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广为人知的幽默的言语,尖锐的笔锋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虚伪,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了美国的黑暗的现实生活。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小塞缪尔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村,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他父亲是个没有名气的乡村律师,收入微薄。在小塞缪尔12岁时,父亲去世。年幼的塞缪尔不得不出外谋生。他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后来又在船上作领航员。这一段密西西比河上自由的生活给小塞缪尔留下永久的回忆。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运变得萧条。塞缪尔不得不结束了这段快乐的时光。后来,他又跟人到内华达州寻矿,但一无所获,不得不另谋职业。1863年初,塞缪尔来到弗吉尼亚市,应聘报社记者,凭着他多年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民间传说非常熟悉。塞缪尔成为《企业报》的记者,开始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及幽默小品,塞缪尔拿起笔来得心应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1864年,塞缪尔来到旧金山,担任《晨报》记者,继续写作。
1865年,塞缪尔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这是根据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改写成的,生动幽默。报社收到后大为赞赏,说:“这么好的作品发表后肯定会受欢迎。你会成名的,但你的名字太普通,起个笔名吧。”塞缪尔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个好的笔名。他踱到窗前,望着远处平静的海湾,一声声悠长的汽笛声从海上传来。塞缪尔知道这是船要进港了,“马克·吐温!”塞缪尔不觉喊了出来。“马克·吐温”是领航员术语,塞缪尔对这一切太熟悉了,他又回想起密西西比河上那快乐的时光。为了纪念那段日子,塞缪尔当即决定用“马克·吐温”作为自己的笔名,小说发表之后,果然大受欢迎。于是“马克·吐温”广为人知,而他的真名倒不怎么被人熟悉了。
此后,马克·吐温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成为了专业作家。
1870年,马克·吐温发表了广为人知的优秀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主人公是独立党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他自以为凭自己很好的声望,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其他的候选人。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是清清白白的,但是,随着竞选活动的进行,报纸上竟铺天盖地地揭露出许多他听也没听过的罪状。开始的时候他还能坚持住,相信自己能够澄清这些谣言,取信于人民群众。但是,结果更糟,他一出门就顶着那些无中生有的罪名:伪证犯;盗窃犯舞弊分子等等,好像天下的坏人让他一个人全做了,到了最后。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自己是否干过那些事,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集会上,当他正一本正经的在台上演讲,七八个各种肤色,衣服破烂,肮脏的小孩跑上台来,拉着他的衣服叫“爸爸”,他有口说不清,只好狼狈地宣布退出竞选,他害怕如果继续下去,他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恶人。小说以幽默夸张的言语,极力讽刺了美国所谓的“民主”。1870年他还发表了名为《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短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为了开发本土,发展资本主义,美国向世界各国招募工人为背景,写了一个天真老实的华人艾颂喜听了朋友的劝告,到“民主,自由”的美国去挣钱。但是,当他刚踏上美国的土地,正幻想着金银铺地的美国是何等气派时,就遭到了警察的拳打脚踢,行李也被没收。走在大街上,遭到了恶狗的撕咬,警察不但不帮忙,反而把他抓进监狱,罪名是“扰乱治安”。一心来为美国卖命的艾颂喜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最后竟落到这样的结局。马克·吐温让人们在笑声中认识到美国的“真正的民主”。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起来,尤其是70年代,更被称为辉煌的“黄金时代”。由于金钱崇拜的恶习已成为风气,政府机关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日益暴露出来,美国报纸多有报道。这种现象触动了马克·吐温的灵感,1873年发表了与华纳合写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塑造了一个表面假仁假义,骨子里却一心捞钱,贪污受贿无所不为的参议员狄尔沃绥的官僚形象。这篇小说无情地撕开了美国华服掩盖下的罪恶。
1876年,马克·吐温的儿童题材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世俗的丑陋,更为生动、形象。1884年,又出版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这一部比前一部更成熟,控诉了美国的黑奴制度,批判了种族歧视,展示了黑人身上良好的品质,有些是连自称为优等血统的白人也不具备的。小说以哈克为中心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画卷。哈克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但是,他不适应他的收养人道格拉斯寡妇家那种“规矩”、“体面”的资产阶级式生活,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的父亲回来,带走了哈克,父子两人在密西西比河岸边过起渔猎的生活。父亲虽然很爱他,但一喝醉酒便毒打哈克。哈克设法逃走,在一个小岛上遇见逃亡的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纯朴、善良的黑奴,他渴望当一个自由人,为了不被主人卖到南方去,他逃离了华森小姐家,他幻想去赚一笔钱,然后去赎出自己与家人。两人结伴同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准备逃到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一路上,他们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吉姆一度被骗子卖掉。哈克都以自己的聪明救出了吉姆。吉姆一路上也百般照顾小哈克,两人结下了纯真的友谊,最后,吉姆的主人华森小姐临终前宣布给了吉姆的人身自由,他不再是奴隶,终于成了自由人了。哈克的父亲也幡然醒悟,答应不再管束儿子,他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愧疚。《哈克贝利·弗思》从侧面对美国内地的贫困、愚昧,人们的贪婪与无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作品出版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因为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触怒了政界、教育界,被列为禁书。
1893年,马克·吐温又发表了《傻瓜威尔逊》。书中描写的是女黑奴罗克森娜害怕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被主人卖掉,便偷偷把自己的儿子与主人的儿子调换,从此,她的真儿子锦衣玉食,在白人圈里慢慢长大,逃脱了被卖掉的危险,却沾染上不少恶习,最后成了罪犯;那位真少爷从小在下层黑奴中摸打滚爬,最后却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马克·吐温以真假少爷与真假母亲的戏剧性情节,生动地揭示了种族歧视的荒谬。
80年代,美国工人运动高涨。马克·吐温发表了一系列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工人斗争的作品。如《密西西比河上》、《劳动骑士团——新的朝代》与《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
1893年,由于商务上的失败,马克·吐温负债累累。为了偿还债务,在1895年到1896年他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目睹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残害。1897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纪实性文章《赤道环游记》等一系列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
1899年,马克·吐温发表了他晚年的代表作《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赫德莱堡自祖上三代就有着“诚实”、“清高”的好名声。但一个来自他乡的陌生人巧妙地利用一袋假金币,使得这些自谓清高的赫德莱堡人自己撕下伪善的面目,暴露了他们的贪婪与卑鄙。
晚年的马克·吐温看透了世事的沧桑,陷入自古以来哲学家无法解答的谜团中——“什么是人?”他看到太多的人性的丑恶,从而失去了对人类光明之路的信念。在他逝世后发表的小说《神秘的陌生人》中充分表现了他这种迷惘的思想。
1907年,马克·吐温撰写了自传。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因病逝世。
马克·吐温以自己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描绘了美国现实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劳动人民的同情,深受人民的喜爱。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生性幽默的马克·吐温对于这些人向来是针锋相对的。据说,有一次马克·吐温在独木桥上碰到一位被他讽刺过的参议员,这位参议员瞅瞅马克·吐温衣衫不整的打扮,高傲地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野蛮人让路!”马克·吐温用饱含意味的眼光看看参议员那用华服包裹着的肥大愚蠢的身体,微微一笑。道:“我正相反!”转身安静地退到一旁,参议员目瞪口呆。
马克·吐温那风趣、幽默但又富含深意的形象将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