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37

第37章 横行天下庞涓

庞涓(?——前342),战国时期魏国人(今河南)。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着名战例。此后,庞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但其心胸狭窄,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第二个吴起的梦想,残害同窗孙膑。最终败于孙膑之手。他的人生起落成为了魏惠王霸权盛衰的标志,他的死为魏国的霸权敲响了丧钟,魏武卒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上世纪70年出土的《孙膑兵法》,庞涓曾经于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中被俘,而10年之后的马陵之战的统帅很可能是魏太子申而不是庞涓。

此外,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赵国都城已破,赵魏已经签订了绝对有利于魏国的合约,从后来马陵之战中赵国的表现来看,很可能齐国在齐魏博弈中战略上失败,而桂陵之战只是小规模的战术上的胜利。由于魏国的在赵国获得了大量的战略收益,所以,齐国因此迫于形势,放回在桂陵之战中俘获的庞涓也是有可能的。根据着名军史专家夏惟桐的研究,在之后的马陵之战中,孙膑采用牺牲不服从田忌的两都兵马(齐国军事建制单位)袭扰魏国都城,骄纵魏军的心理战法,造成了魏国朝廷震动,可能威胁到了领军的太子的王储地位,才采取了跟进歼灭齐国部队的不理智策略。马陵之战牺牲的可能仅仅是快速追击的少数部队,所以魏国战略上并没有受到影响。袭击魏都的齐国两都兵马已经被魏国聚歼。

由于牺牲田忌政敌的办法,也引起了齐王的记恨,孙膑和田忌在马陵之战后因此逃离大军。随后,魏国大胜齐国。所以“围魏救赵”和“围韩救赵”都以齐国战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马陵之战中,孙膑超一流的指挥技术和心理作战技巧,仍然让现代人震撼。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两人均拜化外仙人鬼谷子先生为师,一同学习兵法。 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稍长,为兄,庞涓为弟。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魏惠王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时,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他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两人紧握双手,久久不愿分开。最后,两人洒泪而别。

庞涓好名利,总梦想着出将入相成为第二个吴起。为此,他帮魏惠王制定了弱赵以联三晋,灭秦后图天下的战略方针。但魏惠王外交上的失误让他陷入了被动局面,北拔邯郸之时,齐楚出兵,秦亦趁火打劫。拿下邯郸之后,于桂陵败于孙膑之手,后魏将邯郸还给赵国,其战略目标未能实现。桂陵之后将目光转向秦国,主张弱秦,灭秦。可惜魏惠王未能正确采纳其方略,仍固守统一三晋的方略不变,坚持打韩国,以至于被齐国渔翁得利,令魏国霸权衰落。真实的马陵远比史书中的精彩得多,此战为中国历史上以谋取胜的经典,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其中很小一部分。后人曾评价“魏惠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至于国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庞涓之一死。”

历史上与孙膑齐名的着名军事家,其政治和统帅值自然大大超越了普通武将,率兵出征必能凯旋而归。

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透敌深入。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历史上真正的庞涓,庞涓好名利,当初打赵邯郸,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正是出自庞涓之口,当时魏王要他退兵,庞涓不从,说:此乃围魏救赵之计耳,待我打下邯郸,围自解。但魏王几次三番催促,这才大败。马陵之战,庞涓明知是计,却不得不前进,因为他只有1个月的兵粮,若退兵,魏国权贵也不会放过他。庞涓自刎时说了一句:没想到让孙膑这小子出了名。因为在当时,天下只知道会打仗的人是庞涓,人人惧怕之。魏惠王这个人好高骛远,庞涓的很多建议他听不进去。当时庞涓就有先灭秦,后二分天下的绝代谋略。

庞涓这种恶行背后的心理动因就是嫉妒。嫉妒是当人感到他人优越而使自己受到威胁时产生的反感、怨恨等情绪体验,它是人试图缩小和消除人我差距,恢复原有关系平衡,维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这种反应最初表现为惊讶、紧张、不快等微弱的情绪,处于潜意识状态,如果情绪反应强度过大,导致造谣中伤乃至攻击残害等行为反应,则表明嫉妒已由潜意识阶段发展成为非正常的消极狭隘的病态心理,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红眼病”。

