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海上明珠:魅力天成的奇趣海岛
16873600000018

第18章 美丽富饶的中国海岛(4)

蝮蛇以鸟类为主要食物,观察蝮蛇捕鸟的情形是十分有趣的。可是蝮蛇的听力几乎没有,视力也极差,那么,靠什么来辨认鸟的位置呢?原来在蝮蛇的鼻侧有两个颊窝。颊窝对热度非常敏感,只要四周有千分之几的温度变化,蝮蛇便可凭借颊窝感知出这种变化。颊窝宛若一个热敏探测仪,使得蝮蛇可以极其迅速而准确地测出鸟类的具体方位,从而用嘴噙住鸟类。

从每天早晨6时左右,蝮蛇便开始爬上这里低矮的小树,或爬上裸露的岩石之上。它们贴在枝上,三角形的头部微微上翘,耐心地等待着鸟类的光临。只要小鸟一经飞落在树枝之上,蝮蛇就迅速攻击,小鸟很快就成为蝮蛇的口中食物。这种守株待鸟的方法十分有效。因为蝮蛇具有极好的伪装色,其表皮颜色十分接近树枝或岩石,不仔细辨认是不易区别出来的。小鸟在这种伪装的迷惑下,频频落入圈套之中,成为牺牲品。

蛇岛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蛇,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并且为何得以长期生存下来?

原来,蛇岛上的蛇是从大陆上来的,但不是大陆蛇类渡海过来的,也不是由渔船带至岛上的,而是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结果。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海面远较今天海面为高,或者说是大陆太低,辽东半岛与蛇岛连在一起,但均被淹没在海中。到了4亿年以前,这一地区开始成陆,辽东半岛与蛇岛开始逐步露出海面,后来经过数次的地壳运动以及海平面的升降,使得蛇岛饱经沧桑之变。当低海面时,辽东半岛与蛇岛连接一起,蛇可直接游到蛇岛上去;而当海面回升时,蛇岛逐渐与辽东半岛分开,于是蛇岛上的蛇便留在岛上了。虽然几经演变,但蛇岛上的蛇仍没有被大自然的天灾和人为的祸害所灭亡,相反在环境适宜的岛上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今天的蛇岛。

§§§第三节岛屿趣闻

刘公岛上有什么历史遗迹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威海湾口,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乘旅游船20分钟便可到达。它面临水云连天的黄海,背接湛蓝的威海湾,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千米,南北最宽1.5千米,最窄0.06千米,海岸线长14.95千米,面积3.15平方千米,最高处旗顶山海拔153.5米。岛东碧海万顷,烟波浩渺,岛西与市区隔海相望。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

每年吸引40多万游人的历史名岛刘公岛,在明朝万历年间,登州知府陶郎先招居民进岛耕种,并在岛中高峰设墩台,派军戍守。1881年(清光绪七年),北洋水师在岛上设鱼雷局、屯煤所。1888年,又在岛上设水师学堂、北洋海军提督署和铁码头。至今,岛上依然有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旧址及水师学堂、民族英雄邓世昌习武、练兵之处,以及旧舰、炮台等重要文物古迹。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性博物馆,馆址设在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现在,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养马岛在哪里

养马岛位于山东省的烟台市牟平区,据说秦始皇东巡时,走到海边,突然看见一座岛上有许多马在奔驰,其神态甚为神俊。秦始皇以为是天赐,于是便封此岛为养马岛,专为秦始皇养马。从那时开始,养马岛上就开始饲养良马。现在养马岛上仍养有很多骏马,并设有跑马场,让游人欣赏海岛天然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跑马的乐趣。

因受海洋气候调节,这里春冷、夏凉、秋暖、冬温,为避暑胜地。这座风景秀丽的海岛,岛前海面宽阔,风平浪静;岛后礁石嶙峋,惊涛拍岸;岛上丘陵起伏,草木葱茏。东端一片碧水金沙,为优良浴场。养马岛是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1991年被国家定为84个旅游景点之一。岛上建有“海底洞天”、“海上乐园”、“赛马场”等景点。

东山岛人为什么会“崇龟”

东山岛人有一种奇特有趣的崇龟现象,他们把龟当做“福、禄、春、喜、财”的象征。有些人家甚至专门到市场买龟,在龟背刻上姓名、年份等,然后放生,称这为行善积德。

在东山岛有这么一个历史传说:郑成功募兵在东山岛操练水师,准备收复台湾,时逢酷暑,吃水困难。一天,郑成功在海边发现一只爬行的龟,就悄然跟踪到窝边。他从龟喜欢潮湿得到启示,即抽剑插地,命士兵掘井,果得甘泉如涌,后人称此为“万军井”。民间养龟、玩龟之风颇盛。居家喜欢在庭院或天井中养龟,因为龟能吞食蚊蛆,又能预测晴雨。岛上有座被视为海峡两岸文化渊源的祖庙,叫铜陵关帝庙,庙中曾养着一只赤米龟。据说龟龄近百年,每逢气候异变,龟背湿度、颜色皆不同平常,人们称这只能预测天气的龟为“神龟”。

