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默默地计算了一下,又叹着气回答我:“唉,托托关系看200元能不能修下来,这车是进口漆,修理费贵得很哩……”
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很不安,于是想了想便说:“是送我去玛多把车砸坏的,这样吧,修理费我认了!”
我的话使小包高兴起来,但我却突然想到,这块飞起来的石头要再跳得高一点点,哪怕再高10来公分,岂不正好砸破玻璃窗后再砸到我的头上或身上,我肯定马上就要经“天路”进入天国了,当年二滩电站的设计总工程师殷开忠不就是在汽车上被飞石击在右肋上牺牲的?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包,小包吓得吸了口气咋舌说:“您真要被砸上了,我咋办?只有马上想法报告当地政府,但是要抢救,恐怕也来不及了……”
我的确是很幸运的。
上午10点左右我们从西宁动身,午夜12点多钟才到了玛多县城。
仅仅只有3000人左右的高原小城夜晚十分安静,没有灯光,没有人声,甚至也没有犬吠。县政府招待所陈旧而破烂,基本维持着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使小包大跌眼镜。他拿了车费后马上就走,咕哝着说:“这地方谁愿意住?我还是连夜赶回西宁去……”
“圣婴”“圣女”和县长的苦恼
我和一个女人、一个孩子一起挤在一间门和窗户都裂着大缝的平房里,斑驳的墙壁说明它已经很不年轻,被盖和枕头不但乌黑而且不断发散出一种不那么美妙的气味。
但这些对我都没有大的影响,可怕的是,一下车就体会到了高原的严峻,强烈的反应让脑袋疼得似乎会爆炸,浑身冷汗,眼球似乎在往外突出,心脏流出的血液无法满足头部的需要,我清楚地听到了动脉血管里血液流动时艰难的“汩汩”声。
我尽量让自己的神经松弛下来,安慰自己说,这是正常的反应,睡一觉就会好。但是尽管十分疲倦,却怎么样也无法入睡。更要命的是,房里的电灯开关坏了,终夜无法关灯。头顶上顶着刺眼的灯光,我突然想起了一部间谍片中的情节——为了让被捕者说出秘密,便用强烈的灯光照射他,不准他入睡……
我摸出提包里的“红景天”胶囊,就着矿泉水服了几粒,医生们告诉我,这是克服高原反应的良药,但服下后仍然无济无事,好几次我曾想服安眠药,但想到小包的忠告,“在缺氧的地方绝对不能服安眠药”,便强压住内心的冲动,继续忍受着剧烈的头痛。
海拔4270米的玛多县城,这个名副其实的世界高城,确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地方。
一夜无眠,好容易熬到了天亮,早晨6点多钟便起了床,发现鼻孔和喉头都出了血。走到户外呼吸了一点新鲜空气,头痛才好了一些,但人却变得十分虚弱,浑身无力,走几步路都要剧烈地喘息。
在朝阳的照射下,四面环山的玛多县城仍然十分安静,安静得甚至太过分。由于政府机关、学校要9点钟以后才上班,因此所有卖早点的小铺都8点半以后才开门生火,从喧嚣热闹的内地城市来到这里,让人感到生活仿佛突然静止了。
小小的县城只有不多几间二层楼房,县委县政府都是一色的平房。寂寥、空旷、安静构成了玛多县城最主要的特征。
我慢慢地行走在小城的街道上,仔细体会着它。一个小小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街上没有行道树,路边也种了一些云杉和黑刺,但通通只有三四十公分比筷子高不了少。县委、县政府大院里也没有一棵树,只有一些四五十公分高的杂草。后来,从县长到工作人员都曾带着喜悦一再指着这些杂草告诉我:今年雨水多,所以草长得好,去年天旱,院子里连草都看不到。县城附近的山坡也是今年才有一些绿色,去年只是一片枯黄。
看到街旁矮矮的小树,我想起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灌木在玛多长到一米多高已经是巨人了,因为高原的生态环境实在太严峻。”
是的,整个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微不足道的0.26%(西藏为5.8%),加上灌木面积也仅仅2.8%。
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玛多怎样挡住荒漠化的脚步呢?
在县政府办公室门外,我遇到了从西宁来玛多的青海煤炭地质105勘察队。最初我以为他们是来勘察矿产资源的,后来听说是搞水文地质调查,解决玛多县的人畜饮水问题,便着实吃了一惊。
“玛多是黄河源头,是千湖之县,还会发生饮水问题,还要你们找水?”
