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宁案”后列强承认南京政府
依靠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叛变革命起家的蒋介石集团在南京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南京政府建立之初还只是一个地区性政府,因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还是北京政府,在武汉还有一个尚在坚持北伐革命的政府。所以,南京政府急于依靠帝国主义支持,打倒北京政府,取消武汉政府,从而使自己成为统一中国的中央政府。
其实,早在1927年3月底,躲在革命营垒中图谋反共夺取政权的蒋介石就在考虑如何取得帝国主义信任,得到列强支持,而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卖革命利益和国家主权。于是,他就当时北伐革命中发生的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南京事件(简称“宁案”)首先向美国表示愿意承担南京事件的全部责任,充分赔偿美侨生命财产的损失,而美国政府需要对蒋介石摸底考察,对蒋的表态要观察,所以美国除对事件造成的后果感到“痛惜”外,仅仅表示待中国形势变化后,希望能制造与各国修好的氛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制造这种氛围、换取帝国主义各国的外交承认和支持,就南京事件继续作出妥协让步。5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首任外交部长伍朝枢宣布政府的外交方针:第一,不采取暴力手段;第二,于适当时机提议废止不平等条约;第三,打倒帝国主义非排外主义。就美国政府的外交姿态作出初步的反应以示迎合。但当时,蒋介石政府的力量还仅限于江浙、华南一带,帝国主义列强还要看看南京政府的发展实力。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领导武汉政府叛变革命,宁汉合流,残酷清洗共产党人。8月,击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12月,广州起义被镇压后,南京政府为表示依靠帝国主义阵营,蓄意制造借口,与苏俄断交,表现出南京政府急于赢得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承认。但英、美等国认为,南京政府还不稳定,对帝国主义的态度还不够满意,还未能控制全国,所以没有必要马上承认南京政府,要再拖一拖。
南京政府也探知英、美等对华政策,一方面不放弃外交努力,继续在“南京事件”等问题上和帝国主义妥协,一方面在英、美支持下决定继续北伐,消灭奉系军阀的势力,实现全国“统一”。而英、美对南京政府的“二次北伐”采取支持态度,是因为希望利用“二次北伐”把它们的势力向北方扩展,使在北方扩张势头甚猛的日本势力受到遏制,把日本打回东北去。
1928年2月南京政府决定“北伐”后,英美态度特别是美国的态度有所转变。2月底,开始就解决“宁案”和南京政府进行磋商。3月30日,国民党政府就“解决”南京事件和美国政府换文,以互换照会形式,签署“中美宁案协定”。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在致美国驻华公使麦克默里的照会中称:“对于本事件,虽经调查证实,完全为共产党于国民政府未建都南京前所煽动而发生,但国民政府仍负其责。兹因对于美国国旗及美国政府代表等有不敬之处,领馆暨侨民受有生命财产上之损失,不得不以极诚恳之态度,向贵政府在宁领馆及美侨所受生命财产之损失,担任充分赔偿。”
美国公使在答复国民党政府的照会中要求“所有各该条件,诚实履行”。
对于美国伙同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炮轰南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国民党政府却向他们“深表歉意”,并向美、英等国“赔偿”数十万银元,以补偿他们镇压中国革命的“损失”。“中美宁案协定”是南京政府推行妥协外交后签署的第一个重要协定,该协定的基本原则为以后南京政府和有关其他国家处理“南京事件”所采用。
对南京政府的“二次北伐”,日本政府极为不满。对于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日本政府是最早主张蒋介石叛变革命,并支持他建立南京政府的,但日本支持蒋介石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控制蒋介石政权,扩大在华侵略范围。现在看到蒋介石指挥的“北伐”有可能损害日本在北方的侵略基础,便直接出面干涉了。4月25日,5千日兵在青岛登陆,5月3日就制造了“济南惨案”,直接阻止北伐行动。
“济南惨案”发生后,蒋介石是一味妥协,不敢维护国家主权,而美、英等国看到如此僵持局面,便出面帮助南京政府,联合对日本施加压力,使日本不敢再扩大事态。而蒋介石面对入侵者不敢反抗却绕着走,宣布北伐改道,择路北上。由于北京政府已彻底失掉民心,日本人也无力挽救,只得采取退保东北的策略,并企图换马,炸死张作霖,企图另扶亲日傀儡上台。
这样,蒋介石指挥的北伐军进展顺利,7月6日,他在北京宣告“统一”了中国。