“红眼病”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人际关系的排他性”——只许自己成功,不许他人获胜,对他人持排斥贬毁态度。没有嫉妒心的人,对真善美总是表现出赞赏羡慕,而嫉妒心强的人则恰恰相反,所以“红眼病”还有一种“态度上的逆向性”。患“红眼病”的人过于敏感,整天疑心重重,过于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不停地责备和加罪于他人,因此很容易破坏人际关系和谐,削弱集体战斗力。对个人而言,“红眼病”长期作祟,容易导致人格偏离乃至精神疾病;而“红眼病”的卑劣行径换来的只能是庞涓那样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

嫉妒心理经常出现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也容易发生在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的人或具有多疑、固执等偏执型人格特点的人身上。崇尚“中庸”、“不患寡而患不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观念的人,也常会萌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处理得好,也可以转化为我们进步的一个契机。战士小李看到一起入伍的老乡小张进步快,一开始心里很不是滋味,情绪变得低落消沉。后来他调整了心态,把瞄准点从小张的缺点转到长处,发奋图强,一年后小李立了三等功,后来还考上了军校。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特别感谢小张,如果不是他的进步为我领跑,我就不会这么努力,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当看到战友冒了尖,决不应嫉贤妒能,而要开阔心胸,跳出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让嫉妒消失在宽容中是人生的大智慧”。其次,确立“你行,我也行”的正确竞争观念,把别人的进步看作是对自己的促进,把消极的嫉妒变为积极赶超的压力和动力。第三,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切实的努力,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正如同培根所说:“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

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孙膑采用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桂陵之战后十三年,孙膑与庞涓战于马陵。马陵,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于设兵埋伏。孙膑军行至马陵,便命兵士砍去一些树木塞住去路,并选一棵大树,将其面路的树干,砍去树皮,露出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之后下令军中善于射箭的人,共拿万张强弩,夹道埋伏,并约定:“晚间但见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弩齐发”。庞涓一路追赶孙膑,果然在当夜赶至那棵大树底下,抬头看见光滑的树身,仿佛有字,于是点火照看。可是,字还没读完,齐军已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窜逃失散。庞涓自知智穷兵败,绝难脱身,于是拔剑自刎。临死之时,还愤愤而言,“悔不早杀孙膑,如今反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

庞涓和孙膑从师鬼谷子,他们学成之后,庞涓效力魏国,并把孙膑引见给魏王,但没有被魏王所重用。庞涓知道孙膑的水平在自己之上,如果魏国不能所用,一旦被别国所用,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庞涓建议魏王用刖刑把孙膑变成废物,并不允许离开魏国。孙膑从此装疯,躲过耳目,逃到齐国,并受到重用,成为军师,这样就开始了庞涓和孙膑之间的斗智斗勇。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用围魏救赵计谋,迫使庞涓撤军保魏国都城。在庞涓撤兵之时,孙膑又用了减灶之计,引诱庞涓上当。那天兵到马陵时,天色已黑,这时有士兵报告说山路被堵塞,庞涓上前查看,发现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只剩下一棵大树还孤伶伶地站着,树皮被剥光还有字,于是,就叫人拿火把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字,庞涓一看忙说中计,还没等他再作反应,早已埋伏在周围的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毙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桂陵和马陵之战。

说起庞涓,许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孙庞斗智”。在这个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中,庞涓妒贤嫉能,无情地排斥和残害他的同门师兄孙膑,最终却落败于孙膑之手,惨死于乱箭之下。由于故事对复仇情结的渲染,庞涓通常被人们视为妒贤嫉能、心胸狭窄者的代表,甚至被看成无能之辈。

其实,庞涓虽然做过丧天害理之事,却和孙膑一样,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他是战国时代中期诸侯各国中最负盛名的猛将,无人能与之争锋,被誉为魏国的“战神”。在魏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他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贡献最大、表现最为突出的将领。他浴血奋战,把魏国的霸业推向颠峰;在他血染沙场之后,魏国的霸业也随之走向衰落。他的命运直接影响和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魏惠王即位之初,魏国在军事上接连遭受挫折。魏惠王决心重整武卒,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他特别留意军官的选拔,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青年将领,再加上老将公叔痤和太子申,魏国拥有了一批优秀将领。

