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师德休养
16037100000012

第12章 师德建设的内容(6)

有的男老师喜欢选用女孩子当班干部,有的女老师喜欢用男孩子当班干部,有的老师喜欢选用听话的学生当班干部,这些干部选用情况都是大量存在的,这些班主任都或多或少地把“个人”好恶情感因素加在了工作之中。现实社会中很多实例说明,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根据孩子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人才。选拔、调换学生干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理化好的,在教育他们不要偏科的同时,也应让其充分发挥才能;对于那些擅长体育、艺术的学生,也应在引导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给他们吃一些偏饭,这样才能把学生切实培养成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反之,如果教师只以个人好恶对待学生,专门选些温顺、听话,或适合自己用人标准的学生当班干部,可能暂时使用起来顺手,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班主任在调换班干部的过程中,还应摒弃偏见,因势利导,不但对班干部注重培养,对不适合做班干部的学生,也应做好思想工作,以谈心、交流情感的方式,端正学生的认识,不使一名学生掉队。

教师的责任重大,任何不慎及疏忽都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记住自己的神圣职责吧!

从被学生起外号想到的某日,乘公共汽车,两个中学生聊天。甲说:“你知道我们班英语老师的外号吗?她叫‘母夜叉’。”“谁起的?够损的。”乙有些幸灾乐祸。

“你不知道她有多损。”甲提起老师愤愤不平又说:“昨天上英语课,她叫一个男生回答问题。人家答不上来,她一不问原因,二不听解释,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训斥了那男生一顿。吓得全班谁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两名学生边聊边下车走了,笔者心中好不是滋味,不知该怨这名学生没礼貌,乱给老师起外号,还是怨老师教学不得法。思前想后,在这件事上,老师的责任可能要更大一些。试想,学英语不比说母语,学生不可能一开口就能说得非常利索,要赶上脑钝口拙的学生,怎么也应给个慢慢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吧。即使学生回答错了,老师说几句鼓励的话,勉励学生课后加紧复习努力赶上,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无法想象那位英语老师到底有多凶,单从学生给她起的外号上,就能感到程度不一般。或许她凶的本意是恨铁不成钢,想把课教好,但效果恰恰相反。在这样一种课堂气氛下,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吗?

时下,一些教师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学生给老师起外号,搞恶作剧的不是一个两个。这些行为固然不对,需要纠正。但作教师的是否也应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好好想想:有的老师怎么能受到学生尊敬,从来没人给他或她起外号呢?学生起的外号是否反射出自己身上有缺点的影子呢?

批评学生六忌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谴责,得到克服.它能够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一忌盛气凌人。有的教师一听说哪位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叫过来大声斥责。被批评的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嘴上不敢申辩,心里却老大不服气。

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你这样对待我,我偏不认错。”批评学生要以师长的身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同你交流,而不是敬畏、反惑。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承认错误、自觉改正。

二忌不分场合。有的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教师知道后在全班大会上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事后,“三只手”的绰号便传开了,这名学生感到低人一等,不得不转学。批评的场合选择恰当与否,是关系到批评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和学生的性格、脾气选择场合。对小偷小摸的学生应个别批评,对打架斗殴的学生则应公开批评。

三忌尺度不一。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不愿批评,对班干部不愿批评;有的教师则把某些学生看成是反面教材。教师批评学生应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级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要进行批评。否则,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狠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反感,降低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班级不团结。

四忌出言刻薄。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择言辞,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用“你不是读书的料,趁早回家种地”、“你总是拖班级后腿”、“我算把你看透了”、“对你谈话等于对牛弹琴”等挖苦的、刻薄的、极易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这样,常常会使被批评的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

五忌小题大作。有的教师批评时,把偶然的失误说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的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这种小题大作,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错误,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批评时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任意夸大。否则,学生难于接受,还会产生对抗情绪。