7月24日,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向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出照会,对蒋介石“统一”中国表示欢迎。美国当然希望拥有4亿人民的中国统一在蒋介石政府之下,以便能给美国带来一个新的投资场所和有利可图的巨大市场。次日,南京政府和美国政府在北平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该条约第一条称:“历来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票、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立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惟缔约各国对于上述及有关系之事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缔约各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本国领土内,不得向彼国人民所运输进出口之货物,勒收关税或财地税,或任何项捐款,超越本国人民或其他国人民完纳者,或有所区别。”
这样,美国就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关税条约的方式,成为第一个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国家。但是,美国并没有改变“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还坚持保留和他国“应无区别”的“最惠国待遇”的权利。
日本政府炸死张作霖,并没有出现一个更听日本旨意的东北傀儡政权。张学良在20天内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稳住了东北大局,虽不敢和日本公开翻脸,但抵制住日本各种进一步的侵略要求。这种情况令美国人大受鼓舞,美国驻华公使麦克默里为了帮助蒋介石“统一”东北,曾以调解为名赶到沈阳,同张学良的代表杨宇霆在美国驻沈阳领事馆进行会谈。在同杨宇霆的会谈中,美国代表表示以贷款帮助日本“开发”东北,换取日本在张学良“服从国民政府”问题上作出让步,积极地将美势力引入东北。
南京政府和英国政府关于“南京事件”的解决过程复杂一些。主要原因是英国主张单独解决“南京事件”,南京政府坚持解决“南京事件”和修改不平等条约要同时举行,对此,英国政府不接受。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说英国没有理由接受对于不平等条约的所有指责,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准备向外国人开放自己的国家,才有“不平等”条约的缔结。当时的“租界”也并非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约束”。他强调修约和改革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通过和平谈判修约的进程有赖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司法改革的进展,不可能操之过急。按照张伯伦的帝国主义逻辑,只要中国还没有对外开放,就要用枪炮来打开大门,就理应接受不平等条约。到20世纪20年代末,尽管修约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主动权却在于列强怎样看待中国“改革”进展的程度。换句话说,只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改革”还不满意,全面彻底的修约就难以提上日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解决财政困难,不能不首先考虑争取关税自主。南京事件解决后,美国未经与英、日协商,于1928年7月15日单独与南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给予中国最惠国条款包括的完全的关税自主。美国这一非常的举动,被英国视为企图取代英国传统的对华侵略领袖地位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感到有压力。1928年10月19日,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互换照会,签署《中英宁案协定》,比照《中美宁案协定》解决了“南京事件”。
1928年12月20日,中英签署关税协定,规定中国基本关税自1929年2月1日起按国家临时附加税一览表施行。同日,英国给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承认。
在中英交涉的同时,中法、中意关于“南京事件”的交涉也在进行。1928年10月8日,由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和意大利驻华公使互换照会,签署《中意宁案协定》。次日,中法之间也谈妥对南京事件的处理,由两国外交官互相换文,办妥手续,然后将换文寄北京,由法国驻华临时代办签字,16日交南京外交部,中法间关于“宁案”的交涉结束。这样,关于“宁案”的处理只剩下对日本交涉了。
南京政府以极其屈辱的条件和帝国主义列强解决了“宁案”,说明南京政府外交政策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外交政策,而转向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正因为此,才顺利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美国最早于1928年7月25日承认南京政府,11月3日,给予正式承认,德国在8月17日承认,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荷兰、葡萄牙、瑞典、西班矛也相继承认南京政府。而英、法分别在12月20日和22日也承认了南京政府。此后,在美、英、法等国支持下,南京政府在国际联盟内取得代表中国的合法地位。南京政府终于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取得形式上的中央政府的地位。