龟之所以受到东山岛人垂青,很可能还因它是我国将它与龙、凤、麟合称“四灵”的缘故,但这“四灵”中有三种是虚拟动物,并不存在,只有龟是唯一与人类关系密切,自然界中活生生的吉祥物。可见,东山岛人对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爱。

大洲岛为什么被称为“燕窝岛”

大洲岛地处海南省万宁县东南部浩瀚的南海海面上,方圆约2平方千米,海拔289米,是海南岛沿海岛屿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海岛。当海水低潮位时,该岛便分成南、北两岛。两岛之间由沙滩连接起来,全岛与陆地相距不足4千米。岛上峭壁如削,怪石嶙峋,岩洞众多,幽深万丈。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小巧玲珑的海上盆景。唐宋以来,大洲岛就成为海上航行的天然标志。由于大洲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岩石结构,为金丝燕群栖营巢提供了有利条件。岛上金丝燕成群,盛产燕窝,因此,人们又称该岛为“燕窝岛”。

燕窝是一种叫金丝燕的鸟营造的窝巢,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因此,自古以来大洲岛上的燕窝就被人们誉为“东方珍品”、“稀世名药”,从明末清初起就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享用。

终年定居在大洲岛峭壁缝隙中的金丝燕,主要集中在岛上南罗洞一带。该洞高约200米,入口处上宽下窄,石径弯曲,斗折蛇行。金丝燕就在这阴暗狭窄、缝隙众多的洞穴中成群造巢,所产燕窝为上等的食用燕窝。燕窝之所以珍贵的原因之一是它采摘极难。南罗洞的金丝燕一般筑巢在20~30米高的崖壁上,采窝者常会发生坠崖事故,摔得粉身碎骨。

燕窝高昂的经济价值,致使岛上金丝燕难逃无巢繁殖后代,濒临绝种的厄运。据估算,目前在大洲岛上每年仅能采摘到0.5千克左右的燕窝。保护金丝燕,保持大洲岛的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海南省人民政府已经把大洲岛列为金丝燕自然保护区。

南海中的“神秘岛”是怎样形成的

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我国的南海也曾有过“神秘岛”。1933年4月,法国“拉纳桑”号考察船来到我国的南海,在南沙群岛海域进行水文测量。在该船的航海日志中记载着他们在南海发现“神秘岛”的怪事:“拉纳桑”号全体船员亲眼见到在第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突然矗立起了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茏,水面倒影婆娑。可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此处调查时,此岛却踪影全无。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情,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海洋学家说,在涨潮的时候,汹涌的海水经常夺去一片片土地,其中一些就形成了真正的小岛,在这些由黏土和泥沙构成的小岛上,生长着大树和小灌木。小岛被大风或海流卷入大海后,碰上海底突出的岩石,小岛就固定下来,但过后不久就又被海水吞没了,此其“神秘”之一。此外,南海中还有许多沙岛,沙岛一般高出海面3~5米,面积最大不会超过2平方千米,上面长有树木,形成植被。这些沙洲由于水压的驱赶,会上升露出水面,但有时仅仅几天过后就崩溃消失,此其“神秘”之二。当然,“神秘岛”也有可能是由于浮现在海上的云层所造成的“陆地”假象,1492年,哥伦布船队在马尾藻海就曾遭到如此“陆地”的捉弄。

不过,可以这样认为,“拉纳桑”号在南海的奇遇并不是什么集体幻觉,而是确有其事的自然现象,只不过这种现象被人为地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你知道南海诸岛范围线的来历吗

我国南海诸岛范围线的画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35年4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正式出版了《中国海南各岛屿图》。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比较全面、详细地公布我国南海诸岛屿的地理位置。与过去出版的地图不同的是,在4个群岛的外围画有一条长弧圈的范围线,并标绘出最南端是曾母滩,地理坐标是北纬4°、东经112°。这张地图不仅向世界各国表明范围线以内的岛屿属中国版图,还显示了我国在此范围内享有历史性海军权益,也为以后地图出版提供了正式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于1946年11月派内政部、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的官员,乘舰前往南中国海,接收南海诸岛,在西沙的永兴岛、南沙的太平岛重建主权碑,重新勘测,绘制详图。1947年,内政部刊印《南海诸岛位置略图》,核定公布了159个岛礁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