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语录
16555700000014

第14章 领导者语录(1)

斯大林管人语录

没有严格的纪律和秩序,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绩。因此,维护纪律和秩序是军队全体人员首要的职责。

——〔苏〕斯大林

斯大林:

1879年12月21日生于沙皇俄国格鲁吉亚哥里城,1953年3月15日逝于苏联莫斯科。

1917年初,斯大林从流放地回到圣彼得堡,在制定发动共产主义革命的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在列宁的建议下,他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二战期间,斯大林任苏联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对军队指挥人员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

早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列宁委派他前去处理各条战线上的消极怠工、懒散怠惰者时,他毫不手软,敢作敢为。发现有玩忽职守者,立即采取组织手段,责令停职或撤职拿办。对于自己的老战友,卓有功绩者,则要求更严。例如,负责军械的苏联元帅库利克由于思想落后,无所作为,尽管他曾是参加保卫察里津的老战士,资格颇老,但斯大林毫不留情,最初给予其严厉批评,直到最后把他的军衔从元帅降为少将。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铁木辛哥都是久负盛名的传奇英雄人物。但由于他们在战争第一阶段指挥不力,治军有误,都受到了严厉的申斥和处分。沙波什尼科夫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参谋人员,是斯大林惟一没有直接批评过的身边的高级军官,但由于苏芬战争的失利及其他原因,也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麦列茨科夫大将在任总参谋长期间因为演习总结讲评没有作好,斯大林选择了更能干的朱可夫接替他的总参谋长职务。连他一向器重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有一天误了例行的情况汇报,也受到了他的严厉警告。

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在军内“大清洗”时十分卖力。战争爆发后,麦赫利斯被派往克里木前线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去督战。这位政治将军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立场打克里木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的小报告,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斥责。当麦赫利斯及科兹洛夫在毫无意义的争吵中贻误战机,招致失败,造成惨重损失之后,斯大林发布了如下命令:

“(1)解除一级集团军政委麦赫利斯同志国防副人民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之职,军衔降为军级政委。

(2)解除陆军中将科兹洛夫同志方面军司令员之职,军衔降为少将,调次要工作岗位以观后效。

(3)解除师级政委沙马宁同志方面军军委会委员之职,军衔降为旅级政委,调次要工作岗位以观后效。

(4)解除陆军少将米奇内同志参谋长之职,调归总参谋部安排,委以次要工作。

(5)解除陆军中将切尔尼亚克同志集团军司令员之职,军衔降为上校,调次要军事工作岗位以观后效。

(6)解除陆军少将科尔甘诺夫同志集团军司令员之职,军衔降为上校,调次要军事工作岗位以观后效。

(7)解除空军少将尼古拉莫科同志方面军航空兵司令员之职,军衔降为空军上校,调次要军事工作岗位以观后效。”

对于华西列夫斯基这样他非常信任的人,斯大林也毫不客气。

1943年8月17****对华西列夫斯基严厉训责: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现在已是8月17日凌晨3时30分,而你却还没有认为有必要向最高统帅部送一份关于8月16日作战结果和你本人对情况的判断的报告……差不多每天你都忘记这一责任……你以不汇报的办法来忽视你对最高统帅部的责任……你一定很得意。我最后一次提醒你,假如你再让自己忘掉你的职责,你将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从前线召回。”

尽管这一斥责是一场误会,事实上,华西列夫斯基已经送上了例行报告,但因夜半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送阅,华西列夫斯基并无失职之处。但华西列夫斯基仍然认为,斯大林的训斥虽然是不近情理的,但却是必要的,“对我们不加纵容,有利于指挥武装斗争”。

即使是对于朱可夫这样的得力助手,斯大林的要求也是很严的。1944年7月,正是苏军大反攻凯歌高奏的日子,此时德军已被赶出了苏联国土,全国人民都松了一口气,一片乐观情绪。朱可夫刚被授予第二枚苏联英雄金质勋章,莫斯科也鸣放了礼炮。但斯大林却从部队一份通报中发现朱可夫签发的两个条令没有按规定请示报告,而是当作命令自作主张颁发了,于是便提请政治局为此专门发文:

“(1)朱可夫元帅在未经充分调查,未召集或征询前线有关人员的意见,也未通知最高统帅部的情况下,批准和颁发了条令。

(2)我斥责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同志对炮兵条令所采取的轻率态度。

(3)我责成朱可夫元帅在决定重大问题时采取慎重态度。”

由此可见,斯大林完全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困苦时严格要求干部,在胜利时对于干部更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这是苏军各级指挥员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纪律,严格要求,这是斯大林治军兵法的重要特色。斯大林在自己的命令、指示、文章当中多次强调这一思想。早在1918年11月29日,斯大林在关于国内战争时期的南方战线的讲话中就说:

“我们军队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它能这样准确地打击敌人呢?

