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元朝皇帝死后,是怎样进行入殓、埋藏呢?相传,先将一根粗大的楠木破成两半,按照遗体大小,中间凿空,将尸体放进去,合拢后用漆涂在楠木上,外面再用三圈黄金箍箍牢,然后秘密送往葬地。挖墓穴土坑时,先将泥土成块取出,并顺序放置在一旁,棺材放入穴内中后,再将泥块依次盖好,里层仍是原土,挖出的新土则运到远处扔掉,待来年荒草遍野,就不留丝毫痕迹了。如欲祭祖那又怎么办呢?原来在下葬前,将一头吃奶的小骆驼宰杀殉葬,祭祀时由所宰小骆驼的母亲引导前往,当它发现其子的殉葬地而踯躅悲鸣时,便认出了元帝的葬地。但久而久之,祭祀中断,茫茫荒漠上,再也无法辨认,于是元代帝陵墓穴,就成了千古之谜,在文物考古方面留下了一个空白点。
帝王如此,那么元代官宦的墓葬又是怎样呢?漳县元代汪家坟古墓群为考察元代墓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古墓群位于漳县城东南2.5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墓区呈三角形地带,四面环山,东有硝井沟,沟水流入漳河。墓地野花摆锦,绿草盈盈,以风水先生的理论,是一个兴隆旺族的宝地。
墓地自西向东倾斜15度,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二百余座封土堆一座挤着一座,一列挨着一列,从山脚排向山顶,从这边坡连向那边坡。
汪家坟古墓群,是汪氏家坟,始于蒙古海米矢己酉(1249年),止于明万历丙辰(1616年),历经十四代,360多年。据史书记载:汪氏系旺古族,金、明、元三代,累官多人,仅三史有傅老三十余人。
元中统三年(1262年)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汪氏死后,多葬于此。《重修漳县志》又载:“南山在城南五里,一名汪古山,元陇右王汪世显墓在其东麓。”
元代是汪家的极盛时代,从元初到元末,汪氏在朝廷的达官贵人连续不断。元代的汪家坟享殿巍峨,亭阁壮丽,墓龟昂首,石骏护陵,碣石林立,供品不断,曾繁盛之极。如今昔日的繁华早已化作烟云,只有墓群和部分墓碑尚存。
我曾在墓碑前踯躅,我欣赏着墓碑上笔力刚劲、风格独特、刻工精美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汪氏家族的人事,了解了汪氏家族官宦生涯的历程……
我走进了古墓,由墓道,经过甬道,进入墓室。墓室的结构极为繁华,有方形、复斗顶或卷顶和盝顶式,亦有竖穴土坑墓。墓室内有反映墓主人和当地人民生活的画像砖,有神话故事的壁画,有刻有二十四孝图、鹤鸟、花草、天马、牡丹和飞人的砖雕,这些精美的画像砖和砖雕艺术,个个不同凡响,显示了元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与其说这是汪氏家族的古墓群,还不如说是元代优秀文化的长廊,是元代砖雕艺术精品永不闭馆的展览。
M20墓,是古墓群的代表墓,墓壁由刻花砖砌成,起基四平,自下而上交互垒砌。垒至1.5米左右后,顺壁砌成交错的七座回廊、楼台和仿木构门窗。门侧阍人侍立,门内刻着端坐的墓主人。楼上层雕仿木结构的斗拱、椽、檐、瓦、垅,然后逐次分收,叠涩砌成攒尖顶,最高处悬铜镜。墓室置二棺,棺前置供桌,其上放盅、碟和供果等,棺左右也置供物。
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发掘清理墓葬近20座,掘出陶、铜、竹木、金石、丝织物、墓志等共728件,其中元代衣帽、木屋模型与花草飞鸟纹瓷坛,极为珍贵。
走出古墓群,我望着那日渐矮小的封土堆,望着那象征吉祥如意的半圆形、椭圆形、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墓碑,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如何从古老走向新生,又如何去跨越那迎面而来的漫漫征途……
