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经过一个叫秀巴的地方,可以看到5个高耸的碉楼。碉楼在藏语中称“堆卡尔”。这些碉堡式的建筑,最高的有28米,矮的也有10米8米。每个之间相隔三五十米。古堡由片石和木板砌成,中空,无顶,外观呈多棱柱状,内为方形或多角形。墙体厚约2米,中间嵌着木板,可以登顶。顶上有嘹望孔,可以观察远处的动静,也能向进攻的敌人射箭,进行防御。古堡还可以燃放狼烟,向远方传递信息。古堡易守难攻,十分坚固。
西藏的这种古堡多出现在林芝和山南地区,至今保留的约有40多座。工布江达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三处:除秀巴村古堡外,巴松湖旅游风景区的雪卡村有4座,建筑雄伟高大;娘蒲沟旅游风景区的下巴塘也有4座。
对这些古堡的真实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清朝末年的赵尔丰军进藏时修建的烽火台;有人说这种建筑与云南的纳西族建筑形式相似,很可能是古纳西族人所为;而工布人自信地说这是他们祖先留下的遗产,理由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祖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就有这些堆卡尔,所以肯定是工布人所筑。他们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在岭·格萨尔王的故事中也提到过这些建筑物。秀巴村一带是格萨尔征服妖魔的战场,据说妖魔住在古堡里,利用有利的地形,使格萨尔久攻不下。后来格萨尔得到神佛的启示,趁着黎明妖魔法力最弱时用箭射,一举拿下古堡。至今,秀巴村山顶巨石上仍有箭痕。
传说归传说,这些建筑物究竟是何人在什么年代为什么建的?一直是个谜。1999年中科院的专家来此做过考察,结论是建于唐朝末年,也就是吐蕃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
古碉楼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特有的建筑,据说是古代羌族和藏族人民从建筑石屋的技术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这种易守难攻的多用途的军事设施。清乾隆年间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战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就是在险要的地方筑堡设卡,以至碉楼林立,步步为营,因此屡败清军。
从外观看,碉楼是片石砌成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积木,知道搭高一点就要倒塌,而片石大小有别,高低不平,碉楼却巍然耸立,历久不倒。何以如此坚固?原来片石中间砌着木板,木板之间用榫铆接,使片石联成一体,极其坚固,即使被炮轰开大洞,也不会倒塌。碉楼里还有暗藏的水管,把山里的水引进来,就是受到几十天围困,里面也有吃有喝。当地的石匠技术高超,全靠目力砌成这样下大上小、又细又高的“大烟囱”。碉楼确实体现了高原人民的智慧。
由此推断,秀巴的古碉楼应该也是军事设施,在数百年动乱的历史时期,周围一定不止一次驻扎过军队。清末赵尔丰军进藏时很可能利用过这些古堡,因此老百姓有前面的说法。
这些古堡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古代藏族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令观者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