,公牛队坐镇芝加哥,迎战“滑翔机”的开拓者队。公牛队以122∶89大获全胜,乔丹独得35分。我们还清楚记得他在上半场投中6个3分球之后,向对手耸耸肩,表情仿佛在说:“我也没办法。”
1997年6月11日总决赛第五场,乔丹率公牛远征盐湖城,和他对抗的不仅仅是全NBA最强的对手,还有不合时宜的流感。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乔丹取得了双重胜利,他在这场比赛中独得38分——正如他一贯的作风,其中有15分是在关键的第四节取得的,包括最后1分钟投中的决定胜负的3分球,公牛队以90∶88艰难取胜。
1998年6月14日,如果还有人能创造奇迹,挽救公牛队,便只有乔丹——这将是他最后一次震撼演出:时间只有30秒,爵士队在客场以86∶83领先。他勇不可当地上篮得手,将差距缩小到1分,在时间只有52秒时又一次出手!从而向全世界展现了他凝聚毕生才华的代表作,然后赢得胜利。
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创造价值的本领。职业选手用自己的优秀技能来获得一场场胜利,他们在最好的球馆打球有人付给他们钱;而我们这些业余选手并没有用自己的技能来交换,我们打球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而已,所以我们去球馆打球的话,还需要给体育馆付钱。
在公司有两种人:一种是灌篮不入的人,一种是灌篮而入的人。很多员工一个月灌几百次篮,一个没灌进,工资照领,奖金照拿,这种荒唐的事,在公司却一次次地发生。而优秀的公司,大多是灌篮而入的人;差劲的公司,大多是灌篮不入的人。
从今天起,我们每个职业人都要记住:我们要做职业的人,走出任务的陷阱,从这一刻开始就要树立交换的思维。上班不是拿工资的理由,为公司创造超出期望的价值才是晋升的根本。交换是商业文化里面最核心的特质,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职业选手,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如鱼得水,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交换。开拓“平面思维”,学会“换地方打井”
“纵向思维”总是放弃若干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创造力。而“平面”思维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具创造力。
当我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怎么办?是“一条道走到黑”呢?还是脑筋一转,另觅他途呢?
且看下面这个故事。
她是一家青年报的科学编辑,工作很出色,但在人才济济的单位,还没有展现出最理想的光芒。在工作过程中,她发现有不少青年读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却没有地方表达和交流。于是她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开办一条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心理热线。
这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但是在报社里谈不上什么主流。因为更多的编辑和记者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写作和发表新闻稿件,要花时间干这样的事,未必值得。但领导还是同意了她的想法。热线很快开通了,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电话几乎被打爆。众多青少年的心声,通过一条简单的电话线汇集到了一起,也为这位编辑提供了很多写新闻的素材。
后来,单篇的文章发表已经远远不够了,报社干脆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版面,名叫《青春热线》,每周以4个整版的篇幅发表这些读者的心声。《青春热线》后来成了该报社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而这位编辑,很快获得了中国新闻界最高编辑奖——邹韬奋奖。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青年报社,这位脱颖而出的编辑,名叫陆小娅。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一,在工作中,具有自动自发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往往能创造别人无法创造的机会和价值。
第二,在执行工作的层面上,还有十分突出的一点——“换地方找井。”
1.“换地方打井”与“开拓新思路”
“换地方打井”是著名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提出的概念,用来形容他提出的平面思维法。1984年,美国商人尤伯罗斯操办洛杉矶奥运会,将奥运会一举扭亏为盈。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承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了平面思维法。
那么,什么是平面思维法呢?
德·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思维”则多方位进行思考。为此,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纵向思维”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平面思维”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井的地方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其实,有不少优秀的人,也在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换地方打井”的创造。
“蒙牛乳业”连续3年获得中国成长最快的企业称号。有这么大的进步,与蒙牛老总牛根生的经营智慧有关。
牛根生曾再三讲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人、任何企业要发展得快,必须学会开拓新思路。”
牛根生曾经在另外一家著名乳品企业任职,后来他离开了那家单位,从零开始,5年就做到了100亿元的销售额。能做到这样的业绩,除了他独特的经营理念外,还与他引进了著名的财团有关。这一财团就是摩根集团,世界上最有名的财团之一。由于摩根的加盟,蒙牛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而且还在香港顺利上市。
如果没有这种在资本运作等方面“开拓新思路”的做法,蒙牛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2.善于“换地方打井”,解决问题就会有更好的方式
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学会改换思路。思路一改变,原来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美国纽约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每天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但是有一个问题:一些游客总是趁管理人员不注意,将一些花卉偷走。后来,植物园换了一个管理员。他将公园的告示牌,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就彻底杜绝了偷花的现象。
原来的告示牌上写的是:“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而现在,他将告示牌改为:“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200美元。”
为何小小的改动能带来这么好的效果?听听这位管理人员的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