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419

第419章 汴河直进船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②。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③。

①汴(biàn变)河:亦名汴渠,又名通济渠,在开封(即汴梁)县内,隋炀帝时开凿,西通河洛,南连江淮。直进船:指从东南而来,经通济渠直接开往长安的船。

②生人为害:即为害生民,给老百姓带来祸害。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称“生民”为“生人”。相和:相连。这里指利与害相连在一起。

③东南四十三州:唐代把东南(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一带划为四十三州。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他们不仅拥兵称雄,对抗中央朝廷,而且赋税不入于朝。唐政府直接控制的仅江南诸州,凡政府一切开支都仰给于江南,人民遭受惨重的剥削,汴河也因此成为输送江南漕运的要冲。这首诗因见汴河直进船而产生议论,作者既肯定了汴水通淮的好处(譬如能沟通南北交通、促进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等),也指出了随之而来给人民带来的祸害。诗的重点在于指责唐王朝利用通济渠搜刮东南民脂民膏的行为。所以诗虽咏的是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罪恶。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他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对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jué厥)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四十五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六百多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批判当时政治黑暗和反映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所遭到的痛苦。如长篇史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对“安史之乱”产生的根源及由此带来国家和人民的灾难,以及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揭露较深,谴责了统治集团“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的因循苟且状况,并认为治与乱“系人不系天”,是由政治的好坏造成的,而不是由天造成的。他还指出穷苦人民铤而走险,是为人祸天灾所迫。他的某些咏史诗,总结历史教训,托古讽今,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为勤俭破由奢”(《咏史》)的看法。

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如《有感》、《重有感》,就是描写关于“甘露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要求讨伐宦官,表现了他的才识胆略。他还在一些诗中,对维护国家统一,讨伐藩镇叛乱的正义事业,予以热情颂扬。

赞扬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政治家。他的一些咏史怀古诗,推崇历史上励精图治的人物,表达了他“欲回天地”振兴唐王朝的政治理想。

反对少数民族贵族集团所发动的分裂战争。他对朝廷武备不修,平叛无力,感到忧虑。为了维护统一,他在一些诗中抒发了自己愿意投笔从军的爱国热情,还在《骄儿诗》中,希望儿子迅速长大,学习兵法,为国立功。对于抗击侵扰有功的李德裕,他曾写诗赞扬。

他还写了不少的“无题”诗,有的在政治上有所寓意,有的是回顾自己经历或描写爱情,主题并不一致,内容较为复杂。

在艺术上,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杜甫严谨、深沉、雄浑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绮丽秾艳的色彩,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新的风格和流派。他的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色彩秾丽,形象鲜明,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擅长近体,以七律成就最高,绝句也写得很好,与杜牧并驾齐驱,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处在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有感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因此他的诗歌带有感伤情调,有的诗还寄情佛老,流露出颓废的情绪,并写了一些不健康的艳情诗。在形式上也有语言晦涩,用典生僻的毛病,这对宋初形式主义诗派西昆体有所影响。

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