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尽管摆出来。空话是吓不倒我的。”戴法兴被驳得理屈词穷。大臣们怕得罪戴法兴,都附和他,只有巢尚之一个人站在祖冲之一边。巢尚之核对了过去几年发生的四次月食,证明用祖冲之的方法来计算,都是准确的,而用戴法兴的办法来计算,出入都很大。他坚决主张采用祖冲之的《大明历》。争论继续了将近两年,宋孝武帝才决定下一年颁行《大明历》,不料他这一年就死了,事情就被搁置起来。
后来朝代也换了,祖冲之也死了。经他的儿子祖暅一再上书请求,直到公元510年,梁武帝肖衍才正式颁布采用《大明历》。这时候,祖冲之已经死去10年了。祖冲之在机械制造方面也很有成就。魏国的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晋朝的战乱中丧失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统治者石虎和姚兴都先后命令他们的臣子制造指南车,但是造出来的只能作为仪仗队中的点缀品。
公元478年,祖冲之重新制造了一辆铜铸的指南车,随便车子怎么拐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
祖冲之看见农民舂米磨谷非常吃力,就在乐游苑中试制了一台水碓磨,利用水力转动石磨来舂米磨谷。这种水碓磨,在我国农村中现在还广泛使用。
南方河道多,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祖冲之制造过一种千里船,曾经在江上试航,一天就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将永远放射光芒。他的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勇于创造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革命者人徐特立
徐特立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老人,共生了七个儿子,因无钱看病,死去五个,为革命牺牲了两个,只留下一个刚满周岁的小孙女,名叫徐禹强。徐特立和他的夫人,年过花甲,两鬓如雪,膝下就这么一个小孙女。人们拉着小禹强的手说:“你是个革命家庭的苦孩子,又是烈士的女儿,以后跟着爷爷享福吧。”
但是,徐特立老人从不这么想。为了防止小孙女滋长特殊化思想,老人对禹强要求很严格。爷爷让孙女去学校,和工农的孩子们一起过集体生活,只有星期六和节假日才接回家。爷爷常常拉着小孙女的手,满怀希望地说:“禹强呀,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要走自己的路,为社会多出力。”
徐特立老人,不仅在思想上生活上严格要求孙女,而且对禹强的学习特别关心。禹强上小学时,老师说她的作文内容枯燥、语言贫乏。小禹强心里也怪着急。爷爷发现以后开导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和多写。多读,就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知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下功夫,自己多动手写。”爷爷要求小孙女先练习写日记,然后再出题目作文。他苦口婆心地教育孙女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坚持勤学苦练,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听了爷爷的话,禹强开始乱读一气,不管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她都拿来读。结果提起笔来一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她很苦恼。针对这种情况爷爷就耐心地帮助她总结教训。他说:“禹强呀,你读书的方法不对头。读书应该是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它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书上有那么好的语言,好的描写。有些好段落光读不够,应当背诵才行。还要养成边读书,边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记心得,写体会。要记住啊,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瞪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听得入了神。爷爷笑笑说:“你想想,像你那样读书,得用多少时间啊!”小禹强侧着头,显出思考和不理解的神情。爷爷说:“怎么?想不通吗?表面看你好像读了好些书,费了好些时间,可是囫囵吞枣收效不大。做学问最宝贵的就是扎实呀!”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总要身边带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读,一边记。真灵,小禹强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很快,读书笔记也逐渐积攒了几本。
著名医师皮内尔
皮内尔是法国著名的医师,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的先驱。他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青年时代,皮内尔就已经读过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他们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由于受家庭传统的影响,他开始学习医学,同时还学习自然科学,并于1773年获得博士学位。
