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167

第167章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①,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④。或从十五北防河⑤,便至四十西营田⑥。去时里正与裹头⑦,归来头白还戍边⑧。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⑨。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⑩,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①辚辚(lín邻):车声。萧萧:马鸣声。

②耶娘:同“爷娘”,父母。

③咸阳桥:即西渭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是唐代长安通向西域的要道。

④点行:点名强迫应征。频:频繁。

⑤十五:十五岁。北防河:指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以后,唐王朝规定每年秋冬调兵今甘肃临洮一带防御吐蕃贵族统治者侵扰。按:唐代府兵制规定:“凡民年二十为兵”,这里却说十五从军,说明府兵制到天宝时代已遭破坏。

⑥西营田:指到西北一带屯田,以防御吐蕃。

⑦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纳税等事务。裹头:古人用黑的绸或布裹在头上。这里是形容应征者年幼,所以里正给他裹头。

⑧这句是说到年老回家时,又重新被征发出去戍守边疆。

⑨武皇:本指汉武帝刘彻,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开边:开拓疆土。意未已:意图尚未停止。

⑩汉家: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唐代建都长安,把华山和潼关以东称“山东”。二百州:按唐代在潼关以东共设二百一十一州,这里是举其成数。

荆杞(qǐ起);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植物。这句是说,“千村万落”都因兵役繁重致使田园荒芜。

这两句是说男子出征,妇女种田,因缺乏劳动力,所以庄稼长不好.

这两句是说,秦地的兵,本是经得起苦战的,所以统治者役使他们就更为频繁,驱遣不异鸡犬。

长者:从军的人对“道旁过者”的尊称。役夫:从军者自称。敢伸恨:意为不敢详述自己的怨恨。

关西卒:指籍贯为潼关以西的兵卒,亦即“秦兵”。

县官:指官府。这两句是说丁壮都出征了,田地无人耕种,官府还来迫索租税,租税又从哪里来呢?

比邻:近邻。埋没随百草:指战死后弃骨荒野。

青海头:青海湖边上。按,唐朝从高宗仪凤年间以后,经常和吐蕃贵族统治者在这一带作战,累遭失败。

啾啾(jiū纠):指迷信的人认为的鬼叫声。这里是形容凄惨。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或十一年(752)。当时唐王朝和我国云南境内南诏政权的战争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李白曾为此写了《古风·羽檄如流星》。杜甫的《兵车行》,也可能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唐王朝出兵南诏,并不是正义的统一战争,而是由于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权臣与地方官胡作非为引起的。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为报私仇,曾带领军队攻打南诏,大败而还。兵部侍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后,一面为其亲信谎报战功,一面强迫人民当兵。据《资治通鉴》记载,那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而人民“莫肯应募”,杨国忠便“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押送到军中,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作者在《兵车行》中慨叹人民的遭遇,伤感农村的残破,不赞成封建官府过重的剥削,不满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穷兵黩武,使作品写得很有深度。同时,诗的形象也很生动,富于感染力,因此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还连类而及不加区别地反对唐与吐蕃的一切战争,这是不妥当的。因为那些战争,有的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有的是为了保卫唐王朝境内的安全,还是应该具体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