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懂微表情心理学
16588400000027

第27章 身体语言会暴露谁是撒谎者(2)

因为微观身体语言完全是自发的,所以它们就像叛徒,在人类一无所知时,就出卖了我们的想法,但只向这样的人出卖——他们知道这些微观身体语言意味着什么。马克·弗兰克和保罗·艾克曼已经表明,在识别骗局时,人们稍纵即逝的真实情绪可能是颇有价值的工具。尽管不是很普遍,微观身体语言中依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比如说,在马岛之战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出现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很多观众都问她,为什么命令英国潜水艇用鱼雷攻击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号”战舰。撒切尔夫人回答说,因为“贝尔格拉诺号”进入了英国禁止进入的水域,所以打它合情合理。其实这不是真的,“贝尔格拉诺号”处于禁止进入的水域之外,实际上,在被攻击时,“贝尔格拉诺号”航行在远离马岛的地方。当撒切尔夫人给出这个不诚实的答案时,她显得很平静,甚至露出了一个虚假的微笑。不过,在某一个时刻,撒切尔夫人的假面被揭开,一个极其短暂的愤怒表情浮现在她的脸上,眼睛外突,下巴前伸。撒切尔夫人想要隐藏的愤怒闪现出来,但是,这个表情稍纵即逝,撒切尔夫人虚假的表情又恢复过来。

当人们不再需要去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能提供微妙的线索,供人识别骗局。

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与此截然相反。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通过倾听他(她)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可能。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迂回陈述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泛泛而论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她)要去吃比萨,但是他(她)不会告诉你,他(她)去哪儿吃,或者他(她)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做详细说明,他(她)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很多新的信息。

施放烟幕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把水搅混淆: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保拉·琼斯******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制逃税的纽约市前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矢口否认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她)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她)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斟词酌句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免责声明撒谎者更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措辞拘谨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 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 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时态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她)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语速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她)把说话在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之所以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停顿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织自发的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音高某人声音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高就会增加。情绪与音高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高就会改变。音高的改变是很难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高的增加相当稳定,有时候增加很少,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她)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据说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或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很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1、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标准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2、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动,其二是他(她)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3、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

4、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上面,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5、搞清楚那个谎言可能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6、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

语言中的撒谎信号

生活中充满了谎言,在人类学会说话的同时,就学会了撒谎。这个问题讲的不单单是别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在交谈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撒谎,而且对于不少部分的谎言没有丝毫的不安。小到一些胡编乱造的信息,大到一些弥天大谎,经常会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也不敢想象,如果人类没有谎言,将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比如说你长的实在拿出手,别人就照直说了,你会是什么反应。回敬他估计也是必然,要么这个一直讲真话的人在人类没有办法生存。

马萨诸塞州大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参见实验的人,有60%的人在十分钟的交谈中,撒谎一次,更多的人撒谎两到三次。这就是说,基本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就撒了谎,自己可能根本就是无意识的。在这个问题上,男女并没有不同,大家都在撒谎。有时候,我们可以将撒谎看作是保护自己的一种行为,这是很多人撒谎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些情况可能是源于社交的需要。比如你不得不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说好话,因为大家都是那么做的,即便有些人不喜欢你,但是也极少会当面支出这一点,否则的话,不但是你不会原谅他,就是别人也会认为这个人践踏了社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