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倒淌河,一种十分奇异而又十分美丽的景色,突然展现在我的面前:远远望去,一条长长的、没有尽头的宝蓝色彩带竟悬空横亘在地平线和天空之间,高原的天空本就是湛蓝的,带着遥远的寂寥和玄秘的幽深,但这条彩带却比高原的天空更加湛蓝。出租司机看出了我惊异的神色,便得意地告诉我:“看吧,这就是青海湖,它好像挂在天上一样,对吗?”
是的,这是一个挂在天上的湖泊,它来自九天之上,远离尘世的平庸和喧嚣,艳丽逼人而又超凡脱俗。
我们来到了青海湖边。
近处的青海湖似乎比远处更美。
藏族人民称它为“翠玉的湖”。湖水是青蓝色的——不,也不是完全的青蓝色,它介于蔚蓝、宝蓝和湛蓝色之间。它虽然不像九寨沟那样奇异、瑰丽得如仙如幻,但却更加浩瀚,更加辽阔,极目四望,无边无际,不像湖倒像海,难怪古人要称之为“西海”和“鲜海”了。
在高原紫外线极强的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的青海湖闪闪烁烁,宛如一面硕大无朋的宝镜镶嵌在高原的草原、蓝天之间,远处的大通山、日月山、南山只留下了一抹若有若无的影子。一群群斑头雁、野鸭和别的水鸟时而轻盈地俯冲戏水,时而又潇洒地直冲蓝天,真是碧水共长天一色,白云与野雁齐飞了。
我长久地坐在湖边,让和风轻轻地从脸上拂过,倾听着湖水拍打湖岸时发出的絮语,目光长久地注视着湖水。脚下浅处的湖水已经不再是湛蓝色,而是一种闪着金光的浅黄——这大概是由于光的奇异作用吧,水里的游鱼和水底的石头像装在玻璃柜里一样,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终于,禁不住飘缈的湖水诱惑,我坐上了游艇。游艇上风很大,但在高原中午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倒也并不觉得寒冷。坐在游艇上,更感觉到了青海湖的辽阔和深沉。
然而,在高原的纯净与和谐中,我却痛心地听到了不和谐的音符,看到了人类在怎样贪婪地向大自然掠夺和索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高原的青海湖边和我国其它的湖泊一样,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将几万亩、几十万亩土地从青海湖中硬生生地夺了出来,移民、开荒、种庄稼。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青海湖滨绵延几十公里的平原上,便出现了大面积的油菜田。7月下旬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金色的菜花给蓝色的青海湖夸张地镶上了一道绚丽的花边,金色和蓝色的强烈对比十分眩目。
有人曾沾沾自喜地宣扬这是青海湖景色的“一绝”,但是生态学家们却痛心地指出,千万年来青海湖以广阔的湖面、巨大的水体和流域内的草原、森林一起构成了阻挡西部大漠风沙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生态环境上有着巨大的价值,这种围湖造田的行为严重破坏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而高原上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是极其脆弱的。
在金色和蓝色张扬而炫耀的对比中,我想到了原本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挣扎和衰亡。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面1825年达63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1894年缩减为5400平方公里,1949年只有4300平方公里,解放后经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次大规模围垦,终于骤减到1978年的2691平方公里。以致1998年长江第六次洪峰汹涌而来时,洞庭湖几乎爆湖,长江等沿湖大中城市和湖周几百个大垸小垸险遭灭顶之灾,最后竟不得不炸堤破垸分洪,把从洞庭湖抢占的土地重新归还给洞庭湖。
而高原雪峰下的青海湖呢?它到底已经被人类侵占了多少?而且人们至今好像还并没有打算把侵占的土地还给它……
被称为“高原明珠”的青海湖本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0公里,周长约360公里,湖面约4600平方公里,超过了淡水湖鄱阳湖与洞庭湖。湖面海拔3194米,最深处28米,总蓄水量达850多亿立方米,接纳着周围50多条大小河流的流水,是我国蓄水最多的湖泊。早在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便在《水经注》里对它进行过精采的描写:“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
青海的省名便来自青海湖。
青海湖是因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在距今73~18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时便已经存在。那时青海湖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湖泊接纳河水后,又朝东南方向流入黄河。后来到中更新世时,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才变成内陆湖了。
青海湖为什么会从淡水湖变成咸水湖呢?
