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听了非常气愤,发怒说:“武将花了很大力气才在战场上擒获他们,妇人说几句谎话转眼之间就在国都把他们赦免。毁伤战果而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的!”头也不回就往地上吐唾沫。先轸称襄公母为“妇人”,是怒极而忘了尊卑口气,对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因怒失礼,也是不适当的。襄公醒悟后,急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
襄公释放秦国三将的举动让先轸因怒失礼,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但是襄公没有讨伐先轸的罪过。先轸思前想后,更加自责。
同一年,狄人侵晋。先轸作为晋国主帅,出兵抗击,在箕大败狄人。史称“箕之战”。这对于强大的晋国来说本不算什么,但是就在这一战,先轸战死沙场。
主帅战死沙场而大胜凯旋?的确,心怀愧疚的先轸当时免胄而冲入狄人阵中,结果身亡。先轸以死明志,襄公任命当时将下军的先轸之子先且居代先轸而将中军,成为晋国主帅。也算是君臣之间的一种惺惺相惜吧。
作为一个将军,他要死也要选择战死疆场这个最光荣最有尊严的死法。最终,先轸用世界上最壮烈的自杀式攻击执行了对自己的刑罚。白狄人敬重于先轸的忠勇,于是将他的头颅恭恭敬敬的送回了军营,只见他的头颅面色红润,就如未死一般。
天下无敌的一代战神先轸就这样壮烈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总结他的一生,只有热血二字,成也热血,败也热血,就连自杀,都要让热血洒满疆场,哀哉,壮哉,痛哉,惜哉!
晋国权臣赵衰以识人荐举贤能出名,他对先轸的评价就是“先轸有谋”。
的确,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肴之战,先轸以其出众的谋略,处处考虑得当,让晋国顺利大败强敌楚、秦,开创文襄霸业。这位富于韬略的军事家,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他的谋略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称职的政治家,他为人公忠体国,耿正忠诚,结果不惜以身殉义。
《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有《孙轸》五篇、图二卷。疑为先轸所着。耳边,战鼓阵阵,眼前浮现,除去甲胄的将军,独自冲向敌阵,金戈铁马,寒光阵阵,无畏的战神!
先轸出身于晋国的贵族世家。显赫的家庭地位和高贵的身份,没有使青少年时期的先轸走上养尊处优的道路。他自幼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努力学习兵法和礼仪,善于结交上层子弟,以求长大之后成为王者的支柱。
青年时期的先轸与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关系很好。重耳为人忠厚,贤明豁达,有经世治国之才,因此,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贤能之士。先轸进入这群人中,说明他有志向有远见。
晋献公晚年昏庸,晋国朝廷腐败。他听信谗言,欲杀死重耳。重耳被迫出逃,过起了流亡的生活。在随从重耳出亡的人中,包括了贵族出身的先轸。
重耳虽然有才学,但当时的环境对他非常不利。他是次子,按世袭制,长子即位,没他作国君的份。他又是戎族人(狐姬)所生,这就更降低了他的身份,不仅晋献公晚年要杀他,晋献公死后,继承君位者更是不放过他。因此,重耳流亡他乡几遭追杀,多次变换居住地点。在这种条件下,先轸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舍死追随流亡公子重耳,说明他眼界开阔,追求明君。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不仅帮助重耳得到了国君的宝座,而且帮助重耳完成了霸业。
晋国公子重耳过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后来晋国国内发生叛乱,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攻杀,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乘乱回国夺取了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当政之后,立即整顿法纪,修明内政,发展生产,安定民心,重整军备。朝野上下很快恢复了平静,经过几年的治理,晋国国力明显地增强。
公元前634年,楚国派子玉和子西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是晋国的友好国家。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问策于诸位朝臣和将帅。先轸对文公说:“报答宋国赠马之恩,解救宋国的危难,树立晋国的威信,奠定霸业基础,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吗?”晋文公同意先轸的意见,决定发兵救宋。