皮内尔1778年来到巴黎,多年以翻译科学和医学著作,以及教授数学为生,同时开始私下走访被禁闭的精神病患者,并写下了大量的采访文章。
1792年,皮内尔被任命为巴黎比赛特尔男性精神病患者收容所的主任医师,从此开始了在精神病学方面的研究。这使他最终成为将精神病学从传统医学中独立分出的先驱。
早在17世纪,巴黎就已经出现了精神病患者的收容所,收容所的生活条件是可怕的。
那时候,人们认为精神病是由于魔鬼附体,精神病患者几乎是不被当人看待的。他们被关在极其肮脏的地下室里,终年不见阳光,只能睡在稻草堆上,双手还被铐上镣铐。在这样的收容所里,精神病人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皮内尔认为,精神病是由于受到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造成的结果,还有的是由于遗传和生理方面的损伤,并非什么所谓的“魔鬼附体”。
他在担任收容所主任医师期间,首次进行大胆的改革,解开患者的锁链(这些患者中许多已经竟然被锁了30到40年),将病人换到了卫生环境好的地方,同时还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他为患者安排了舒适的房间、可口的食品,还为他们添置了衣物。在他的精心护理下,一些病情轻微的病人最终得以康复出院。
1784年,皮内尔担任了硝石库医院院长,对女性精神病患者也实行了同样的改革。
在皮内尔的著作《疾病的哲学分类》中,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医疗体会和经验,认真地区分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并描述了幻觉、退缩等症状,他废除了诸如放血、责打等做法,进而是采用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患者,与之讨论个人问题和安排有目的的活动计划等。
皮内尔的著作开辟了精神病学史上的******,是近代精神病学的奠基石。
拉夫伦
拉夫伦出生在巴黎,那里有权威性的医学院。他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便不得不去医学院的实验室打杂,好挣点钱交学费,继续他的学业。医学院经常召开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各地的医学专家,常常在这里交流科研成果,共同探讨制服病魔的各种办法。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使拉夫伦大感兴趣,但是临时的打杂工,根本不可能正常接触这些事物。
小拉夫伦在做工休息时间,常常躲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悄悄地观看医学家们的各种实验。他就在心里记下医生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回家后便立刻整理在本上,作为宝贵的资料保存。有机会的话,他还偷着做做实验。医生们谈论时,小拉夫伦就躲在一旁用心谛听,专心致志地整理成笔记。他备有一个记事本,每天都带在身边,将在医学院的有益见闻,全都记在上面。有的词、名称不会写,他就先标上音或画图。
一次,小拉夫伦的邻居得了病,他便把“偷学”来的治疗方法告诉邻居。邻居的病很快就治好了,还夸奖小拉夫伦是个有心人。这更激发了小拉夫伦“偷”学医术的积极性。只要他听到医生们谈论治病的事,他就瞪大了眼睛,紧闭嘴巴,耳朵竖得长长的……他对医生们的谈论,从不轻易放过,筛选出有价值的医学知识,归类记载。专家们说的医学专门用语,有许多他听不懂,但却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等专家们休息时,小拉夫伦才毕恭毕敬地请教他们。一次,小拉夫伦又专心致志地“偷”听专家们谈论,边听边记,一位专家走到小拉夫伦跟前,拿过小拉夫伦的记事本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小拉夫伦把他们的谈话记得是那样详细。在专家们的追问下,小拉夫伦如实述说了自己“偷”学医学知识的情况。专家们都很受感动,表示乐意帮助小拉夫伦学医,凡是小拉夫伦想学的知识,都可以直接请教专家。
医学院成了拉夫伦的大课堂,医学家们对拉夫伦的人品和学习精神评价极高。他们都愿意向他传授更多的知识。
从此,小拉夫伦改善了学习环境,他更加刻苦地学习了。
他一方面完成中学功课,一方面尽量多学一些生物学和医学知识。
此时,拉夫伦当一名医生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连医生们诊病的程序和开的处方,拉夫伦都不厌其烦地记了下来。时间长了,他就能运用自如地面对病人,做出治疗方案了。
有志者事竟成。小拉夫伦还没有读完中学便成为这家医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学历不够而特许入学的大学生。
门捷列夫
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迄今为止俄罗斯民族中、最伟大的化学家,1834年2月9日(俄历1月2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利斯克市,是他父亲伊凡·巴夫罗维奇的第14个儿子。伊凡·巴夫罗维奇毕业于彼得堡大学附属高等师范学校,任中学教师,于1827年升任中学校长。母亲玛丽亚·德米特里民夫娜,是西伯利亚最早从事造纸与玻璃工业的老资本家柯尔尼列夫家的女儿,是一个意志坚强、能干的妇女。
当时门捷列夫家是托博利斯克知识界的社交中心,无论是高级官吏,还是十二月党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士都受到他们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