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088

第88章 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②。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③。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④。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⑤。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⑥。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⑧。

①鲁:春秋时期的鲁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

②叟(sǒu薮):老头。鲁叟:指鲁地年老的儒生。五经:即《周易》、《尚书》、《春秋》、《诗经》、《礼记》(另外还有《周礼》和《仪礼》,合称三礼)。汉武帝以后,儒家把它们奉为经典。章句:研究分析儒家经典的章节和句读,并加以解说,古时称为章句之学。

③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策:策略,办法。茫:茫然,这里指对实际事理全无所知的样子。坠烟雾:坠于烟雾之中,形容对世事无所了解。

④着:穿。远游履:古代的一种鞋名。方山巾:一种上下均平方正的帽子。

⑤这两句形容儒生行动缓慢,装出一副迂阔可笑的样子。

⑥秦家丞相:指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褒(bāo包)衣:古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

⑦君:指鲁儒。叔孙通:西汉初年的鲁地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叔孙通到故乡招集一批儒生,为刘邦制定朝廷礼仪,以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叔孙通讥笑他们是“鄙儒,不知时变”。殊:不同。伦:类。这两句说,那些鲁儒不如叔孙通能达时变,和我本是不同类的。

⑧达:通达,明白。汶(wèn问)水:水名,在今山东省中部。滨:水边。这两句说,鲁儒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需要都不明白,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耕田吧!表现了李白对腐儒的鄙视。

李白自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天宝十年(751),曾多次居住鲁地,对鲁地的儒生有较深的了解。因此,他才能在这首诗中,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刻画了鲁儒迂腐可憎的面目。诗人之所以要讥讽那些儒生,主要是因为他们眼界狭窄,不懂安邦治国之道,而外貌却装得那么尊严,显得滑稽可笑。由此也体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积极有所作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