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震防范与自救
16583100000015

第15章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2)

被埋压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切忌呼吸快而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当遇到地震这样的险情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呼吸容易急促,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氧供应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黑暗的埋压环境,当遇险人员看不到周围的情况时,自救无处下手,这时应该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有没有光的缝隙,只要是透亮的地方,哪怕再小,也很可能是压埋物体最薄弱的地方,还可能是可以透气的地方,应该顺光掏挖,扩大缝隙,很可能就此脱离险境。即使暂时不能脱险,也会减少窒息的可能。被埋压以后,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实现自救。

被埋压时,在精神上千万不能崩溃,要树立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千方百计地保持正常呼吸,等待救援;争取暴露双手和头部,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呼喊和勉强行动,当听到地面有人时,想尽一切办法发出呼救信号;防止灰尘呛闷窒息;如与外界联系不上,要分析并判断自己被埋压的位置,开辟通道,寻找脱险捷径。

震后一般余震不断,生存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待救援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尽量改善生存环境,设法脱险;闻到有毒有害气体的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稳定的悬挂、易倒塌的物品;扩大并保护生存空间,设法支撑残垣断壁;不要随便用水、用电,不要使用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气体充溢。

一旦发现自己被埋压较轻,且有可打通的通道,则应该抓紧时间,争取尽快脱险。同时,也要注意保存体力,有时候埋压物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从身上清除掉的,这时候就应该有计划地使用体力,通过多次、分批地清除埋压物,来让自己最终脱险。脱险后,要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到开阔的地方去。只有在自身身体状况条件和环境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投入对他人的救援。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急躁、哭喊和盲目行动,否则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尽力扩大生存空间,寻找利器,保持空气流通。如果受伤,要注意止血,条件允许要进行必要的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而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对维持生命有帮助。

在黑暗中应该怎么办

从抗震科学和救灾经验来看,许多废墟下的生命可能多已很难存活。但是,如果不幸被埋在黑暗中,仍然要充分相信生命的顽强,祈求生命的奇迹。那坚韧的求生意志很可能奇迹般地支撑着许多生命,阴暗的钢筋混凝土废墟下很可能埋着无数生命奇迹,此时此刻,必须坚信生存的信念。

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虽然人们都劝那位执着的父亲放弃寻找久困废墟的儿子,但父亲咬牙坚持着,他用手挖瓦砾、搬砖头,坚持不懈。当从角落里传来儿子的“爸爸是你吗”的喊声时,父子二人紧抱在一起,世界被感动了。

因为儿子强烈的求生意志和父亲对生存的坚信,于是有了那幅让人泪流满面的画面、那段让人感动的故事。其实,抗震救灾史上有过无数这样的奇迹。伊朗大地震中,一名56岁的老汉在废墟下挺过13天;南亚大地震中,一名27岁的巴基斯坦青年在废墟中被埋27天后竟然生还;我们更熟悉的是,唐山大地震中5名矿工被困在矿井下15天后生还。不说那么远吧,汶川大地震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潸然泪下的生命奇迹:一个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小女孩最后获救,两个女孩生死对话驱走死神,父亲徒手刨出被埋的儿子,1岁婴孩儿被困48小时后从废墟中生还……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因为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

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伤情的自我处理

地震发生后,无论是被埋压的人,还是设法脱险的人,身体上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伤。由于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不能马上赶到,所以在人员、药品短缺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地震伤害的自救措施,对于地震受伤者来说非常重要。另外,震后对身体伤害的及时自救,从另一个意义上看也是进行专业医疗救助的准备和前提。针对地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伤害,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自救措施,避免不当的处置,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堵塞头部外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的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导致从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耳朵或鼻子。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2.锐物刺入胸部时不要拔出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其次,空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造成心脏停搏。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3.肠子外露不要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使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一是脱出的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二是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三是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4.不要用泥土糊皮肤破损出血处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5.身体被砸后不要“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外伤大出血要及时按住动脉

地震中,许多人因大量失血,等不及救援而死亡。因此,知晓一些止血方法非常重要。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有搏动,量多,流动速度快,危险性大。若手部大出血,可用手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一侧脚大出血,用手指分别压迫脚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腿部大出血,伤员应取坐位或卧位,用两手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颜面部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1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

当上述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头上的橡皮筋或者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条,做成止血带,置于出血部位上方,将伤肢扎紧,把动脉血管压瘪以达到止血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包扎的过程中,不能过久扎紧动脉,否则会造成肢端坏死。

埋在废墟中如何应对余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并且当日的灾害还在持续,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都余震不断,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两天内,当地余震发生总数已经达到3389次。对此,地质专家解释说,汶川地区的余震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为救援工作带来新的困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次的余震?

