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18423100000047

第47章 战神传说(1)

【小兵大英雄】

如果在中国老百姓中搞一个古代名将知晓度大调查,薛仁贵肯定名列其中。薛仁贵是个活在中国民间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说他活在民间是因为中国很多老百姓都是通过电视、戏曲、评书认识了这个人,喜欢了这个人。薛仁贵其人与演义中的相似度很高,无论是武功指数还是军事才华,他都能算得上是唐初战将中的一个传奇。论资排辈,他应该算初唐的第二代将领,李绩、尉迟恭他们是第一代。?薛仁贵,大名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是南北朝时期天下无敌的悍将薛安都的后人,也算将门之后,家境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成贫农。有时候你还真难说,到底是家境殷实的孩子长大出息,还是穷人家的孩子有出息,这还得看个人努力和命运造化。

从薛仁贵后期的卓越表现来看,他对未来是个有准备之人,他在机会面前是积极主动的,可以用“惊艳”一词来形容他在每次机会面前的表现。众所周知,薛仁贵有一身好武艺,军事才华也是一等一。从这可以看出他从小应该是个三好学生,习文练武,以祈将来能谋得锦绣前程。到30岁的时候,他还没有找到生活的出路,在家讨了老婆生了娃。关于他老婆柳氏(据说这是一个饭量很大的女人)这里要记上一笔。薛仁贵属于大器晚成型,算不上少年英雄。有一天,薛仁贵从地里干活回来,看着家徒四壁,老婆饭量又这么多,自己一个大男人养家都难,不觉动摇了生活的信心。思来想去竟然起了迁移祖坟,换换风水的念头。柳氏就告诉他:“这有本事的人,都是善于抓住时机的人,不是动不动就迁祖坟的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为什么不去从军博取个功名呢?等到你衣锦还乡,再回来迁移祖坟也不迟,到时候要多风光有多风光啊!”看来,这食量大的女人,目光也短浅不到哪里去。

薛仁贵觉得自己的女人不简单,就遵从妻训,去新绛城里投奔了张士贵将军,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名军人。也就此拉开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序幕。看来这成功男人的背后还真的少不了一个好女人。?薛仁贵是从最基层的小兵干起,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小兵,机会来了小兵也能变英雄。贞观十九年(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率长孙无忌、李靖、李绩等重臣洛阳发兵御驾亲征,攻伐高丽,战事在前面已经说过此处不多作叙述。我们来看薛仁贵在这次唐太宗东征中的两次闪亮登场。第一次,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当时唐朝将领刘君邛被高丽军围困,无法脱身,就在这危难之时,一人从天而降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刘君邛被救。“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旧唐书.列传三十三》),小兵薛仁贵一战成名。

第二次闪亮登场,同年六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卡耐基说过“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找寻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胜利。”

战前薛仁贵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他要成名,成更大的名,他要成为战场上狂飙的风,要成为舞台上最闪亮的星。为了区别自己与那些普通的士兵是不一样的,他把自己的形象好好得雕琢了一番。战场就是英雄的舞台,舞台之上薛仁贵身着奇装异服,白衣银甲,手持方天画戟,腰挎两张弓,单骑闯阵(下面无数粉丝狂呼乱叫,烘托气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旧唐书.列传三十三》)。唐军大举跟进,高丽军兵败如山。作为一名普通士兵,要想尽快成长起来。机遇是最好的助推器,什么是机遇?这就是机遇,皇帝在台下为你助威,那些朝廷重臣,成名已久的帝国武将在台下为你呐喊。试问,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吗?薛仁贵的表现尽收李世民眼底,白衣亮甲,俨然常山赵子龙重生。战后李世民马上召见小兵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这次事件,可以看出看出薛仁贵不光是一员猛将,更是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一是他应该在事前摸准了李世民会看他表演,距离不远不近,刚好让他的表演尽收李世民眼底。二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分的自信,艺高人胆大。

虽然后来李世民因为天寒地冻和粮草供应不足,黯然退兵。这场战争对李世民来说,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却为自己的帝国收获了一员虎将。也许是天意使然,二十多年后,这员虎将为他完成了生前未竞的事业。唐太宗李世民在退兵时对薛仁贵语重心长地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从这话可以看出此时的薛仁贵在李世民心目中有多重的分量。随即,李世民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

