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冲突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人提出一些新要求。如果人的认识、情感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一般情况下,心理冲突只会给他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受,并不会引起心理的异常变化;但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不同的心理疾病。
心理冲突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合理的需要和愿望,但无满足需要和愿望的条件;另一种情况是需要和愿望不合理,违背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心理冲突。第二方面是需要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有多种情况,如,两个目标都符合自己的愿望,然而事实上不可兼得,必须在其中选择一种,这叫趋一趋冲突;两个目标都不符合自己的愿望,然而由于环境所迫,又不得不选择其中一个目标,这叫避一避冲突;为了达到某一个极有意义的目标,必须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占一半,在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叫趋一避冲突。
心理冲突不一定都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但激烈而长久的心理冲突则应尽量避免。
三、恐惧恐惧是在可怕的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强烈的紧张情绪反应。恐惧产生时,常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嘴唇颤抖、身冒冷汗、四肢无力。同时,恐惧也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
四、自卑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过程中,人常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优伤、失望等。这种情绪会导致人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畏首畏尾,同时会摧毁人的信心和意志,严重的自卑心理会引起行为失常和心理变态,如用恶作剧引起人的注意、吸毒、酗酒、犯罪、甚至轻生自杀。
教师应该注意防治哪些心理疾病
我国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病人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轻度的心理障碍的病人则比较多见。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但教师易患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适应不良反应适应不良由各种精神刺激所造成,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持续几个月。适应不良的人在情绪上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在行为上表现为攻击性或反社会行为。
二、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内心冲突引起脑机能活动平衡失调而产生神经活动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易于兴奋和迅速疲劳且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起病大多缓慢,起初程度较轻,病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加重,并变得固定和持久。
主要症状是感觉过敏,畏光怕声,头胀、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惊醒:注意力痪散,记忆减退,易疲劳;心悸、多汗、手脚发凉、食欲不振、腹胀、月经失调、尿频、早泄、阳痿等。
三、焦虑症急性焦虑症起病突然,病人感到内心紧张、恐惧或难以忍受的不适感。感到灾难将至。慢性焦虑症发作持续较久,焦虑程度时有波动。终日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常感到胃肠不适,腹胀、尿急、头痛、腰酸及性功能障碍。
以上三种是极常见的轻度心理疾病,防治比较容易,但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什么是心理治疗它主要包括哪几种方法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方法来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的活动。心理治疗是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及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在临床上使用,而且更可以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调节中,如对子女之教养、学生的督导、夫妻相处及一般的为人处事,可以说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帮助别人”的一门学问。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治疗方法的知识。
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催眠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分析病因并配合其他疗法的辅助疗法。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根据治疗者的言语暗示,把清醒状态下难以启齿或不愿说出的经历说出来,并能回忆起已经遗忘了的事情,这对诊断病情,了解病人的起病原因非常重要。在催眠之前要测试被试者暗示性的高低,一般来说,暗示性低的人不宜用催眠疗法。在催眠时,让其凝视头部上方的光亮灯罩,并进行诱导性暗示,直至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这时可将事先拟好的问题用暗示的语言来询问被治疗者。问语只陈述一个事实,以便于理解,患者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患者将长期积压在心头并造成心理压力的经历说出以后,病情便减轻了。这种技术要求较高,适于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专家使用。
二、暗示疗法暗示是一种不加批判地接受意见、信念,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人的暗示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别人在不熟悉的领域易受暗示;文化程度低、生活经验不多的人易受暗示;人在疲劳、营养不良、某些药物作用和催眠状态下易受暗示;主试的权威性越大,被试受暗示的程度越大;儿童和妇女易受暗示。由于患者受暗示的影响,易于改变自己已有的观念和判断,这样可以消除不良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影响,促进患者的恢复。暗示可以在催眠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直接暗示法是让患者静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医生用均匀有力的语气给予事先编好的暗示性语句,与患者对话。间接暗示法是借助于电流刺激或仪器检查等相配合,或与轻微的触觉刺激结合作用,并用语言的强化进行暗示治疗。直接暗示法与间接暗示法常结合使用。
