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1711200000093

第93章 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对外关系(4)

1997年3月,希拉克总统决定法国不再参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涉华提案,标志着法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的重大改变。

5月中旬,希拉克总统应邀访华。这是14年来法国总统第一次访华。16日,江主席和希拉克总统签署《中法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包括加强多极化、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裁军等多方面内容。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和换文。1997年中法贸易额为55.7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4.30%。

1998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出席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时访问了法国,两国领导人决心进一步使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和深化。进入1999年以后,两国关系继续保持友好发展势头。

中德关系

在西欧大国中,德国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行动最迟缓,这主要是德国方面的原因。1992年3月钱其琛外长访问德国。钱外长在访问时指出:中国人民对伟大的德意志人民一直怀有友好和敬佩的心情。中国在战后一贯理解、同情、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中、德两国在经济上各有所长,有很大的互补性。一个独立自主和稳定的中国同一个高度发达统一的德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此后,德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加快。同年10月,德国外长金克尔访华,宣布德中关系正常化。年底,德联邦议院取消对华“经济制裁”。1993年1月28日,德联邦安全委员会拒绝向台湾出售潜艇。1993年3月,德联邦经济部长率团访华,签署了12亿美元的9项合同和意向书。5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访德时,德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并愿意全面发展两国关系。

1993年11月中旬,德国总理科尔率18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访华。江泽民主席会见了科尔总理,李鹏总理同科尔总理举行了会谈。双方一致认为中德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高层往来,将两国关系带进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1994年7月上旬,李鹏总理访德,并在演讲中提出中德关系应遵循的四项原则。1995年7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德,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其后,科尔总理应邀访华,两国间高层往来不断。

1997年6月5日至11日,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对德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全国政协主席首次访问德国,两国的关系稳步发展,互访频繁。

德国是中国在西欧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1997年中德两国贸易额为126.7亿美元,同两个国家的规模相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0年以后,中国同西欧其它国家以及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都得到恢复和发展。1992年1月26日至2月6日,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对意大利、瑞士、葡萄牙、西班牙4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198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高级领导人对西欧国家进行的一次重要访问。中国和4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西欧更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西欧和中国是国际形势中的稳定和平衡的因素,双方愿共同努力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四国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中国签订了多项合同和协议书,在当时,对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影响很大。

1993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访问加拿大,使中加关系全面恢复正常。1994年4月,中国邹家华副总理访加。1994年11月上旬,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1995年10月中旬,李鹏总理访加,1996年4月乔石委员长访加,这些高层访问推动了中加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1992年2月10日至2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和澳、新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1993年5月中旬,新西兰总理吉姆·博尔格访华,同年6月下旬,澳大利亚总理访华,1994年11月上旬,乔石委员长对新、澳两国进行正式访问。加深了中新、中澳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中国同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关系发展迅速。1997年,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在3、4月间访问了法国、挪威、意大利;5、6月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了德国、葡萄牙、希腊;1997年11月下旬,中国国家主席出席温哥华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对加拿大进行了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12年来首次访问加拿大。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了新西兰总理博尔格。到中国来访问的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更多了,如葡萄牙总统桑帕约(1997年2月)、法国总统希拉克(1997年5月)、意大利总理普罗迪(1997年6月)、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1997年10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1997年3月)等都曾正式访华。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到访,表明中国和工业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边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二、与俄罗斯等国关系的发展

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的社会制度都受到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强烈冲击。结果是中国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而苏联彻底瓦解。在这段极其动荡的时间里,中苏之间没有发生影响两国关系的不愉快的事件。

“六四”之后,苏联没有受西方国家影响对中国采取所谓制裁,官方也没有正式非议,中苏国家关系正常。从1989年6月到1991年8月,苏联派来的部长级以上重要代表团在26个以上。中国也派出了重要代表团访问苏联。如1989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和1990年陈慕华副委员长先后访问苏联;1990年4月李鹏总理和5月刘华清军委副主席先后访苏;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和8月迟浩田总参谋长先后访苏。这些重要访问既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对稳定中国部分国际环境有利,对打破西方的政治制裁也有积极的意义。这段时间里,两国经济、贸易、科技交流发展也很快,边境贸易兴旺发达起来。两国间的边界问题的谈判有重要进展。从1987年开始的中苏副外长级的边界问题谈判仍在进行。除了谈判东段的边界问题,还成立了西段边界谈判小组。1991年5月16日签订了中苏关于东段边界的协定。在边境地区减少军事力量的谈判也有明显进展。1989年11月起,中、苏两国军事和外交专家开始进行谈判。1990年4月达成协议,双方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苏两国领导人也保持着密切协商。这些都说明中苏关系在正常发展。