楚国攻打宋国,为了增强实力,还联合了许多小国的军队,卫国和曹国已经叛晋投楚。为了给这次出兵找到充分的理由,晋国人决定攻伐卫国和曹国,迫使楚国救援,这样不用和楚军交战即可解宋国之围。在出兵选将时,晋文公准备命赵衰为下军元帅,赵衰推辞道:“我坚贞谨慎不如栾技,谋略不如先轸,多闻不如胥臣。”晋文公听从了赵衰的意见,让栾技将下军,先轸为副将。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兵攻打曹、卫两个小国。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卫国的五鹿城郊外。晋文公命下军副将先轸率军攻打五鹿城。先轸接受任务之后,命令士兵多带旗帜,把所经过的山林高地等显着之处遍插晋军的旗子。有的将领不解其意,就问先轸,今我多遍插旗帜,是使人知道我军实力,此为何意?先轸说,文公初立,想继齐国之后以图霸业,因此,只能对敌示强,不可示弱。再者,卫国弱小,应以强大之势震慑卫国,所以,我军是“强而强之”。卫国五鹿城的百姓,极目远望,见各种军旗布满山野丛林,不知晋国来了多少兵马,认为卫国弱小,此城难保,于是,争相逃跑,士兵也无心守城。先轸巧用疑兵之计,不动刀枪,顺利夺占五鹿城。
在攻占五鹿城的战斗中,充分显示出先轸的用兵才能。时隔不久,中军元帅位置空缺,晋文公提拔先轸为中军元帅。晋三军齐进,很快攻占曹、卫两国,活捉了曹共公。然而,楚军并未因曹、卫灭亡而移师攻晋,而是仍然强攻宋国。宋国再次求救。文公问计于先轸。先轸建议,让宋国备好财物去贿赂齐、秦二国,让二国出面调停。
在宋国难以攻下、晋军又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楚中军主帅子玉同意与晋谈判。楚人要求晋人恢复曹、卫两国,然后,晋楚各自撤军。先轸提出激敌之策,私下向曹、卫两国许愿恢复其国,但他们必须对外宣布,脱离楚国。同时,晋军扣留了楚军前来谈判的使者。楚军主帅子玉终于被激怒了,撤去宋围,直逼晋军,准备决一死战。
晋文公见楚军大举进攻,两国交战势在难免,但他深念流亡楚国时楚成王的厚待之恩。成王曾问他,如果他回国执政,将用什么报答成王?重耳回答,两国交兵,“退避三舍”。晋文公不忘旧日许诺,命令撤军九十里。一直退到卫国的城濮才扎下营寨,等待楚军来攻。
公元前632年4月3日,齐秦宋三国助战的军队与晋军会合于城濮,楚国大军也已进入城濮。晋文公命中军元帅先轸点兵车七百乘、精兵五万,准备迎敌。4月4日,两军约期交战。先轸命令下军的一部分进攻楚军较弱的下军。晋军下军驾车的马统统蒙上虎皮,向前横冲直撞,楚右军驾车的马视对方如虎,被吓得迈不动脚步,全部伏卧于地,战马十动,战车失灵,兵士惊慌不知所措。晋军下军径直冲入楚右军阵地,横加射杀,楚右军士兵未死者纷纷弃阵逃跑。楚右军全部崩溃。
晋国上军假竖中军旗帜,虚假进攻之后,装作败退。败退途中,在马车后拖着树枝,高扬尘土,虚张声势。楚左军不知是计,放胆追杀,把侧翼暴露给晋军。先轸见反击时机已到,便指挥中军拦腰斩断楚军,狐毛、狐偃率领的上军也冲杀过来,下军在击败楚右军之后,回头包围了楚上军。楚军主将子西率领的部队被晋军团团围住。主帅子玉奋力解救,才保住楚军主力的突围。楚军大败而去。
晋楚一战,不仅解了宋之围,迫使曹、卫重新归向晋国,还在城濮之战中大败强盛的楚军,缴获敌人兵车一百乘,俘虏楚军步兵一千人。
秦晋交兵,使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母后文赢大为震惊。当她听说晋军大败秦军的时候,悲伤欲绝。晋襄公班师,押着三名被俘的秦国大将回来。文赢向晋襄公求情,让他放了秦国的三位将军。晋襄公软弱,在文赢以死相威胁之下,释放了秦国的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先轸知道此事,面见晋公,骂他是纵虎归山,气急之下竟唾襄公之面。襄公知道自己错了,命令军队立即追赶秦将,但为时已晚。
先轸怒唾了君主的面子,深知有罪,他请求晋襄公处罚他,但晋襄公原谅了他。先轸深感不安。
公元前627年,北方的狄国向其国边界发起进攻。先轸主动提出辞去元帅之职,愿上战场以死效君赎罪。他说,无礼之人,不足为帅,请君另择良帅。襄公不准,仍命他为帅,北伐狄人。
先轸见推辞不掉元帅之职,只得从命。他选兵点将,调集兵车四百乘,命儿子先且居为先锋,发兵出降都北门,向箕城进发。兵到箕城,狄族已经打到这里。先轸了解箕城地形,知此地有山谷,谷中宽阔便于车战,同时,两侧丘地多生树木,便于设伏兵。于是,他将步兵埋伏于道路两侧,命先且居率军与敌交战。交战几个会合后,先且居佯装败退,把狄兵引入山谷之中,埋伏的晋军突然冲杀出来。狄族主力被包围,经过激战,晋军消灭了狄军主力,杀死了狄兵首领,割下其首级准备向晋襄公报喜。狄兵只剩下少许残余的势力。
在晋军即将大获全胜之时,先轸却单车冲入狄兵残余势力之中,然后,解开甲胄,让敌人的利箭直射其身,最终饮箭身亡。将士们都明白,他是自责其唾君之罪,假狄人之手以代君惩罚。
先轸一生,光明磊落,作人有大丈夫之气魄;为将,有千军难挡之勇;任帅,有出敌不意之策。作为一代名将,其统兵和作人,都堪称晋国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