“我们军队的力量在于它有觉悟有纪律。觉悟和无产阶级的纪律是我们在南方战线胜利的原因之一。”

1946年2月23日,斯大林在总结卫国战争胜利的经验时又指出:“没有严格的纪律和秩序,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绩。因此,维护纪律和秩序是军队全体人员首要的职责。”

依靠严格的纪律和秩序管理,使苏军在异常险峻的情况下,在战争中战胜了敌人。同样,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领导者对下属仍然需要严格的纪律和秩序化管理。

朱可夫管人语录

有些时候,指挥员所做的必要的鼓动与激励,会使所属部队如虎添翼,势不可挡。

——〔苏〕朱可夫

朱可夫:

生于俄罗斯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村一贫苦家庭。1915年应征加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乔治十字勋章2枚。1918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俄共(布)。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历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等职。

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主要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因此,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赫一时的“传奇元帅”。曾4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6枚。

十月革命以后,朱可夫参加了红军骑兵,在保卫苏维埃的战斗中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受奖,连连得到提升。1937年秋,他已成为红军骑兵第三军军长。1939年,日军侵犯中蒙边界哈勒欣河地区,朱可夫受命前往指挥作战。这一仗不仅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充分显示出朱可夫的指挥才干。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向苏联发动进攻。在苏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朱可夫曾建议在叶利尼亚组织反击,以防德军以此为桥头堡进攻莫斯科。基辅失陷后,朱可夫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的身份赴叶利尼亚前线指挥反击,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第一次进攻战役,重创德军的突击军团。

哪里危机,朱可夫就出现在哪里。1941年9月30日,德军动用180多万兵力,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发起了对莫斯科的总攻。

10月6日,朱可夫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司令员,担负着抗击德军主力军团,保卫莫斯科的重大使命。经过激烈交战,红军不仅挫败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战略企图,而且使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次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而名声大噪。1942年2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几个方面军参加了几个意义重大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库尔斯克战役和第聂伯会战。由于每战必胜,朱可夫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1943年1月晋升为元帅。

1944年3月,朱可夫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部队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德军,向前挺进。同年9月,朱可夫调任进攻柏林的主力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

在朱可夫的指挥下,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德军大本营进攻,最终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柏林接受了法西斯德国武装部队的投降,向全世界宣告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结束。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朱可夫对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一贯予以密切关注。特别是他十分重视对军队士兵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士气鼓励,在人员、武器、军事思想这三个军队主要组成要素中,他把人员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及时并庄重地对荣立战功的队伍和战士进行激励。如授予奖旗、称号,进行表扬、嘉奖等等。由朱可夫指挥的部队每次受激励后都以受到党和政府,受到列宁嘉奖为莫大的光荣。他们高喊着“为了苏维埃,为了列宁,前进!”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由朱可夫指挥过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西部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军人有17万多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有7000多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有十几个部队被授予“近卫军”的旗帜和嘉奖令。这些,对战斗力的提高和士气斗志的激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相对于血与火,金钱与地位会被人们毫不犹豫地放弃,然而在一种有效的激励下,人们却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血与火,坚定地按着领袖们为自己指定的目标前进。在战争中,战士们是如此,在各种事业的开创中,员工们也会如此。

富兰克林·罗斯福管人语录

对领导者来说,一定要做到让下属敢于讲话,敢于做事。为此,第一,领导者的态度要好;第二,不要对下属乱责备;第三,当你批评人家错误的时候,要指出人家错误的根源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年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

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

罗斯福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领导者要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能容忍意见不相同的人,并与之妥善地合作共事。必要时能忍辱负重,甚至能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领导者的宽容还表现在待人处世不可太刻薄,要善于容忍人。领导者当然要明察秋毫,嫉恶如仇。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要过分苛求他人。大智若愚的领导者对自己的部下往往不计小疵,在某些枝节问题上采取忍让的态度,体现出容人之量。

领袖的宽容往往能对部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人们感到你待人宽厚、气质大度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温暖感,心甘情愿地忘我工作,从而使领导活动像磁铁一样产生吸引力、内聚力和引导力。

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一些领导者为了使人感到自己宽宏大度、和蔼可亲,从不当面批评别人的过失,遇事采取规避、妥协的态度。对自己的亲信和重臣,更是一味采取迁就与退让的方式,从不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的缺点,甚至连温和的、开玩笑的批评话也不讲,事实上这并非宽容,而是软弱。久而久之,这样的领袖就会丧失一切权威而不被自己的下属所看重。

人们把宽容看做是可歌可颂的德性,认为它能帮助下属反省不足,清除内心的忧愁顾虑,身心愉快。当然,这种宽容必须是真诚的,纯洁的。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就被许多人看做是多情而不脆弱,体贴而不琐细,有胆识而又宽容的一位杰出领导人。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人谈论起他,特别是对他待人的态度无不钦佩之至。罗斯福从竞选州议员、纽约州州长,到竞选总统,遇到了无数的对手,这些对手有的是竞争者,有的是反对者,也有破坏者。但是作为伟大的人物,卓越的领导人,他深知,不管对哪一类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因为事业离不开这些人,更确切地说,领导者所策划的无论是多么具有天才的决策,也都需要那些曾经是对手或是反对者的参与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