1991年起,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陆续宣布独立,最早是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托维亚。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宣布达成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再存在。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首脑会议(格鲁吉亚以观察员身份到会,立、爱、拉三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未到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函告苏联总统,苏联不复存在。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解散。27日,俄罗斯联邦(原苏联内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联合国正式取代了苏联的席位,苏联解体到此完成。

对苏联由一个主权国家内的15个加盟共和国演变为15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一种巨大的历史变化,中国执行的外交政策是尊重苏联人民自己的选择,并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双边国家关系。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于1991年9月11日同爱沙尼亚、12日同拉托维亚、14日同立陶宛建立外交关系。12月27日,中国承认俄罗斯联邦,同时宣布承认乌克兰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独立国家,并从1992年1至6月,先后同这1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承认俄罗斯联邦时,就表示了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愿望。1991年12月29日,中国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和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访俄,并达成“两国关系会谈纪要”,确认中苏两国于1989年5月18日和1991年5月19日发表的两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各项原则仍为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1992年1月3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总理李鹏会见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这是中俄两国高级领导人首次会谈,气氛良好,促进了双边关系发展。1992年3月,两国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当年两国贸易额达到50多亿美元;吉林珲春和俄罗斯之间的铁路接轨工程开工。俄罗斯向中方提供使用北鲁比诺港出口的权利。12月17日,叶利钦总统应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署“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其中载明:双方互视为友好国家,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双方重申,两国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区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双方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双方确认要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两国睦邻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俄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合作议定书、政府贷款协定、科技合作协定等。这次访问对90年代中俄关系的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93年后,中俄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双边贸易额达到76亿美元。1994年1月,双方商定在中俄边境开放21对口岸,中国欢迎俄罗斯参加三峡这样重大的工程项目。1994年5月下旬,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切尔诺梅尔金访华,双方签署了中俄边界管理制度的协定和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9月2日至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5天正式访问,这是对叶利钦总统1992年12月底访华的回访。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了正式会谈。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并共同表示:“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精心培养和发展下去,并带人下个世纪,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9月3日,中俄两国首脑签署了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9月4日上午,又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和《中俄边界西段协定》,基本上解决了两国长期存在的边界争议。当天下午,江主席到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建立中俄新型关系的六点主张。这次访俄取得圆满成功。

1995年以后,中俄关系继续全面发展,中俄高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关系加强。3月初,俄外长科济列夫访华,双方同意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中俄边界成为和平、安宁和友好的边界。

5月,在俄罗斯隆重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庆典。中、美、英、法等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红场阅兵仪式。9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6月下旬,李鹏总理访问了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中俄签订了联合公报和7项合作文件。双方对进一步发展伙伴关系与加强国际合作达成共识,并强调发展军事技术合作对双方都有利。随后,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和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和军委副主席张震访问了对方。

1996年4月24日至2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再次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江主席和叶利钦总统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认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历史性的选择,并成立中俄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25日,双方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并出席两国十几项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同一天,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吉尔吉斯总统阿卡耶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乘专机到达上海。26日,他们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共同在上海展览中心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在边境地区加深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五国之间一致认为这项协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为五国人民相互信任、友好相处,为亚太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开创了范例,并对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

1997年4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992年以来中俄第四次最高级会晤。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江主席在俄国家杜马发表题为《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的演讲,并同俄、哈、吉、塔四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6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应李鹏总理的邀请正式访华。中俄两国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在北京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其组织原则的协定》《中俄1997—2000年贸易协定》《中俄1997年贸易议定书》等10个文件。

11月9日,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应江泽民主席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中俄政府经济、科学合作基本方向的谅解备忘录》《中俄关于铺设从俄东西伯利亚地区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和开发俄凝析气田项目基本原则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中俄和平友好和发展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并通过《关于中俄友好、和平和行动指导原则的协议》。除北京之外,俄总统还访问了哈尔滨。

1998年11月22日至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邀请访俄。23日上午,两国元首进行了非正式会晤。江泽民说:1996年4月,我们共同倡议建立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年多来,两国关系一直沿着这一轨道健康、稳定地发展,并正在顺利地向新世纪过渡,对此,我们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