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关系概述
1.本阶段中印关系在建国后中印关系中的影响
建国后的中印关系中,以本时期最纷繁、最复杂。中印之间在5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段关系美好的时期,但以整个时期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对立冷淡的,而双方关系发展中最激烈的碰撞点就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这场战争既是前边历史发展的结果,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又给后来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给中印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阴影。可以说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印关系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意。
2.印度野心的由来和次大陆的国际形势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1849年全部沦为英国殖民地。1949年8月15日,根据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共和国。南亚次大陆长期以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南亚9国中以印度最大,力量最强。印度政府想继承英国的殖民利益,把次大陆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充当南亚的霸主。在南亚国家关系中,一向霸道,损害别国的利益。对中国西藏长期以来抱有野心,想延续、继承英国在西藏的殖民利益。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就曾经加以阻挠。在阴谋未得逞后,继续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中国内政。1954年4月,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签订,使印度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主权,并放弃了一些特权。但是印度的扩张欲望并未放弃,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愈演愈烈。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国在南亚极力挑动印度等国反华,以遏制中国。苏联到50年代末由于和中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对本国全球战略的考虑,接近印度,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默许支持印度反华。因此印度当时认为有恃无恐,自认为力量很强大。1959年3月支持煽动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而当时中国国内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印度更是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力衰弱,开始侵犯蚕食中国领土,终于导致爆发了中印边界战争,把中印关系破坏到最低点。
3.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两国间从未正式划定国界,仅有一条传统习惯线。这条线是由双方历来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中印问关于边界有争议的地方有三段:东段沿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包括西藏所属的门隅、洛渝、下察隅三部分,涉及的面积共90000平方公里;中段沿喜马拉雅山脉,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西段沿喀喇昆仑山脉,包括新疆所属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一部分,面积为33000平方公里,这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交通命脉之一。争议地区面积共为125000平方公里。
历史上英国一直积极侵略中国新疆、西藏。辛亥革命后,利用时机,想用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的办法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此背景下召开西姆拉会议,但英国未敢在会上公开提出分裂要求,而是由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外,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在德里用秘密换文的非法形式划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东段地区划给英国,历来中国中央政府不予承认,因此是非法的。这就是东段边界问题的成因。而英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只是在二战期间占领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在英国和印度的地图上到1954年前还注明是未标定国界。其它地段连这样的非法依据都没有。
二、中印边界战争
1.战争的起因
1950年,印度乘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机,将军事力量延伸到“麦克马洪线”上。在东段完全侵占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在中段,除了继承英国侵占的桑、葱莎外,1954年后又侵占巨硅、曲惹等,同年在西段侵占巴里加斯。另一方面,印度在1954年出版的官方地图上片面修改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冲突》一书的作者内维尔认为:“印度右翼势力对中国军队进驻西藏,最为惊慌,他们最害怕的是中国政权的共产党性质。这就意味着,最尖锐的批评尼赫鲁对华政策的人,正是在内外政策的各方面都反对他的那批人。这种情况似乎最初使尼赫鲁能够更加强硬地顶住这批人而到后来却使他更加不愿意得罪他们。”1958年12月,尼赫鲁致函周总理,硬说中印边界已划定,要中国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及其他所谓明确界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17条”,19日向解放军发动进攻。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部队开始平叛作战,西藏叛军在拉萨和山南的两个指挥中心被迅速摧毁。3月22日,中国西藏农奴主叛乱不久,尼赫鲁迫不及待地对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不仅要中国承认被印度占领的东段和中段划入印度,而且把中国历来管辖之下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划归印度,蓄意挑起中印边界纠纷。
在军事上,印度积极行动。1959年8月25日,印度武装部队侵占中国领土朗久(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后,继续推进到马及墩地区南侧,向中国边防军开火,挑起第一次武装冲突事件。在中国边防军反击下,印军撤离朗久。
9月8日,周总理复函尼赫鲁,再次强调: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绝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但印度政府继续执行蚕食政策。1959年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空喀山口再次进犯,双方军队交火,互有伤亡,最后印军撤离。
中国政府为避免边界冲突,设法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争取和平解决边界问题。1959年11月7日,向印度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两国总理会谈。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始终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这条线很重要,一方面表示中国的克制态度,愿意在不扩大事态的基础上谈判;另一方面表示中国的退让是有限度的,这条线就是最后的界线,希望印度能冷静下来。这一建议遭到印度拒绝。12月26日,中国政府声明,揭示事件真相,表明中国的和平愿望。
在事实和真理的压力下,印度同意中印两国总理会谈。1960年4月19—25日,周总理亲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会谈。但由于印度政府毫无诚意,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但同意双方官员轮流在两国首都审查、核对有关事实材料,向两国政府报告。25日,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书面讲话:(1)边界有争议;(2)有一条行政管辖的实际控制线;(3)某些地理原则,如分水岭、河谷、山口应该同样使用于边界各段;(4)照顾两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的民族感情;(5)在解决之前,各守实际控制线;(6)保证边界安宁,便于商谈,双方应继续停止巡逻。这些合情合理的主张,由于印度想使边界长期紧张下去,按印度片面要求解决,竟全部拒绝,未肯定下来。
2.中印边界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