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而简单
常常听到中年人这样告诫未经世事的年轻人:生活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于是,很多年轻人就学会了用复杂的眼光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学会了对所处的环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朋友、对同事“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谋事“三思而行”,刻意与人拉开距离,处处设防。
而一个弥留之际的老年人在回首自己走过的一生时,却会告诉在复杂的争斗中苦苦挣扎的中年人:其实,生活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得多。可悲的是,大多数人体味出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里这样说道:“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过度的构思中度过,为生活平添了许多破灭、纷乱和耗费。”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人们感到生活太多纷扰,不是因为世事太复杂,自己想的太简单,缺乏对生活的构思,而是因为我们思考得太多,也就是说“构思过度”了。
其实,生活是本质是简单的,是人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生活不是做数学题,不需要反复算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复杂的形态,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保持简单。如果你简单,你的生活,你的世界也就都简单明晰起来。
赵鑫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质量管理员,年薪高达十多万元。事实上,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做事认真专注的他在大学的表现也不算突出,性格直率不够圆滑,与那些处事八面玲珑的同学比起来,显得有点“缺心眼”。毕业没几年,“不会办事”的老实人却得到了这样条件优厚的工作,许多比他聪明能干的同学的境况却大都不如他,大跌眼镜的同学们不由感叹“傻人有傻福”,对他的“幸运”羡慕不已。殊不知,正是他们眼中不“成熟”、不“聪明”的简单直率,带给了赵鑫好运。
当时,那家跨国公司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因为各种待遇相当优厚,报名竞聘这个职位的人很多。经过笔试、面试和实际操作等层层筛选,赵鑫和其他两位应聘者杀出重围,进入了由公司总裁亲自进行考查的最后一轮面试。
虽然这几个人的应试成绩都差不多,但是另外两名应聘者一个是名校博士,另一位则在相关岗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学历经验都不算突出的赵鑫并不对自己抱太大的信心,只想放手一搏。
考查在老总的办公室进行,三位竞聘者依次入内,赵鑫是最后一个。第一位应聘者出来时面带着微笑,第二位虽然表情严谨,姿态却非常自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赵鑫进去以后,一眼就看到老总的鼻尖和脸颊上各有一小块溅上去的墨汁,接着还发现老总的领带也没有系紧,衬衣的第一颗扣子没有扣好。这样不雅的形象出现在一个跨国公司老总身上显然有些失礼。然而,在这样一个决定自己命运的非常时刻,讨论任何与他应聘工作无关的事很可能被视为不够专注,万一惹得老总不快,就相当于自动退出竞争,无异于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然而,赵鑫好像并没有想那么多,当老总向他提出了问题后,他却严肃而认真地指出道:“总裁,请允许我先提醒您三点:第一,您的鼻尖和脸颊上各有一处黑点;第二,您的衬衣扣子没有扣好;第三,您的领带没有系紧。相信您这是一时的疏忽不察,但作为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这将有损于您自己和公司的形象……”接着,他在老总好像有些尴尬的神色中从容回答了他的问题,老总没有继续发问,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可以走了。”面试时间相比前两位短了很多。
赵鑫走出老总办公室,回去后他把自己的面试经过讲给了朋友们听,大家都埋怨他太傻,认为他当面批评老总仪容不整必定会让老总失了面子,白白错失了这样的大好机会。赵鑫听了朋友们的见解后也感到灰心丧气,于是对这家公司不抱希望并正准备找其他工作,就在这时,他却接到了老总秘书的通知:他被录用了,明天到公司人事部报到。
后来,在一次闲谈中,老总对赵鑫不无感慨地说:“正因为你的简单和直率,我才决定聘用你。”
老总说,第一位应聘者一进去就注意到了他脸上的墨迹,几乎条件反射地笑出声来,但马上忍住了,也没有出言提醒他。回答问题的时候看似大方从容、侃侃而谈,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瞟向那两块黑点。
同样,第二位应聘者也一眼就看到了老总脸上的墨汁,但他似乎并不关注与他正在做的事情无关的东西,而是专注于认真聆听老总的询问,对老总提出的关于如何严格检验产品质量的问题对答如流。
就质检员这个岗位而言,过分圆滑必然会导致把关不严,很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对不合格的产品放水,这样一来,不合格的产品就会流向市场,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形象。第二位虽然严谨有余,对工作十分专注,但视野过于狭窄,不关心公司整体,所以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最终,直率认真的赵鑫成为了竞聘的胜利者。其实,做人就是这么简单,没必要顾忌太多,我们要懂得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如果你总是纠缠于细枝末节,想着这样说不行,那样说不可,在枝节问题上浪费太多精力,也许机会就会在你思考的那几秒钟悄悄溜走了。
一位哲人说过:“头脑清楚,讲求实际的人最简单,未来也一定属于简单思考的人。”
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往往都是最简洁的,长篇大论的渲染并不比一句简短有力的话更具说服力。而追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高效办事。在竞争激烈的职场里,较高的办事效率是生存的基本需要。高效办事的前提就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地做,遇到问题时,往往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才能抓住其本质,从而快速求得结果。而在真正掌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以效率和效果为出发点,力求简单更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显而易见,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保持简单都是做人最好的法则之一。电影《夜宴》里有句台词:“百般算计敌不过一颗简单的心。”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书本上还是生活中,那些单纯而直率的人,总是比那些复杂、城府深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美国哲学家梭罗说:“简单点儿,再简单点儿!”。简单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美。简单,可以让我们做人更洒脱自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放下名利 无忧无虑
人人都想活得轻松、潇洒、快乐,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些往往都难能如愿,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难得潇洒快乐。因为他们总是被一些东西拖住了手脚,纠缠在复杂的关系中,压倒了一颗自由的心,这些将人束缚起来的东西,就是功名利禄。所谓“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在很多人看来,功成名就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似乎功名愈多,人生也就愈美好。其实,功名就像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
一生写出了无数经典著作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这样描述功名——“名誉不过是葬礼时的点缀而已。”在超脱的佛教高僧看来,名誉地位更是灵魂获得自由的累赘,放下名利之心,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名的高僧洞山禅师年事已高,即将离开人世。听到这个消息,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赶来面见禅师,连朝廷也派了人来。
洞山禅师面容慈祥,带着净莲般的微笑望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众人都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径直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施礼之后,高声问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小和尚无礼的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向他投来埋怨的目光。有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还有人埋怨小沙弥太过无知,院子里一下变得闹哄哄的。
只有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后一脸欣慰,大声笑道:“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这小和尚聪明呀!”