庞涓是魏惠王最欣赏的勇将。他出身平民,早年曾师从世外高人鬼谷子,苦学兵法。后来,听说魏惠王招求天下贤才,就投奔了魏国,受到重用。他神勇善战,屡立战功,由他训练的武卒是魏国最精锐的部队。魏惠王认为,即便与魏国当年最优秀的将领吴起相比,他也毫不逊色。

对于庞涓的军事才能,老将公叔痤一直不服气,总想压倒这个年轻人。公元前362年,魏国受到赵国和韩国的联合进攻。秦国想夺回被魏国占领多年的西河旧地,也趁火打劫向魏国进攻。公叔痤在击败赵、韩联军之后,趁军队士气高昂,又与秦军开战,想以连胜的战绩压倒庞涓,结果战败被俘。而在另一战场上,庞涓却大败赵国,直逼赵都邯郸。由于公叔痤战败,魏国西部战场危急,魏惠王只好下令暂停进攻赵国,调最精锐的庞涓大军前往河西与秦军作战。

庞涓的家乡就在河西,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他采用声东击西、攻其必救的战术,架设浮桥,诱使秦军向错误的方向集结。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让部分魏军佯装要经浮桥过河,自己却亲率精锐部队悄悄北上,从秦军防守薄弱之处渡过黄河,直扑秦国都城。秦军虽奋力拒斥,怎奈黄河天险已被突破。庞涓在家乡百姓的支持下,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栎阳,夺回了河西。秦国被迫迁都,魏国声威大振。

在重创秦国后,魏惠王迁都大梁,筑坚城,建水网,不断扩张,使中原各国的竞争骤然加剧。各国加强联系,共同对抗魏国,外交活动频繁,合纵、连横运动此起彼伏。

当时,魏国最顽固的敌人是北邻赵国。魏惠王在迁都大梁后迅速扩张,控制了整个中原核心地区。几乎被逐出中原的赵国不愿善罢甘休,便联合秦国和齐国,夹攻魏国。

赵、秦、齐三国都是当时的强国。他们以为凭三国联合起来的实力,从北、西、东三夹攻魏国,魏国必败无疑。

公元前354年,赵国率先发兵进攻卫国。作为卫国的盟友和保护国,魏国派庞涓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庞涓在途中没有赵军纠缠,而是率领魏军主力直奔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慌忙集结军队准备从背后袭击。庞涓早就准备,设埋伏歼灭了这支赵军。随后,兵临邯郸城下,开始攻城。

与此同时,秦国兵分两路进攻魏国,经焦城(今尉氏西北)一场激战,占领了魏国南部榆关以南地区。齐国也派出当时齐国最优秀的将领田忌率军攻打魏国,迫使原本依附于魏国的宋、卫、鲁三国叛魏降齐。一直在旁边犹豫观望的楚国见魏国形势危急,就想趁火打劫,发兵进攻魏国东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淮阳),占领了魏国的大片土地。

面对这种极其不利的局面,庞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攻破邯郸,降伏赵国,魏国才有可能彻底扭转战局。他迅速扫清邯郸外围的赵军据点,向邯郸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邯郸危在旦夕,赵国请求齐国支援。齐国派出全部主力进攻魏国。为解除庞涓的后顾之忧,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在途中阻截,吸引田忌来攻。双方恶战一场,太子申战败。田忌率领大军来到大梁城下,却攻城乏术,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在招术用尽之后,他只好无奈地带兵撤离。

在这一年的年底,终于从北方战场传来了令魏国举国振奋的好消息,神勇的庞涓攻破了邯郸城,赵国兵败投降。

整个战局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庞涓逼迫赵王下令,让赵国军队撤出战场。魏军向秦军发起反攻,很快收复了失地。楚国见势不妙,立即停止进攻,向魏惠王求和。最后田忌率领的大军也被魏国打败,齐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此后,赵、秦、齐、楚等国相继接受苛刻条件,向魏国求盟。魏惠王在蓬泽会盟诸侯,魏国霸业如日中天。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魏国独霸中原,俨然为各国之王。

十余年后,齐、秦、赵、韩等国再次结成联盟,向魏国发动围攻。魏惠王命令庞涓攻打韩国。五战五胜,打得韩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将田忌向太子申发起攻击,双方在魏国境内激烈交战。不久,庞涓制服韩国,与太子申合兵迎战前田忌。但是,由于太子申指挥不当,10万魏军在马陵道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见大势已去,拔剑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