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师承鬼谷子。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北方的匈奴军事逐渐强大,常常在赵国边境抢掠,于是赵惠文王派李牧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规定“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要求军民遇到匈奴突袭,一律快速进入营垒坚守,不得出战。同时,他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由于李牧数年不出战,匈奴认为李牧胆怯,赵王也对李牧不满,于是派人替换了李牧。结果新将贸然出击,折损颇多。赵王无奈之下,只得再度任用李牧。李牧要求赵王不得干涉他的策略,赵王应允。李牧回到北方经营数年,边防军兵精马壮,已经有了很强的战斗力。李牧认为时机成熟,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
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国力俱有所损,为了应对各自的困境,在赵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两国暂时修好。李牧作为相国出使秦国。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国将领乐乘与廉颇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各自而出走他国,新王赵悼襄王遂召回李牧统领军事。
前243年,李牧攻打燕国,取得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将军桓齮攻赵,赵国派出的将军扈辄不敌败北,桓齮占领了平阳和武城(今磁县西南)。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边防军防守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迁。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信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迁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被秦国灭亡。
李牧是赵郡李氏的始祖。其孙广武君李左车是秦末汉初着名谋士,曾先后辅佐赵王歇和韩信。在京剧《霸王别姬》和《淮河营》中,李左车也是重要角色。
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惠文王前期。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
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赵武灵王时虽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
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即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他深思熟虑后采取了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
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在这一点上,当今的新罗马帝国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让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歼敌。为此,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亦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老谋深算,意欲放长线钓大鱼,也不作解释,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已威风,很生气,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员将领来替代。新将领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军队出战,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边境不安,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复职,李牧闭门不出,坚称有病,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令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只好答应了。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但总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经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象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过去由于机动力劣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李牧指挥的此次会战使机动性较差的赵军在围歼战中得以发挥自身车战、步战的优势,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