洞山禅师闭目合十,安然离去了。小和尚热泪盈眶,施礼恭送师父。
愤怒的众人将小和尚团团围了起来,众僧纷纷责问:“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激动的样子,无奈地说:“禅师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众僧追问:“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啊!”
在老禅师看来,人生在世,名声和地位都是别人所给予的,并非我真心想要。名乃身外之物,虽然有人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洞山禅师却只把它当做不属于自己、不能随灵魂而去的“闲名”。小和尚的问题看似无礼,却点出名利地位都不属于人自身,众人追捧的“高僧”不过是个和尚,和尚只是种身份,连法号都只是个代号而已。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名利而变得空虚和浮躁。虚名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也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所以,虚名本身毫无意义和价值,有时还会害人不浅,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舍弃它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利而惺惺作态,斤斤计较,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金杯银山带不去,唯有因果伴始终。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能做到舍弃名利的又有几个呢。洞山禅师虽然在临终时能放下虚名,自由离去,但是更多人却是追名逐利一生,耗尽生命之后才悟到虚名无用的道理,却悔之晚矣。
平日里不过于将名利挂心,胜过虚耗了生命之后的懊悔,要想将有限的生命过得潇洒自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看淡名利,从容面对身外之名。
因长住山西临济院而得名的临济禅师开创了佛教“临济宗”。在中唐以后,这种宗派很是兴盛。机锋峻烈的临济敢于“呵佛骂祖”,不把所谓“权威”和“经典”放在眼里。
临济路过达摩塔,既不拜释迦牟尼,也不拜达摩祖师,世人都诚惶诚恐地礼拜佛祖,他却并不在意。
临济上堂讲法时也常常语出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也只是一个老和尚。”座下的和尚都大惊失色,临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
临济还说:“你们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禁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临济禅师这里所讲的“杀”,并不是教人杀人犯罪,而是说我们应当从自己的内心祛除、傲视的意思,说简单一点就是:无所求。在临济禅师眼里,连佛祖都没有,哪还会有什么名利。不为名利所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欲望少了,也就不容易被心魔抓住,追名逐利。千万不能让名利遮了眼睛,从而迷失了做人的方向。
虚名就像建筑在沙洲上的大厦。务虚名者,易招实祸;好虚名者,必多怨。没有功名的人对功名心心念念,待得到以后又害怕它会化为泡影,时时小心维护。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还有时间去品尝人生的甘美滋味呢?
在主张“至誉无誉”的庄子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看淡看轻,地位、声望都算不得什么,人生之乐,不在于高官厚禄,受人景仰,而在于平淡中的真实,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妨听庄子一言:“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宫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荣辱面前一样达观,也就无所谓忧愁了。
充满仁爱 生活顺心
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这就注定我们每个人必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如果一个人处处只为自己着想,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他必定会被认为是道德上有污点的人,为人处事更会处处受阻碍,这样的生活何谈顺风顺水。一个人,尤其是作为领导者,一言一行都应该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充满人情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为下属着想。这不但能问心无愧,同时也会给自己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拥戴。
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而造成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许多事情便可以顺利地解决,那么这个人自然就会活得从容淡定。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他的言行总是充满人情味,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会令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
东汉的袁安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有一次,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应该是扫雪的时候了。但是他怕自己扫雪而打扰了在自己家门口避寒的人,于是就关上门继续在家里躺着。这时,洛阳的地方官下去视察,发现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可是,走到袁安家门前时,看见雪地上连脚印都没有一个,官员们怀疑袁安是不是在家里冻死了,急忙命人将他门前的雪扫开走进屋子,看见袁安在家里直直地躺着。地方官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袁安说:“这样的大雪天气,那些在我门前避寒的人又冷又饿,我不忍心出去打扰他们。”地方官认为他很贤德,就举荐他当了孝廉。
一个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袁安正是因为怕妨碍别人在自己门前躲避寒冷,就不出门扫雪,真可称得上是君子的行为,无怪地方官要把他举荐为孝廉。下雪的时候袁安不是先考虑为了自己出行方便去扫雪,而是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在门前躲避寒风的人着想。人在顺境中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生活中而忽视他人的苦难和不幸,袁安却超脱于个人的情感之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和自己素无瓜葛但却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出他高于常人的思想境界。
北宋名臣张咏,官至吏部尚书。
一次,他办完公事回到后厅,见一名守卫正在熟睡。张咏就把他叫醒,和气地问道:“你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啊?”果然,那人闷闷不乐地回答道:“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没有音信。”
张咏听了之后,即刻派人调查,证实了守卫所说的都是实话。
第二天,张咏派了一个仆人去帮助看厅的人照料他的母亲,帮他把事情安排好,那人感激不尽。
事后张咏说:“在我的后厅怎么敢有人睡觉呢?这人当时睡着了,一定是心里很愁闷,所以我才询问他。”
像张咏这么有人情味的领导,下属能不愿为他尽力做事吗?的确,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无论其地位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必然会诸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