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18413900000034

第34章 陇原古迹两则(1)

马天彩

人初祖伏羲在中国古代开发史上,流传最早、记载较多的莫过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了。五氏中间,在有关的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则是伏羲。传说他驯养百畜,教人们制作生产工具,从事畜牧业生产,又画八卦,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发明乐器,使身着树叶,披头散发,渴饮河水,饥食野味,夜宿洞穴,茹毛饮血的人类走向文明。

这个在人类开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伏羲,从一开始就被人们说成是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这就足以证明天水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发达了。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说:“太皞庖牺(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以教佃渔,故日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这一段用封建正统观念写成的把神人格化的史传,虽然全面肯定了伏羲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但这实在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式的文艺塑造形象。它的价值,远不如散见于古籍中的富有历史意义的伏羲真实形象。如果把人为地穿戴在伏羲身上的冠冕衮服脱去,那剩下的就只是条裸裸的蛇身人首的远古氏族图腾蛇。

对于伏羲的历史真相,闻一多先生1942年写的《伏羲考》有丰富精详的论述,其基本观点是:“这神话不但是褒之二龙以及散见于古籍中的交龙、腾蛇、两头蛇等传说的共同来源,同时它也是那人首蛇身的二皇——伏羲女娲,和他们的化身——延倠或委蛇的来源。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立义的遗迹。”

鉴于以上原因,在甘肃天水这个区域里,蛇为崇拜的对象之一。

近年陆续出土的彩陶中就有较多的蛇状图案。甚至石刻、砖雕、壁画上也经常发现人首蛇身的图像。至于画卦台、龙马洞、分心石、伏羲庙则更是伏羲形象在天水的重要遗迹。

画卦台画卦台、龙马洞、分心石均在距天水市中心一百余里的三阳川境内。画卦台位于卦台山上。这里山峦屏翠,渭水环流,绿拥红阁,蔚然钟秀。每当朝阳高照,山光莹莹,颇为壮观;龙马洞和画卦台隔河相望,坐落在龙马山上,洞深泉淙,幽幽冷冷。每逢大雾,云雾封洞,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画卦台东麓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如太极图样,滩河交界之处,有一大石,长约五尺,高约八尺,不方不圆,似柱如笋,外实中虚,如画太极。每遇水涨,急流冲石,石隐匿迹,水花漩溅,哗哗作响;水降之际,渭水缓缓,石浮河面,夕阳斜照,五彩光现,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

相传伏羲为创文字,上观日月飞禽,下察山石走兽,每时每刻,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画卦台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有一匹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与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形相映,不禁灵机触动,立即在画卦台上画下了代表自然界天、水、山、雷、火、地、泽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象形文字,这就是始画八卦继有文字的来源,画卦台、龙马洞也由此得名。这段传说,《秦州志》也有记载:“北三十里有八卦台,台之北环以渭。对山有龙马洞,台之东当渭水中流,有石焉,人称分心石。中虚外实,其形如太极,与水浮沉,水纵大石若随之。”又载:“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之上。”现在卦台山上还保存有大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岁次辛卯后六月吉日立的石碑一块。

卦台山的庙宇有山门、戏楼、午门、钟楼、西殿和伏羲大殿。

这里山抱林拥,葱郁幽静。大殿正中塑有伏羲像一尊;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八卦图,龙马负画河中出。质料奇特,似木,敲击却铿锵有声,似金石,斧凿纹路却清晰可辨。殿柱塑有金龙两盘,张牙舞爪,飞腾盘旋,云雾缭绕,栩栩如生,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历来文人墨客,留诗甚多,其中明代诗人孙永思在《别卦台》中激情地写下了:“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幻梦思。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河村赢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的诗句,至今还广为流传。卦台山庙宇大多被毁坏,当地人民现已重新修建。

伏羲庙继三阳川卦台山伏羲大殿后,明正德“十六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不便,便复请立庙于此”———天水市西关。这是一处古柏参天,浓阴盖地、庙宇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的所在,委实有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初祖的宏伟气魄。是天水市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和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临街而建,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立殿、古柏等,占地3700余亩。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则严谨,屋顶皆饰琉璃筒板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庙门首,有一单檐歇顶、雄伟庄严的牌坊凌空矗立在高3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上,周围以砖砌勾栏;大门五间,进深两间,通长17米,悬山式,中央置宝瓶;正脊螭吻尾向内,背兽尚全,有缠枝牡丹。背部置剑靶以拒鹊,为清代之物。进门前院长52.6米,宽32.8米。再进为仪门,进仪门即为中院,阔32.8米,深58.6米。主体建筑太极殿高大雄伟,稳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长26.4米、宽13米的月台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顶,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转向内的“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绝,别具一格。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亭殿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一株,奇形怪状,俨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画卷。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来鹤亭”。据说昔日有白鹤栖息其上,故此得名。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幽静,令人神思向往。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柏茂槐苍,凝翠吐香,太极殿上,素肴素品,宝烛辉煌,袅烟缭绕,馥郁送香,画卦台上,青松碧桧,人流如梭。天水市及邻县群众扶老携幼纷至朝拜,以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无限景仰和崇敬。

汪家坟古墓群一方水土,一方风物;一代子民,一代匠艺,形成了一代独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年,我曾到过祖国南北的一些地方,也拜谒过一些陵墓,其中有的是名人墓、英雄墓、皇帝墓。我得到的印象是,这些陵墓的墓体都非常之高大,有的是垒墓成山,有的是以山作墓,有的是墓坚如城堡,有的是墓内藏有机关,各代有各代的风格,一朝有一朝的特点,每朝每代的坟墓都会让人发出一通长久的慨叹。尤其是元代古墓,更令人捉摸不透,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元代帝王的墓葬制度,在历史上是一个改革,他们吸取了过去那种“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倾天下之财以充藏椁,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后“几经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甚至坟土未干,其坟墓已空”的教训,而采取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后人无法发现。这种墓葬制度,比起糜费巨大人力、财物营建皇陵,无疑是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