三、行为治疗法行为治疗法又叫行为矫正疗法。它是根据条件反射形成和消退的原理,通过矫正人的行为来促使患者心理的康复的。行为疗法虽然种类繁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首先了解病因并确定病人的主要异常行为作为治疗目标;其次向患声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使病人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而主动配合治疗;第三采用专门治疗技术,如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涂、行为塑造法、自我调整法、自我训练法,同时配合药物或器械进行治疗;第四根据行为改变情况分别给予表扬强化刺激(如表扬、鼓励、物质奖励等),或给予“惩罚”(如批评、疼痛刺激或撤销奖励等)。第五,在收到一定疗效后,让患者自己掌握和使用治疗方法,从而把治疗环境中获得的效果巩固下来,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借助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了解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从而学会控制内脏的技术的医疗技术。主要用于调节和控制患者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肉紧张程度、脑电波,从而改善患者机体内各种器官的机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具体做法是用专门的电子设备探查人的生理功能,并通过记录和显示系统,让患者知道它们的变化;然后,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连续对生理功能的正确反应进行强化,从而使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
什么是挫折心理教师应怎样调整自己的挫折心理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以追求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但事物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需要往往难以满足。心理学上把这种受动机支配的行为遭受阻碍时发生的心理变化叫做挫折心理。
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遭到挫折是难免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在受到挫折时,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调节挫折心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措施如下:
1.重新评价自己的动机和需要。教师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对挫折作出正确归因,确定自己的动机和需要是否合理。如果是动机或需要过高,应该对其进行调整如降低要求、分步完成、放弃要求等。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
2.端正对挫折的态度。任何挫折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可能给人心理上以伤害,另一方面,从挫折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因此,教师应善于总结教训,从失败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3.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几种可用的方法,如:活动转移法,通过其他活动使自己忙碌起来,时间一长痛苦便慢慢消退了,这时再理智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目标、交往调适,通过与亲友的人际沟通,达到交流感情、减轻烦恼困扰的目的;适当发泄,与领导、亲人将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取得亲友和领导的同情,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榜样认同,通过阅读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物的传记,了解榜样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挫折的,这样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调节情绪的能力。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调节情绪,教师都不能对挫折抱回避的态度,如果一味回避挫折带来的痛苦,便会使人产生自卑、畏缩的情绪体验,最终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怎样消除过度焦虑
焦虑是当一个人意识到完美的状况正处在危险或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反应。这里所说的完美的状态包括很多方面,就个体本身而言,包括:自己生理上的健康、生命安全、心理的宁静、事业的成败、自尊的维护等;就周围环境而言则包括为他人的安危而担心、对他人的事业而担心,如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考不上大学或找不到工作等。紧张是程度较轻的焦虑,人们往往可以从情境中意识到;而过度焦虑则是程度较重的焦虑,它是对特定危险刺激作出的强烈情绪反应,如恐惧。过度焦虑会摧毁人的防御机制,使人丧失斗志。长期的过度焦虑必然会导致心理活动的异常。因此,教师应学会避免和消除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因此,要消除过度焦虑,必须针对各种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种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在认识上夸大了当前情况对自己或亲人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很快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事后再理智地分析,便会消除焦虑。因为事后的情形表明,当时的情境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过度的焦虑便会自然消除。在遇到危险情境或遭遇挫折时,教师应竭力使自己保持冷静,修正自己的判断,减弱危险刺激的影响程度。
第二种过度焦虑是由于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被破坏了,一个平常的刺激便会引起自己的强烈反应,如常从梦中惊醒、被一般的声音吓一跳,常常有大难临头的感觉。这种过度焦虑必须通过较长期的心理治疗才能消除。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法,它的治疗程序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拿给患者看,每张卡片上都记录着一个使人产生焦虑的情境,要求患者按顺序分出产生焦虑程度的等级,焦虑最强的卡片放在最下面、焦虑最轻的放在最上面;让患者放松全身各部分的肌肉;拿出第一张卡片,让患者详细看完以后,闭上眼睛,描绘或假想卡片上发生的情景。这样进行下去,直到你感到焦虑为止;然后停下来,进行肌肉放松练习。待完全放松以后,过几秒钟再从头看卡片,闭眼假想……如此重复,直到最后一张卡片看完后,在假想时不产生焦虑为止。如果幸运,你可能很快完成上述程序,如果你在半小时内未能完成,则需要到第二天再进行治疗了。这种治疗结束以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焦虑时,你可以用上述方法使自己放松下来。
什么是竞争,教师在竞争中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
竞争是在完成相同任务的个体或团体间力争超越对方,达到最好成绩的活动。竞争在工作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但在竞争中,如果不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竞争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同时会诱发妒嫉、怨恨、自卑的情绪,导致对竞争对手的敌对行为。这不仅会使工作蒙受损失,而且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在竞争中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
首先,教师应对竞争目的、意义有正确认识。竞争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竞争不是目的。在公平的竞争中,竞争中的胜负取决于本人的基本素质和努力程度。但如果对竞争有错误认识,把竞争当成争名夺利,那么,在竞争中教师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其次,教师在竞争中,应正确对待竞争的胜负。取得较好成绩不仅是自己的努力的结果,也浸透了许多同行的心血,不能把成绩看作自己追求名利的敲门砖,更不能因此自满骄傲,这样不仅会导致自己工作的退步,也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竞争失败者更应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改进自己的工作,不能妒嫉、诋毁对手。这样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坏影响,导致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