(《甘肃文史》1999年第1期)再说天水灯谜万家斌1977年上元节,灯谜如同领异标新的奇葩,率先在天水市绽叶吐蕊,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回归。围绕于灯谜的繁荣,又促进了诗词、对联等文学体裁与灯谜的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先说诗词。1981年,在连续举办过四届天水谜会,本地作者已撰制了大量灯谜之后,天水市灯谜学会决定编印《天水灯谜》(第一集),一些谜友送来了贺诗(词)。其中,有马永惕贺的一阕《望海潮》,词曰:“织锦芳思,穿杨妙技,风流往事曾夸。飞絮铺茵,落梅糁玉,无边春色天涯。十载暗尘沙,任陵迁谷变,鹤怨猿嗟,长夜漫漫,难从天外认星槎。春光毕竟难遮,喜英雄奋起,扫尽奸邪。歌舞神州,峥嵘岁月,依然火树银花。香雾笼碧纱,看雕龙绣虎,色艳朝霞,启沃心灵,好将四美献中华”。马永慎的则是两首七绝,其一曰“莫道文人斗巧思,谜坛自古建旌旗。阳光普照东风醉,开放百花又一枝”。其二曰“角逐攻磋擅胜场,白头青鬓集同堂。秦州古郡风光媚,艺苑重添一段香”。王直的也是两首七绝。其一曰:“陇山自古多英雄,山月色新飞将弓。相告人间射虎客,休教白羽入磐中”。兰州灯谜名家马啸天先生也于此时送来了《浪淘沙》二阙志贺,其一曰:“春意满神州,乐事悠悠,会猜冬夏又还秋,渭水岸边花似锦,盛驾西畴。谜协献新猷,多是良俦,上元射虎挽弓稠,五色云笺著妙笔,极尽风流”。其二曰:“搔首忆当年,思绪联翩,邓园猜谜会群贤,梦里红尘三十载,沧海桑田。往事化风烟,陈迹茫然,名流跨鹤尽成仙,佳话留将传后代,翰墨因缘”。马啸天先生还在词笺上注曰“庚寅上元,邓公宝珊悬灯谜于西花园中,并邀请范禹勤、冯仲翔、姚佑人、王新令、郭维屏、谢润甫、涂竹居诸先生,出谜助兴,极一时之盛。仆射中多条,颇蒙奖许。多年来诸公皆已作古,一何浩叹”。马啸天先生也已作古,他留下的这一注释成了一件宝贵的史料。
1983年,《天水灯谜》(第二集)即将出刊,张尚尧先生也因谜撰诗、以诗咏谜,写了七律二首。其一曰:“分曹射覆蜡灯红,自昔流传此雅风。剪纫断章藏隐语,贯穿曲意解玄中。纷纷多士春裁锦,济济群英夜挽弓。莫笑雕虫原小技,引人入胜径旁通”。其二曰:“喜当佳日谜坛开,会意象形相竞猜。共为逢场娱作戏,分将疑阵巧安排。穿杨没羽显群技,引玉探珠仰众才。推广成风益俗尚,强如角胜效藏枚”。
其中,更有马永惕先生题写的七律一首,并括隐语曰:开天一画扫烟云,上海电影院名(大光明)鸟迹虫书茫昧分。史学名著一(古史辨)共道劲弓曾射石,汉人名(李广利)难将巧思斗回文。聊目二(苏仙、织成)众香国里增新赏,花卉书名一(广群芳谱)四化途中起异军。荣誉称号一(新长征突击手)愿与诸君齐勉力,毛主席词句一(同心干)晴窗抽笔对斜曛。天水诗人作品名(晚霁楼诗稿)这首诗虽也是因谜撰诗,以诗喻谜,但已有了谜的意蕴,是一种诗与谜的结合。
再说对联。时至1983年,尽管谜会已在仅有“字虎”(文字谜)的基础上增添了实物谜、哑谜、画谜,但群众仍不满足。因此,受中央电视台迎春晚会的启发,天水谜会的主持者又于谜会中引进了楹联征对,其中不乏工稳奇巧之作。如马永惕先生以“江津合川灌新田,民乐丰润”(含6个地名)征下联,程励志对以“磐石凌云横天柱,景泰政和”,马宏毅对以“桐柏高木环枝城,大庆万荣”,其原底却是“米脂稷山连平陆,垦利广饶”。李仁杰先生以“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号称中国四大石窟,甘肃竟占两个”,马永惕对以“德行、语言、文学、政事,教化孔门三千高弟,亘古并无二人”。李仁杰先生的另一幅上联是“诗家有三曹诗,定四言余响,昌五言繁盛,开七言先河”,杨晓琨对的下联是“画苑出八怪画,继百代宗法,足一代风流,启两代后学。”均各有意味。
由于是当地人,天水作者经常在对联中引进本地的名胜古迹。
如马永慎先生的上联“山如麦积掩石门”中即包含了“秦州八景”中的两景“麦积烟雨”、“石门夜月”。他的另一幅上联“飞将祟陵石马坪”则写的是城郊石马坪上汉飞将军李广的衣冠冢。还有“玉泉耸北郭,南桥灯火上元夜”及“麦积连东柯,西水烟波谷雨天”
等等也均于此时出现,使此时成为以当地名胜古迹撰联最集中的一个时期。这些对联均选录于《天水灯谜》(第三集)中,可惜印数极少,流传不广。
(《甘肃文史》1994年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