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懂微表情心理学
16588400000028

第28章 身体语言会暴露谁是撒谎者(3)

撒谎的人在进行这个行为的时候,和正常说话是不一样的。有些比较明显的信号,我们仅仅凭借日常生活的一些积累就能一眼看出来这个人在说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号依靠日常经验就能完成的。同时,尽管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撒谎,但是还是不喜欢别人经常对自己撒谎,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能看透对方,希望能得到真实的回应。这就需要看透撒谎者的一些细微的信号。通过这些,就可以判定他是不是在撒谎。

首先是眼神的反应。通常的看法,我们会认为一个人如果眼神游移不定,目光转移就是撒谎,因为我们会假定这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会心虚,所以眼神就会出现逃避行为,会内疚,所以眼神就会看向别处,而不是当事人。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撒谎的人的确会出现眼神漂移的情况,但是有些撒谎的人会盯着当事人看,凝视的出现有一种控制对方的效果,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对方,自己讲的是真话。另外,你知道别人撒谎可能会有眼神漂移的行为,那么撒谎者他也可能是了解这个的,所以就会本能的做与之相反的动作,来证明自己是诚实的,所讲非虚。另外,转移视线有可能他在思考,这时候可能出现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不能说明就是在撒谎。所以眼神方面要注意的是,他盯着你看。另外一个被误解的撒谎动作是眨眼过快。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正常的眨眼频率是每分钟20下,但是当他大脑处于高度思考状态,或者是神经过于紧张,压力很大的时候,也会有眨眼频率过高的情况出现。所以,如果他眨眼过快,频率过高,不一定就是在撒谎,也可能是他感觉到面对的压力很大。

除了眼神的表露外,撒谎者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配合动作。这些动作就能比较明显的说明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在撒谎。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撒谎的次数多少其实和他的撒谎心理成熟度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最重要的是他撒的谎是不是关系较大,影响较重,也就是说这个谎言是不是很紧要。如果不是很紧要的谎言,即便是一个人经常撒谎,他第一次撒一些大谎的时候,也会很紧张,这时候他会很不安,很焦躁,手部会出现一些很不自然的动作。比如他可能无意中搓自己的手掌,或者是挠挠头皮,摸头发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如果这个人经过很多次类似的事情,他就会很适应这种行为,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人在撒谎的时候会有一些手部的动作,而且这个时候的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好了。所以当他在撒谎的时候,表现的不是更不安,而是更安静,比平时安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能说明他在撒谎,而且已经是撒谎的高手。

眼神和手对撒谎者而言,时间一久,就能处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控制下,所以如果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辨,难度会比较大。不过除了这两个部位的一些细小动作外,人身体的其他部位在撒谎的时候,也是有些很细微的反应的。比如说脚,还有腿。一般这个时候人的双脚或者是腿会有一些很细微的动作调整,这个调整当事人自己是不知道的,纯粹的无意识动作,这个很小的动作就能将他们自己出卖了。

撒谎者在撒谎的时候,会经常出现一个动作,用自己的双手捂住自己的嘴。这个动作多数情况下是不自觉的一种行为,他是希望能用这个动作来掩饰自己撒谎的事实。

修炼一双火眼金睛

平均来说,每个人,一生会说上88000次的谎言。据说,我们天生就是骗子,一天平均说谎6次,听到谎言的次数更是多达50次!人类一辈子都被谎言和欺骗所纠缠:买的名牌提包如假包换、客户投诉将会被迅速处理、二手车能得到定期维修……这些说辞全是在骗人。面对同事伙伴、竞争对手、夫妻情人,你分辨得出他们说的虚假与真实吗?如何才能避免在职场、情场不再上当受骗呢?到底是谎言还是真理?

每天,无数的信息推到你的面前,你必须去判断。如同象棋的残局,局中有局。也许唐僧、八戒、沙僧都说“它”不是妖怪。可你,必须用你的眼睛去判断“它”,是还是不是。需要用你的智慧,勇气,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判断和卸下骗子的伪装。

悟空,其实就两样本事,一是火眼金睛,识破谎言和真理(真假妖怪),一是七十二变(在谎言和真理中变化,迷惑敌人)。所以,在现今越发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更需要我们努力修炼一双火眼金睛。

即使是在虚伪的商业世界里,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房地产交易更充满风险、更让人紧张。房屋买卖,总是离不开谎言。而且,谎言往往令人乍舌。

你曾卖过房子吗?当被问到房子的湿气、车辆的噪音和邻居情况的问题时,你的回答是否诚实呢?即使不是卖家,我们也可能当过买家、房地产中介、房贷业者、鉴定员或推销员等——毫无例外,我们都有罪。

房地产经纪人,经常采用的谎言和骗术,是对事物做出极有创意的解释,也就是信口胡诌。风格独特、如梦幻般宽敞的四室花园住宅,毗邻交通,网络,生活极其方便。但其实,这所房子空间狭小,只有三间房(外加储藏室),厕所还在室外;房子被夹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线中间,最近的商店也在半公里外。不但如此,它还摇摇欲坠!