勘察队的工程师郑卫东是一位热情而健谈的人,和所有的高原人一样,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黢黑,嘴唇乌紫,眼里布满血丝。他回答我:
“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是咸水湖,是不能直接饮用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玛多,溪水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有的地方蒸发量甚至是降水量的十几倍……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的草原过载,缺乏饮水早已经不是个别地方了,全县1万来人口中,有3000多人长期缺水,去年夏天到秋天连续120多天没有下雨,全县二分之一以上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我们队已经在这里打了三年井,今年想对全县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彻底搞清玛多地下水的蕴藏情况。”
为了对整个县情有更全面的了解,我采访了30多岁的藏族县长杨英。
这位工作于雪域高原的县长大学毕业后还在继续读在职研究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他用熟练的汉语和我交谈,没有客套话,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
您要了解草原退化的原因,我认为,除了自然因素外,也有人为因素。1958年的大跃进,20世纪70年代的农田学大寨,乃至以后的强行推广人工种草都造成了草原大片退化。除此之外还有采金,马步芳统治年代就开始采,几十年从没停止过,80年代初曾达到高潮,以致把大片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玛多一直严重干旱,但今年雨水突然多了起来,您看,政府大院的草都长起来了。大家很高兴,以为玛多的生态环境好转了,但我觉得这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异常反应,是反常的,并不可靠,短时期的改善之后,干旱、全球变暖的现象极可能再次加剧。
杨英的感觉和担心是有科学依据的。
厄尔尼诺(EINino)之名在气象学中使用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直到1891年才被人类发现。当时一群西方航海学家登上了秘鲁的西海岸,发现漫长的海岸线附近有一股暖流,暖流沿海岸流动,竟让这块世界上降雨最少的地方空气潮湿起来,降雨量逐渐增多,昔日黄沙漫漫的地方最后竟成为牧草丰美的绿洲。
由于这股暖流每年随圣诞老人一起到来,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以后才逐渐消失,于是人们便给它取了一个吉祥而美妙的名字“厄尔尼诺”——圣婴。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圣婴”给人类带来的并不都是福音。
专家们统计,1969、1983、1987、1991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曾使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1957、1969、1972、197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冻害。
特别1982年至1983年厄尔尼诺降临人间时,海面水温骤升,竟高出过去平均温度7℃之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让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大面积干旱,并伴随着森林火灾;另一部分地区却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和洪水,台风、冰雹、雪灾、冻害也向人类袭来。全球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以上,直接死亡数百万人,仅埃塞俄比亚的大旱便造成400万人无家可归,200万人成为饿殍。
而1997年到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却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大气环流的改变,南北美西海岸连续发生暴风雨;太平洋东海岸的智利北部和中部、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南部、乌拉圭、巴拉圭等地暴风雨雪成灾,洪水大肆泛滥;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海地、巴拿马、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国严重干旱;孟加拉国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洪水淹没,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洪水泛滥;许多地方发生森林火灾,仅印度尼西亚1997年就烧毁雨林200万公顷(3000万亩)……
厄尔尼诺现象过去一般两年到七年出现一次,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设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曾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认为90年代发生的灾难性气候竟比80年代增加了五倍,而且由于全球变暖已经形成,这些灾害极可能是今后更大灾害的预演!
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大约每两千年,地球温度才升高1℃,但近100年,仅仅一个世纪就升高了1℃,速度提高了20倍!而在21世纪末,可能再升高5℃!
