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震防范与自救
16583100000014

第14章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

地震时如何自救

震后很可能有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离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1)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124折,不应做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做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2)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3)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4)对伤口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地震时要注意哪些

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晃动来临之前的小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烈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操作,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

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发布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等情形时,应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患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震后脱困

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震后积极参与互救

震后应积极参加互救,救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尽量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外援抢险队伍应当首先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5)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6)对于埋压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7)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以使受伤部位产生难以挽回的永久性损伤,应使用担架、木板、门板来搬运,注意用布带、绳子固定受伤部位以免晃动。

(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9)救人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小心余震。

灾后特殊环境下的注意事项

(1)地震过后要特别注意疫病的预防。

首先要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特别要防止“病从口入”。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要创造条件喝开水。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贮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其次是要消灭蚊蝇。要大范围喷洒药物,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滋生的场所。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发高烧、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应赶快找医生诊治。

(2)地震后要防止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3)搭建和居住防震棚时要注意防火。

(4)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5)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水库下游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到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地震若发生在山区,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地震、火灾、洪水、海啸等灾害对人心理造成的伤害除了当时的恐惧害怕外,还会遗留下来,普通人通常持续两周左右,有的儿童需要半年到一年,部分创伤后心理障碍可能持续数十年。复原所花的时间和恢复程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比如和灾难靠近的程度、受灾难破坏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人格特征等。

失眠、易怒、无法专心、过度警觉、惊吓、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反常的表现有时是延迟和潜在的,比如说有人会在灾难过去很长时间,仍下意识地不停地去医院检查,或反复述说当时情形。灾难的心理创伤能使社会功能受损,所以需要灾后心理重建。

震后自我情绪调整的方法:

(1)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信息。

(2)降低紧张度,和有耐心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

(3)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4)进行紧急处理的预备,如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分安心。

(5)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6)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7)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是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

这段时间免疫力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8)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伽、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

震后如何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越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保住性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应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的措施。

地震自救四大法宝

遭遇地震时,我们该怎样进行自救?地震学专家给大家介绍了以下四种自救方法,这些方法是自救的法宝,一定要牢牢记住。

1.大地震时不要忙中出错

破坏性地震来临时,从人感觉到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用12秒钟的时间,在这短短12秒内你一定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慌乱,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所处环境立即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你住的是平房,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慌乱跳楼,应立即关掉煤气,切断电闸,暂避到坚固的桌子、床铺旁边,或是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防止发生强烈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发生地震时,如果正在学校、影剧院、商店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千万不要慌乱,应该立即躲在椅子、桌子或坚固物品旁边,等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绝对不能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果发生地震时,正在街道上,应立刻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地带。如在郊外,要注意远离陡坡、山崖、河岸及高压线等处。正在行驶的火车和汽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时要保存自己的体力

假如震后不幸被埋压在废墟中,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实在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食物和水,努力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地震中注意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是个人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为寻求生理与安全需要而做出的本能反应与瞬间抉择。从历次大地震的调查表明,城市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98%以上是因房屋倒塌与毁坏造成的,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人仍能在地震中幸免于难,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事实。即使像唐山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也只占全市人口的少数(市区平均震亡率为12%,地处极震区的路南区震亡率为27.6%),绝大多数的人是有生存希望的。因此,在地震时,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应变能力,正确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就有很大可能争取到生存的机会。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的较好办法。但是地震发生时来不及躲避,我们该怎么办呢?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呢?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对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大多意外事故的发生几乎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在这个瞬间人们很难意识到保护头部。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护住头颈部,意义重大。

出现意外,首先要抱住头部,弯曲身体,这样可以起缓冲作用,保护头部。

遇到自然灾害,应该躲避在坚固的地方,相对比较安全。

无论是遇到车祸、坠落、跌倒,还是打击,人体仰面着地造成的脑损伤都比俯倒着地造成的脑损伤严重。这是因为,人体俯倒,双手会条件反射进行支撑,将倒地的力量减缓,受伤就会相对减轻一些。而仰倒,不容易进行脑部的保护。而颅脑内重要的神经结构如脑干等都在后脑部,如果后脑部直接着地,脑损伤会更加严重。

被埋压后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