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师德休养
16037100000011

第11章 师德建设的内容(5)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担负培育新一代人的使命所决定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一种崇高道德情感,体现了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四化大业的责任,对未来的追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党、对事业、对民族的深厚感情。正如有的老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实际上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爱学生就是爱我们事业的未来。”二、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是和他们的情绪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般地说,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希望教师以热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常常反映着自己所在集体,甚至社会对他们的某种评价。因此,他们对教师的爱十分重视。同时,他们从教师的爱中,也感受到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信任和希望,从而引起他们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小学教育家陶淑范使小学生何永山转变的过程,就生动他说明了这一点。何永山是陶校长所在的学校三年级学生,他个性较野,稍不如意就打同学;也不爱学习,常不及格,已连续留级二次。这时,何水山成了那个班也不要的“坏坯子”。但是,陶校长不这么看,她认为丧失信心就是放弃教育的开始,那还办学校、要老师干什么!于是她决定把这孩子调到特级教师霍懋征那个班里,并在每天的课余时间,亲自给他补习功课。从此,何永山每逢下课后,就背着书包到校长办公室。陶校长对他的补习十分耐心和细心,总是坐在孩子身边,询问他功课哪儿弄懂了,哪儿没有明白。然后就是一字一句地教,一道题、一道题地启发他思考、演算,一直到明白了,掌握了。陶校长不光给他补习算术、语文,还给他讲故事。什么《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啦,什么《上甘岭》啦,使何永山听得简直入了迷。何永山就是在陶校长的爱护关怀下,慢慢地努力学习了,也懂得和同学团结友爱了,还培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经过一年多的功夫,何水山就变成了一个好学生。相反一个被教师嫌弃的学生,往往会感到集体、社会对自己的否定,从而消极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致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习向不利的方面转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经讲到一件使他终身难忘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位女教师在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堂课,当她讲到学生到校时双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洁时,看到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耳朵脏,她就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脏。”这时全班39个孩子都集中注意力来看他,这个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脸藏起来。以后,每次上课他总觉得似乎全班同学都在看他耳朵,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而老师不仅不了解他的心理,还责备他不用心听讲,说他懒惰。结果,到了第一学期末,格里沙的算术和阅读成绩都是不及格。后来,他的母亲了解这个情况后,要求换班。经学校同意转到了另一个平行班。结果,格里沙成了一个勤奋学习和专心听讲的好学生。从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这件事来看,格里沙之所以一度学习不好,就是这位女教师不关心和爱护他,是嫌弃他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教师教育学生,是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友善和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起教育学生的良好感情基础。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惩人。在这里,批评和表扬都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教育才是有效的。”三、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健康社会感情的重要因素所谓社会感情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一种好恶等情绪和态度。学生的社会感情是否健康,常常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有关。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人,除家庭成员外,要算老师了。所以学生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从老师对自己的热爱、信任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班级的感情。全国优秀班主任、小学老师韩育梅,曾主动接受一位大脑有病、下肢双瘫的学生——赵林。韩老师不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帮助他搞好学习,还为了让他也能象其他健康儿童一样过幸福生活,尽量设法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参观等活动。他不能走路,老师就背着他。老师的爱不仅使他深受感动,也感动了全班同学。有些同学主动向老师提出,愿意照顾赵林同学。由此可以看到,老师对同学的爱,激发了同学对同学的爱,也激发了同学对集体的爱,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人间友爱感情在儿童、少年的幼小心灵中萌芽和滋长起来。这种健康社会感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赞可夫说:

“当教师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宋代诗人陆游在总结他一生诗歌创作经验时说:“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我们的教育似乎也有相似之处,教师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谁能够付出“金丹换骨”的代价,谁就能品味“夜来一笑”的甘甜。

有部分学生抱怨,教师往往对好的学生偏受有加,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却不屑一顾,不能一视同仁。可见教师的爱心,丰富的情感对学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啊!世界上事物发展的状态总是不平衡,一个班里总有调皮的孩子、厌学的孩子、内向的孩子。面对那些在一般人眼里的坏孩子、笨孩子、不合群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要用自己的爱、丰富的情感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园,不但关心欢喜好学生,更要偏爱、厚爱后进生,不要歧视他们。

后进生的共性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缺乏上进性,其中有一部分人从小是在一片训斥批评声中长大的,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教师首先在思想上不能把学习成绩差,比较调皮的学生称为差生,而应主动和他们沟通情感。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悉心护理,精心培养,耐心辅导,多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深入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这些小小的优点和进步变得越来越大,增强学生的上进信心,教师的爱会使其终身难忘。

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为胆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课堂提问、挑选参加集体活动人选时,很难轮到他们。而他们内心却更渴望被同学老师重视。他们有时也想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但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愿。这就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及时敏感捕捉他们的眼神、表情,当他们有回答问题、参加集体活动迹象时,要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慢慢使他们融汇于集体之中。爱是一种力量,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教师应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胸怀博大。不仅在学问上广闻博识,在对学生爱的情感上也应多方涉猎。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上流露出来的言行喜忧,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乐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使他们体会到教师是值得信任和坦诚以待的师长。通过教师的教育帮助,使学生自强、自信、自尊自爱,随时可以自我调节,能经得起各种考验。