二、解决“济案”后日本政府对南京政府的承认
和南京政府顺利取得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外交承认形成对照的是,南京政府和日本之间的外交交涉显得相当复杂艰巨。
“济南惨案”发生后,蒋介石初期一直采取委屈退让的政策,但日本蓄意恶化事变的做法使他无法取得外交妥协。因此,他一方面下令北伐部队绕道北上,暂避日军锋芒,另一方面依靠美、英等国全面施加国际压力。
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公布“济南惨案”真相后,引起国际舆论同情。美国也出面牵制,5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调停济案争议决议案》,其中说:“兹因日本与中国以济案近事之故,似有立开战端之险,此种战事因外国在华具有利益之结果,或将牵涉世界许多大国”,故要求由美国国务卿与中国驻美公使、日本驻美公使以及中国国民政府接洽,提供调停。美、英联合对日本施加外交压力,使国际形势对日本不利,而北伐军绕道北上后,于6月进入京津地区,日本兵驻扎山东并未起到阻止北伐军北上的军事作用,反而引起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表示愿意尽快结束“济南事件”的处理。
1928年7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从北京给日本驻沪领事下令,要他迅速照会南京政府,表示日本愿意迅速结束“济案”谈判,但同时又无理要求南京政府派遣全权代表前往济南和日本驻青岛代理领事谈判,并且规定以道歉、惩办、赔偿、保障将来为谈判内容等。
日本这种蛮横无耻的态度,令南京政府无法接受。日本公开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万余人,趁北京政府撤退之际,炸死张作霖,妄图趁乱占领东三省的种种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美、英等国也感觉到日本胃口太大。而国内形势对蒋介石来说却比较有利:一是推翻北京政府,国内三个政府只剩下南京政府。二是张学良控制住东北,未给日本关东军以可乘之机,并有易帜、实现国家统一意向。三是关于“宁案”的处理进展顺利,很快会取得西方列强承认,特别是国内反日情绪强烈,蒋介石不敢公开接受日本开列的要求,又可利用反日情绪和日本讨价还价。所以,在7月18日,国民政府表示可以和日本驻沪总领事开始谈判,并派代表去日本交涉。第二天通告日方废止1896年7月21日订立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双方解决了“济南惨案”、东北易帜、中日商约三大难题。
这三大难题中,关键问题是东北易帜,而东北易帜的关键是张学良的政治态度。1928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得知后即命令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让他去警告张学良不要与南京政府合作。英美支持的南京政府同时也派人前往沈阳,劝说张学良统一在南京政府之下。张学良在提出两项条件得到蒋介石允诺后,双方约定在7月24日易帜。日本方面得知后,对东北易帜大为不满。7月19日,林久治郎直接警告张学良没有必要和南京政府联系,张学良当面告诉他,东北人民主张统一,他唯命是从。次日,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来威胁张学良不要易帜,同样被张学良顶了回去。21日,南京政府抗议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动。但由于日本的横加干涉,张学良只得在7月25日称已决定暂缓易帜。
日本对中国内政的无理干涉,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7月27日,上海全国反日大会决定抵制日货,使日本对华贸易严重受损。而南京政府对日本政府的蛮横做法继续采取抵制的办法,不断派代表和张学良接触,并命令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提出要求:制止在东北的日本领事的行动。但实际上,阻挠东北易帜是日本政府的政策。8月4日,日本派前任驻华公使林权助到沈阳强迫张学良不准与南京政府妥协。9日,在与日本的会谈中,林权助态度傲慢无礼,出言不逊,以“长者”的态度教训张学良,激起张学良的义愤,坚决拒绝了他们的威协。林权助被顶了回去,但日本特务在东北活动加强,东北军里的亲日派杨宇霆极力牵制,使张学良不得不考虑先缓解内外压力,在8月13通知日本政府延期3个月再易帜。
日本得寸进尺,认为张学良退缩妥协了,马上向张学良提出允许日本人在南满自由居住、旅行及商租土地的要求,认可日本人山本条太郎和张作霖曾达成的什么“铁路协议”,但这些要求激起东北人民的强列反对,张学良以不合手续、没有依据、民意不可违等理由顶住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同时,张学良和南京政府达成协议,南京政府以将热河人东北行政区、每月拨发1千万元军饷等条件争取张学良。12月27日,东北保安委员会秘密决定易帜。29日,张学良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遵守三民主义,悬挂南京政府的旗帜。31日,南京政府委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总司令。至此,南京政府完成全国形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