全球变暖将使冰原加速融化,使海平面急剧上升,使人类走进大火、洪水、干旱等各种灾难之中。
总之,将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除了“圣婴”还有“圣女”拉尼娜(LaNina),圣女总是紧随圣婴之后潇洒降临。
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海面水温低于往年被称为“拉尼娜”。专家们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干旱之后降临甘露,高温洪涝之后出现低温无雨。
但是,专家们同时指出,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明显信号,并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导致全球气候失常。
和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似乎常常带着温和的微笑,但这微笑却是阴险的,让人们防不胜防。
在东南亚,拉尼娜导致暴雨不断,干旱之后又洪水泛滥。
在南美的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地,厄尔尼诺期间洪水成灾,但在拉尼娜期间却是赤地千里。
据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甘孜州气象局研究,甘孜州的干旱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关系极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每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年或次年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便高达89%,由此又引发草原和森林火灾。仅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1957年至1958年便发生森林火灾133次、草原火灾64次。90年代随着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出现,甘孜州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6℃~1.5℃,降水量减少了50~70毫米,蒸发量增加了560~700毫米,年均大风日数从58天增加到141天,中度、重度干旱年急剧上升。
因此,杨英的担忧是有远见的。
谈到厄尔尼诺后,杨英又忧虑地说:
生态恶化必然会危及群众生存。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目前玛多县委、县政府最关心的、谈得最多的已经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和环境保护了。对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我们认为,保护也是硬道理,我们要树立生态县战略,为中下游做出贡献。为了保护草原,我们对草原实行了“三三制”,即三分之二禁牧,三分之一限牧,让过载的草原休养生息。我们希望不久后能够在玛多县建立起牲畜的育肥基地,然后再逐渐发展特色经济和旅游、探险、第三产业,改变玛多的面貌。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也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采访中,在其他地方我已经不只一次地听到过这种规划和梦想,但是,它能变成现实吗?
于是我又问道:“要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您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显然触及了玛多县长的切肤之痛,是让他长期苦恼的,于是他马上瞪着眼睛、提高声音激动而不假思索地回答:
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懂得生态问题的专家!玛多县条件恶劣,请不动这些专家,只有靠自己摸索、实践。我们种过几次草,每次几百亩,效果不好;试验过喷灌,不行……现在又在搞围栏封育、生态灭鼠、鹰架灭鼠——今年计划搞800万亩。但是,效果到底怎么样呢?不知道!
玛多草场退化、盐碱化、沙化严重,退化面积已经占可利用面积的9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提到采金破坏了草原,但是采金的破坏只是局部的,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退化,甚至在人类没有去过、没有活动过的地方也在发生沙化?玛多地处黄河源头,还有大量高原沼泽,但却严重缺水,“三江源”地区干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黄河源头,去年一年玛多县便有800多个湖泊干涸,这又是为什么?
为了弄清草场退化的原因,1998年我们自己组织各部门,花了几个月时间搞了个《调查报告》,后来这个报告反映的情况和许多数据常常被一些专家引用,好像变成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但他们根本没有到过玛多!现在专家们拿出来的有份量、真正有价值的资料的确太少,可指导实际操作的意见就更少,一些人只做表面文章,目的是争项目、搞钱、评职称、争地位……
看见草原一天天退化,听到耳朵边呼呼的风声,我们确实既难过又无能为力。能不能研究一下在黄河源区实行飞播和人工降雨的可能性?专家们能不能真正深入实际,找一找深层次的关键问题,并且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
除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前生态建设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国家一个又一个地下达项目,也花了很多很多钱,表面看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记者们也搞了许多报道和采访,但是实际效果呢?由于许多项目在确定之前并没有深入、科学地调查研究,并没有把原因找准就上了马,结果钱花出去了,实际效果却看不到……
说到这里,杨英的声音嗄然而止,神情中充满了困惑和苦恼,和他一样,我也感到困惑和苦恼,我知道,他已经触及到一个十分棘手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这也许是一个比生态环境更加棘手的社会环境问题。
黄河源头的“蓝宝石”和沙化的草原
在副县长牛龙蛟的陪同下,我们从县城往南到野马滩一带去查看草原沙化的情况。
离开县城仅仅三公里,便看见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源头地区,黄河是柔美的,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单纯而透明,宛如草原上美丽多情的藏族姑娘,和我们印象中浊浪排空、泥沙滚滚、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大大不同。
玛多县离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的发源地只有90公里。
正如县长杨英所说,玛多县草原退化的情况让人怵目惊心。
极目望去,草原上牧草矮小而稀疏,在绿色中出现了大片大片斑斑驳驳的砾石和沙地,有的地方甚至四面环绕着小山一样的土黄色沙丘。最近几年,沙丘正在嚣张地迅速扩大它们的领地。
我们到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作“星星海”的地方,这不是黄河发源地那个“星宿海”,但听牛龙蛟说过去它也十分美丽,也是许多民歌和传说歌颂过的地方。如今它再也没有昔日那如诗如画的风姿,大片大片的沼泽干涸了,明亮的星星陨落了,远远地消逝在风沙和和黑暗之中,残存的一些湖泊日渐枯萎,似乎是草原哭泣后没有擦干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