学生是有情感的人,当他们有缺点犯错误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甚至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不能粗暴、简单,也不能华而不实,要能使学生回味无穷,终身难忘。教师爱的表露也应灵活生动。表情丰富能激起学生的亲近感,爱慕感,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了解、探知,投入教师情感的愿望,进而较为自觉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良的习惯。

当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提倡教师要有爱的情,不是要教师当好好先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好的要表扬,差的要批评;既爱学生成才,也恨铁不成钢。让每一位教师把自己真挚的爱撒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相互尊重倾注真情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师爱生、生尊师,团结平等,相互尊重,在多数学校里已成风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事故,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而且,更大量的事实是,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里,教师侮辱学生,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中,“不打不成才,板子底下出秀才”被奉为金科玉律,甚至把打骂冠之以“严教”而受到赞誉;而今天,建国已近50年,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深入人心,从家长到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打人骂人是侵犯人权的。因此,教师“逼”、“压”甚至“打”,只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会有好效果的。时代呼唤师生关系应是团结友爱、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全面加特长”、“整体加个性”发展的学生,僵死、阴冷的师生关系是断然不行的。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应该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我国不少地区施行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情景教育等,正是这种教学论的体现,已产生了广泛影响。柳斌同志讲: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四有’新人”。

可见,在师生关系中,倾注挚爱深情多么重要。非如此,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便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不民主的师生关系,颠倒了学生主体的地位,直接危害着党的教育事业。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被扼杀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被削减了。学生习惯了对老师言听计从,有“吾爱吾师”之心,却断不敢存“吾爱真理”之意。长此以往,成了一个个“小绵羊”,高分低能,不会思维,没有主见,甚至没有人格尊严,成了“唯命是从”的懦夫。因此,我们在讨论改善师生关系时,应从更高的高度——教育思想上做文章。

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民主的典范时,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走出新的天地。

师生关系漫谈我这人比较随和,为研究生们讲了十几年课,学生毕业后,除了自己直接带的学生还叫我“老师”外,大多数学生再见面,“老师”的称号变成了“老陈”。也许由于经历过当年对“师道尊严”的大批判,我虽不以为然,但也不那么在意。不过,有时也问自己:难道如今的师生关系就应“平等”到这个地步吗?

最近到台湾访问了10天,遇到一些事情,叫我好感动。有一次,我们到《远见》杂志社访问,传播学院潘家庆教授陪同我们参观编辑部时,从编辑部一个我们没有注意的角落慌慌张张地跑出一位小姐,她来到潘教授跟前,一边亲热地叫了声“潘老师”,一边深深地向他鞠了躬,并高兴地同老师握手。潘教授见到自己的学生,当然也很高兴,接着询问起她的工作情况。后来我们问潘教授她是谁,她只是记得教过她,叫不上名字。

另一次,我们参观台北的故宫博院,彭教授想起她正在教的一个在职新闻写作班里有一位女学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于是试着与她联系,她立即赶到入口处与我们见面。并按老师的请求,整整一上午,陪同我们从玉石馆、珍玩多宝阁馆到古字画馆,十分耐心地挑选最主要的展品给我们讲述它们的特点和考古、工艺价值。快到中午了,彭教授为了抓紧时间,考虑到她熟悉情况,委托她先到故宫附设的饭店为我们订一桌饭,我们则到入口处去取存的包。坐在饭桌前才知道这顿饭钱已经由她个人支付了。席间聊天,才知道她叫夏红。饭后她建议我们参观一下新建的故宫图书馆,耐心地为我们讲解该馆的情况,眼看下午的上班时间到了,她才匆匆赶回行政楼上班,一刻也未休息。夏红的关照使我们倍感亲切,我们以为她与彭教授很熟,其实他们就是很普通的师生关系。

刚回到北京,台湾东吴大学的杨开煌教授来访,我与他谈起所见台湾师生关系的感触,他说,这种情况是很普通的。

我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说法,其中有不适当的和保守的意义。但是师生间相互尊重,则应是一种基本的人伦,这与现代的平等意识并不矛盾。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当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图利益而寻求情谊的师生关系,带给人一种含有人文价值的温暖,显得更为珍贵。特别在一些人利用这类关系谋求不正当的金钱利益的时候,以情谊为基点的师生关系则体现着社会的文明。前年,北京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2万字的大通迅,讲述了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同学寻找小学老师的故事。那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不少人打电话给报社,谈到自己的感受时都哭了。显然,人除了挣钱以外,还需要某种高尚的精神,需要情谊,整个社会精神也需要平衡。

写这些,我想讲给自己的学生,同时也反省着自己。这几年工作太忙,对自己的老师有所忽略了。于是,连忙为那些年迈的老师们写去了新春贺卡。新年这天,我接到老师们的电话,感受到他们的欣慰,一种人间的美好情怀油然而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的老师。师生关系会带给每个人一份温馨,珍惜这份情怀吧,人人需要精神慰籍。

莫以个人好恶待学生国庆节休假,与友人聊起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师素质等话题,感慨颇多。一位友人讲:他家正在上二年级的男孩儿,因新换了一位班主任,便撤换了小男孩儿的班长,也不再让他担任中队委,小男孩儿情绪受到影响,成绩滑坡,从班里的前三名跌至倒数几名行列。对此,家长十分忧虑。

调换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应该注意的是:为什么调换班干部?怎样调换?对调换班干部后出现的新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