是否每一次地震都是同样的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的专家做出了分析。

专家指出,一般较大级别的地震都会连续伴随一定程度的余震发生,然而汶川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不同于1976年的唐山地震,该类地震由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而引发,地震释放能量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能量难以一次性全部释放,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因此预计汶川地区的余震持续时间会长一些。

因此,如果遇到较大的地震,我们就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应对余震的危害。

把自己家的物件固定好

在地震期间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将灾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要将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固定好,防止倾倒;在餐具柜橱、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橱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橱、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以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

需要准备紧急备用品一是饮用水、食品、婴儿奶粉。

二是急救医药品。

三是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等。

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关系

在发生较大余震时,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要和街道办及邻居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时的互助协作关系。邻里之间应对紧急事情进行友好协商,应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不可轻易乱动

如果是埋在废墟下的人,在受伤的情况下千万记住不可轻易乱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身边的石块等较坚硬的物体支撑现有的空间,以防余震发生,使塌落物体下滑造成伤害。在一定的自救基础上,等待救援。

自己脱险后要及时救助他人

地震发生时,高效有序的紧急撤离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而在撤离的过程中,可能就需要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或者是身体上有伤或残疾的人士,都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候助上一臂之力。可以这样说,在撤离中帮助别人脱险,其意义并不亚于在其被埋压后再进行救助。

地震发生后,如果自己没有受困,或是虽然受困但通过自救活动脱险成功,在地震平息期间,抓紧时间去救别人,是人们的正常反应。实际情况也确实证明,在地震发生不久后的短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互救活动,能够最及时、最有效地减小人员伤亡。

救援的黄金72小时

从地震废墟中救出被埋压人员,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因此,抓紧分分秒秒,尽快将被埋压人员救出是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中最关键的环节。

据以往救灾经验,在震后3天之内救出的被埋压者的存活率大大高于3天以后的存活率。这3天的72小时就称为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

震后救援遵循的原则

地震发生后,就会真正体会时间就是生命的意义。据对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的统计,地震发生后,在20分钟内救出了37.6%的被埋压人员,救活率高达98.3%;在震后1小时,救出了98.3%以上的被埋压人员,但救活率只有63.7%;在震后2小时还没有被救出的人员中,死亡人数的58%是因窒息而死。

震后救人,首先要做到及时、快捷,迅速壮大救人的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

在救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近处的人

不论是邻居、家人,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失救人的良机,造成不应该发生的损失。

2.先救青壮年

青壮年可以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3.先救容易救的人

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4.先救“生”,后救“人”

每救一个人,只把这个人的头部露出,能够呼吸就可以,然后马上去救别人,这样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救更多的人。

如何寻找被埋压者

首先,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进行抢救,以提高效率。

如地震发生在用餐时间,则被压人员很可能在餐厅或厨房位置;如发生在晚上睡觉时间,则被埋压人员应在卧室位置。了解房屋结构,就可在最短时间内救出被埋压人员,抢救生命。其次,应在容易形成安全三角区的地方和部位寻找,因为地震时,被埋压人员有可能在安全三角区避震。还可以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对话联系以及与被埋压者敲击器物联系。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被埋压者发出的生命信息,尽可能借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不要轻易离开寻找目标及环境,有组织地分户包干彻底寻找。

震后救人的步骤

震后救人,条件、环境十分复杂,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关键是保障被救人的安全。这里给出救人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1.定位

根据求救声、呼喊声寻找被埋压人员,判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办法和方式分析被埋压人员可能所处的位置。

2.扒挖

扒挖时要注意幸存者的安全。当接近被埋压人时,放弃使用利器刨挖。扒挖时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哪些是支撑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造成塌方,对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扒挖过程中应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让新鲜空气注入,以供呼吸。

3.施救

一定要保证幸存者的呼吸。首先将被埋压者的头部暴露出来,然后将被埋压者口、鼻内的尘土清除,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位露出。对于不能自己出来的,要暴露全身,然后抬救出来,千万不能生拉硬拽。

4.护理

救出被埋压者以后要给予必要的特殊护理。对于在饥渴、窒息、黑暗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特殊的护理:为了避免强光刺激,要用布蒙上眼睛。不能一下进食过多,不能突然接受大量的新鲜空气。被救人的情绪不能过于激动。如果被埋压者身上有伤,要就地做相应的紧急处理。

5.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