六忌片面武断。有的教师把某些客观原因促成的,不自觉犯的错误,片面看待,武断地下结论,不问青红皂白,让学生全部接受批评,深刻检查。这种批评,表面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教师既要看到他犯的错误,又要看到他的一贯表现;既要看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原因;既要看到犯错误的现实,又要看到改正的可能性,不能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收到良好效果,使被批评的学生口服心服。

平凡,但不平庸读《天职》一文,几度热泪盈眶。徐开清老师的事迹感人至深,让我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灵魂净化。我以为,徐老师身上有如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忠于职守徐老师能在教育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是他忠于教师职责、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结果。

一个教师是否忠于职守,是从日常工作的具体行动和效果中体现出来的。

教师辛苦。教师清贫。但国家不断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教师待遇;教师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尊重。可就在目前,仍有一些老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管按部就班,不问效果,不思进取;更有甚者,不安心本职工作,一心想转行或下海,千方百计要离开教育系统。这些人,跟在山乡、边区默默耕耘几十年的同行,跟徐开清这样的好老师相比,难道不应该惭愧万分吗?

教师是平凡的,但绝不应该是平庸的。我们应该像徐老师一样,爱岗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热爱学生徐开清老师牺牲后,学生悲痛不已。我想:这不仅是因他救助学生的壮举让人感动,学生们也是为失去一位如严父慈母般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而哭泣!

对学生,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他们,还要在思想上、生活上了解、关心他们,真正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健康成长。在这方面,徐老师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崇高的人格徐开清老师在危急关头,牺牲自己,救助学生的壮举,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崇高人格在那一瞬间的体现和升华!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就应该首先净化自己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应该以自己的高尚人格率先垂范!

作为从事教书育人这个特殊职业的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社会公德,还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质,符合特殊的职业规范。如果一个老师品质低下、道德败坏,不管有多高的业务水平,都不配为人师表。对那些人格卑劣,损坏教师形象的,更应严格查处,将之清理出教师队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懂得了一个真谛——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核心是爱,这是做个好教师不可缺少的品质。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

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我深感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之中。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但是,爱并不是万能的,爱中必须要有严。爱是要通过严表现出来,失去了严的爱就是溺爱;严又要以爱为基础,失去了爱的严就变成了蛮横。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告诉我:热爱学生,是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爱生之情不会从天而降。教师要做到能爱生、会育人,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心愿化成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另外,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和政府在教育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爱得越深、越执著,教育成效就会越显著、越突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当树立“为学生而活着”的人生观。如果树立了这种人生观,我们就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把迷途中的孩子从迷茫中解脱出来,引导他顽强地追求,勇敢地探索,即使自己千辛万苦,也会感到快乐无边。

“罚老师”失宠感言某学校有一位班主任老师,曾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工作“经验”,那就是“罚”。学生迟到或早退一次,罚款1元;旷课1节,罚款2元;班上违纪,或罚擦黑板1天,或罚扫地1周;完不成作业,则视“态度”好坏罚做数次;就连竞赛失利、20名以后的学生也要按名次处以罚款,每差一名,罚款若干,如此等等。

有时好学生也要受罚,考试之前,学生要自己预报考分,每少考1分,要罚款10元。

故此,该班主任因罚款有方,被人戏称为“罚老师”。就是这位“罚老师”,竟曾因“罚”得福,被前任校长保荐为市级模范班主任。但在新校长那里,“罚老师”却大为失宠,别说是捞得好处,就这班主任也没能当上。由此而观,只要有好的领导在,“罚”风是完全可以被刹住的。

如今,罚,已是一些手握权杖者的拿手好戏。

他们信奉“赖此一‘罚’,吃遍天下”之“真理”,他们“罚你没商量”,罚你多少嘴当家。没想到,这种简单粗暴类似抢劫的手段却被某些为人师者所青睐。试问,罚能罚出好学生吗?罚是包围百病的灵丹妙药吗?其回答只能是一个字:

“否!”罚只能使“师道尊严”、“增负”和”乱收费”等弊病迭生!学生们望“罚”兴叹,谈“罚”色变。

又哪有半点学习乐趣可言?实际上,罚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也是教师的极大耻辱,它必然会导致教学工作的失败。但愿“罚”字能够早日远离神圣的殿堂——学校。

值得庆幸的是,“罚老师”在那所学校里已经失宠,这使我们看到了生机和希望,那就是一所学校只要有一个好校长,刹住“罚”风便可指日可待。

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既是教师,又是学生,这是教师完整形象的两个侧面。要成为好的教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而成为朋友,就要对学生“知心”。我常为儿童们特殊的幽默感和欢乐情绪所感染。我想,心灵的沟通,关键在教师,师生初相识,难免存在“心理间隔”。为了尽快地和学生熟悉起来,许多新任的班主任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郊游。和他们一起跑步锻炼或者作游戏,只需几次活动,教师就会了解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兴趣爱好,能力与心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当教师走进他们的世界之后,每个学生的性格、情趣、喜悦、苦恼都能牵动教师的心,那么自然会发现跟每个孩子谈话都是一种心灵的交换,都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跟孩子谈话都需将热忱与智慧融为一体的。对于悟性较强的孩子,可以用较为含蓄的语言暗示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重感情而又内向的孩子,则应以关切温存的态度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于浮躁好动的孩子,而要激励其萌发“自制”的愿望;对于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力的孩子,就要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随后予以当众表扬、鼓励性的评议……总之,没有一条教育规律、一种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育对象的心灵;用自己的心智去开启学生的心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吧。

我时常通过“周记本”和学生谈心,交换意见。记得有个学生的姥姥患了直肠癌,常常腹泻失控而搞得房间又脏又臭,家里人都很烦恼。我从周记本上了解到这一情况,认为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关怀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契机。我便在该生周记下面道:“你是个感情细腻、善于体贴他人的好孩子,我知道此时你正为姥姥的病体忧虑不安,我和几位同学星期天到你家去看望你姥姥好吗?我想为儿孙辛苦劳碌了一生的老人此时最需要的是人们的关怀与慰藉。

”星期天我们代表全班同学带着补品和卫生香到她家时,见到她正给姥姥擦澡,大家帮她搞了屋内卫生扫除,给老人喂饭服药等等。这件事既教育了那个学生,也教育了全班同学。我深切体验到了儿童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把话说到孩子们的心坎上,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教师应该对学生身上的良好本质具有充分的信心。

勇于认错生威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难免出差错,批改作业会有疏漏,这本不足为奇。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中发生了差错,只要勇于认错改过即是。

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放不下面子来,面对学生的疑问和指正,还是不肯认错,恐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倒会降低了威信,心想这老师的脸往哪搁?因此,一旦在学生面前讲错批错,或讳莫如深,或违心辩解,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仿佛这样才算是维护了教师的尊严,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其实差矣!

威信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行动,靠的是科学求真的态度,它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苏轼是位学富五车的文学泰斗,当他解不出一位白发老人的疑问时,俯首承认知识的不足,并把书屋前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表现出实事求是和知耻后勇的精神,为世人所称颂。当代体育竞赛解说高手宋世雄,其炉火纯青的解说技艺是有口皆碑的。但当他解说中国女排与秘鲁的女排比赛实况结束后,其女儿立刻告诉他:“爸爸,您解说得很好,可是‘秘鲁’的‘秘’不读‘mì’而应读作‘bì’。”宋世雄听后欣然接受了。古今中外这样的佳话是不胜枚举的。他们并未因为承认了错误和不足而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相反,虚怀若谷的胸怀,勇于改过的精神品质赢得了人们啧啧称赞。他们的形象更伟大,他们的威信更崇高。

一个教师不可能是一套完美无缺的百科全书,既然这样,那么勇于承认错误就是最明智的选择。要不,既误人子弟,又有损于自己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常言道“有错即改真君子。”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当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