班师回朝,薛仁贵被派驻扎玄武门,这扇门对于唐帝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门,这扇门是李世民通往权力巅峰之门。唐帝国先后围绕这扇门做了好几篇文章,每次都是惊心动魄。和平年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是人民的福祉,可也是良将的苦恼,薛仁贵这门的差事一干就是12年。惟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这十二年中,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对于薛仁贵来说,唐太宗是发现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而真正让千里马四海纵横,名留史册的人却是他的儿子唐高宗。唐高宗与薛仁贵最初的交集是在公元654年3月唐高宗永徽五年,闰五月初三夜,当时天降大雨,山洪爆发,水势很大。根史料记载,这次山洪死了几千人。当时那些皇宫卫士们也辨不清东西了,慌乱之中四处逃散。薛仁贵,还是薛仁贵,危难之处显身手,而且还都是在皇帝眼皮底下显摆,“天子有难,你们却如此贪生怕死不去营救”, 皇帝的命是命,我们的命也是命啊!管不了这么多了。薛仁贵没办法登高向宫中大声呼喊,终于惊醒了唐高宗。唐高宗刚刚出宫登上高处,洪水就把他的寝殿变成一片汪洋泽国。唐高宗逃生本领还是很强的,如果他再有片刻迟疑,估计当时就落到水中当龙王去了。唐高宗在庆幸之余,非常感激薛仁贵的救命之恩,“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皇帝一生没有忘记他的救驾之恩,即使薛仁贵后来战败当死,也仅仅把他废为庶人,晚年还念念不忘说道,“往日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薛仁贵我就没命了”。从此薛仁贵的人生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龙朔元年(661年),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又不好意思,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龙朔二年(662年),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箭穿五甲而过。众人皆大惊,唐高宗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回纥铁勒酋长比粟毒率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爱杭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当时铁勒几十人要群殴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3员敌将领,敌人10多万大军见之,就投降了。这就是有名的“将军三箭定天山”。 这是神话故事里才能发生完成的任务,但它的确存在了,由于史书在这里言简意赅给今天的我们读这段历史的时候造成了无限的遐想。不过这个中间肯定有个过程,就是薛仁贵乘刚杀掉敌人骁将,挫伤敌人锐气,敌大军士气低落的时候从容指挥军队对敌人发动了漂亮进攻,可惜书上没有展开叙述。并且这一仗是以少胜多,因为后文有一句“及仁泰至”这说明灭天山的时候只有薛仁贵这个带着前部来了,而主将郑仁泰的主力部队还没到呢,薛仁贵拿前部就把铁勒的战斗力给干掉了。

史书记载,此战结束,薛仁贵命令将13万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后患,据说现在蒙古爱杭山还有当年坑杀的遗迹。对这一点,史家多有诟病,但也褒贬互现。但这的确却对薛仁贵的个人形象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那么薛仁贵到底有没有下命令坑杀降兵,史书只说出结果,但却留下了疑点。一、此次征西的主将不是薛仁贵,是郑仁泰,薛仁贵只是副将;副将有没有下达杀数万降兵的权力?无论前朝后世如果想杀这么多人最起码应该有朝廷的命令。也就是说就算这个命令是通过薛仁贵之口下达,但肯定需要总司令唐高宗签字画押。二、我们再来看到底有没有杀的必要。当时数万人投降,唐军能做出的选择只有三条,要么释放,要么杀,要么留在身边为我所用。释放无异于放虎归山,给了他们卷土重来的二次机会。留在身边粮草短缺?当时投降的铁勒部人数比唐军还多,自给自足都困难,如果再添这么多张嘴,没被打败的唐军估计也会被吃败。在这种情况下,杀成了最终的选择。杀!谁来杀?谁来下达杀的命令?当时唐高宗奉行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对外政策,是亲善、怀柔、安抚之策,需要别国来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既然这样,如果唐高宗下坑杀令,这有悖明君圣主的光辉形象。所以就牺牲个人利益,把活埋数万降兵的罪名放到薛仁贵身上了,这完全是背黑锅。

坑杀事件令铁勒人胆寒了,他们恨不得脚底下踩个汽车轮子跑得快一点。薛仁贵一直追击到漠北,擒获了叶护三兄弟。铁勒九姓就此衰落了,薛仁贵因此战,被描绘成天上下凡的杀星,大唐敌人眼中的夺命恶煞。当时铁勒有思结、多览葛等部,在天山固守,后来看郑仁泰带着唐大部队赶到,因为恐惧而来投降,郑仁泰不接纳,俘虏他们的家人,抢他们的东西来犒赏士兵,敌人相继逃跑。有个侦察兵说:“他们的辎重和畜生布满在野外,可以去拿回来。”郑仁泰选骑兵一万四千人,越过大漠,到达仙萼河,没有见到敌人,粮食没了,往回走。士兵饥饿的人吃人,等到进入边塞的时候,剩下的士兵才二十分之一。薛仁贵也娶了九姓部落的女子为妾,收了很多贿赂,部队的许多将领都遭到朝臣的弹劾,最后功过相抵,未加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