原来,1万年前,青海湖的面积比现在还大30%以上,水面比现在还高100来米。后来,由于青藏高原持续隆升,气候又日益寒冷干燥,湖水蒸发量长期超过降水和径流入湖的水量,湖面便慢慢缩小,湖水也慢慢变咸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断延续,近几十年来,湖面又下降了15厘米之多。
因此,专家们指出青海湖生态环境脆弱,绝不是无稽之谈。
青海湖滨有面积达3700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原,除了相当一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外,便是美丽的草原。由于这里海拔仅3000多米,大大低于青海西部和南部许多地方,每年又有35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再加上地下水十分丰富,气候既比玉树、果洛一带温暖,又不像柴达木盆地那样干燥,因此便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区。
青海湖盛产著名的鳇鱼。这种无鳞的鱼类学名裸鲤,体形狭长,头部呈锥状。据说肉味十分鲜美,营养十分丰富,但生长缓慢,8年到12年体重才达半公斤,一般上市的鳇鱼重一公斤到两公斤。青海民谚曰:“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超千斤。”可见鱼资源之丰富。据当地人介绍,冬天湖面封冻时,只要在冰上凿穿一个洞,放下大网,一网最多时可捕获上万斤!但最近几十年,由于掠夺性的过度捕捞,鳇鱼资源已经迅速减少,有关部门不得不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捕获的政策措施。
朋友们曾劝我一定要尝尝鳇鱼,但当听说这种鱼要8到12年才能长到半公斤,我便似乎突然领会了藏族人民不愿吃鱼的道理,不忍心再伤害这些微弱的、在高原上艰难成长的生命,因此虽然已经来到盛产鳇鱼的青海湖边,却并没有去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青海湖有著名的鸟岛。鸟岛本来在湖中,四面是水,是名副其实的小岛,但由于湖面逐渐萎缩,现在的鸟岛只能算个半岛了,面积不到0.5平方公里。旁边一水相隔的海西山岛面积4平方公里。就在这两个袖珍小岛上,每年夏天竟聚集着斑头雁、棕头鸥、鸬鹚、鱼鸥乃至珍贵的黑颈鹤等20多种鸟类,遍地都是白色的、棕色的、彩色的鸟蛋,宛如撒了一地珠宝,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鸟巢更尽情展示了鸟类建筑师们的才华,许多匪夷所思的精巧“住宅”,让人叹为观止。这里地上像繁华集市般的热闹,空中时常响起悦耳的天籁,宛如有一支或几支高水平的交响乐队正在演奏。但鸟儿们对人类仍是警惕的,只要有人一登上岛,“轰”地一声,成千上万只鸟儿便不约而同地腾空飞起,张开的羽翼像黑云一样遮住了蔚蓝色的天空和辉煌的阳光。有人曾仔细观察和计算过,7月到9月的育幼期里,岛上的各种鸟儿总数竟在10万只以上,是真正的世界奇观了。
侯鸟们是从南亚印度、孟加拉一带的河滩和滨海地区长途迁徙,飞越崇山峻岭后来到鸟岛孵化和育幼的,度过高原凉爽的夏天之后,它们又会飞往温暖的南亚渡过冬天。
我本来极想到鸟岛去,但出租司机告诉我,从我们所在的湖边到鸟岛还有100多公里,当天根本是无法返回西宁的,而他却想当天返回西宁,于是我只好作罢了。
由于青海湖湖面持续缩小,生态功能逐渐被削弱——据有关部门观测,1956年到1999年青海湖湖面已经缩小了300平方公里,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0.4厘米,已经严重影响了鸟岛的生态环境,狐狸等天敌和人类的活动都对鸟儿们构成了威胁。为了保护这珍贵的自然宝岛,给鸟儿们留下一个生殖繁衍的乐土,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正式把鸟岛划为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八大鸟类重点保护区之一。而为了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1997年,整个青海湖也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