《1991年房地产错误描述法》可以遏止,这类的欺诈手段。举个例来说,假如,明明有一条公路,从住宅用地上横穿而过,业者却宣称,此住宅拥有私人花园,该法案就可以遏止这类欺瞒行为。但是,法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大,人们现在还是可以看到,这样的房屋促销语:

“便于打理的花园”,其实就是面积很小,而且只放了几个花盆的院子。

“地点静谧”,就是指它位于荒地的中央。

“紧邻学校”,意思就是你将听到运动场上断断续续传来的可恶噪音。

“接近高速公路进出口”,指的是它位于交流道的下方。

“迷人”,意思就是很小。

“小巧”,意思还是很小。

“小而美”,意思当然是很小。

“惬意悠哉”,指的是小而美的优点减半。

“小套房”,意思就是不论你洗碗、看电视或给访客开门都不用离开马桶。

谎言,像一门精湛的技术,被人们发挥到极限,让识别和纠正,成了一门衍生的高深学问,识破谎言,需要对人性与社会有着长期、细致的观察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功夫”。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快速地识别出谎言,需要调动我们的感官和清明的心灵。

一般来说,编造谎言的人为了迷惑别人,都会用各种各样华丽的砖瓦,堆砌一座金碧辉煌的华厦,远远望过去,美轮美奂,近处看来,雄伟巍峨。

但是,如果你走近,细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砖头上有瑕疵、水泥十分脆弱、钢筋不够达标、地基也不十分牢靠,整个大厦只不过是座豆腐渣工程。******的谎言,也是如此。假的总归是假的,谎言终会露出破绽。只要擦亮眼睛,总能从细节中发现真相。

“请你好好看我,我像是说谎的人吗?”经常会听到有人这么说。确实,当你和对方相互注视时,说谎其实并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能。一个人,要想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声音,首先要做的是,调节自己表情呼吸。那么,如何才能识破脸上一本正经的说谎者呢?

埃克曼和普利森两位研究人员,做了以下一个实验。他们拍下了一位正在说谎的人的照片,然后给人看,让人们去判断,此人是否在说谎。照片有三张,分别是这个人的头部、颈部以下和全身。

回答结果如下:

1、看过头部照片的人,大多数对这个人给予较好的评价,比如开朗,有人情味、友善、热情,正直等等。

2、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数给予否定的评价,比如紧张、神经质、有心计,令人不安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评价为有活力、易变、警惕,机敏等等。

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评价最正确,他们看出了这个人在说谎。而看到头部照片的人,则被巧妙地带进了圈套。据此,埃克曼提出,撒谎人的本来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显露,尤其是脚部,接着是手,而脸部最难看出。

不管是什么人,当他撒谎,或拥有某种秘密时,多少都会陷入良心的不安。最易显露其内心的地方,就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体下半部。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你问你的朋友,他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聚餐,他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把它修好。说谎者会用‘车坏了’代替‘我的车坏了’。所以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们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们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

说谎者一般在头脑中有设定的情景,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如让他们重复说说昨天都什么了,他们绝对不会说错,然而,正是这样,恰暴露了他们的伪装。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人的撒谎技术很好,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典型的机械反应,他们是无意识的,如,人们说谎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摸脖子。抚摸自己的双手,一种给自己安全、安慰自己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打消自己的疑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口误”在心理学上是隐藏着重要的信息的,当人想说谎时,动机过强,反而会产生抑制,出现口误或笔误,这时,极有可能真实情况就隐藏于此。虚张声势,动作与情绪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都是说谎者的表现。

了解谎言的种类和多样性,有助我们接近面纱里的真实,弗洛伊德的学说:我们即使在睡梦中也在制造谎言。可见,谎言的真假虚实,善与恶,迷雾般笼罩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磨砺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