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18423100000049

第49章 战神传说(3)

【东方也败】

这个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薛仁贵也一样。在薛仁贵戎马岁月中,他也败过,而且败得相当惨烈,败得一败涂地,败得堪称大唐帝国开国第一败。于是有人以此诟病薛仁贵的指挥才能,认为其实力被完全高估,原来英雄也是垃圾。

有人说,这时候帝国无人,才让薛仁贵冒尖。

这一败,将他打回原形。

不错,此时帝国的军事化专业人才与贞观年和唐高宗登基之初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打折扣。李道宗于永徽四年流放象州的路上病逝,薛万彻于永徽四年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斩首,阿史那社尔于永徽六年去世,程名振于龙朔二年去世,苏定方于乾封二年寿终正寝,李绩于总章二年去世……

在大非川战役之前,唐与吐蕃已经干过一架,只是影响不大。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向唐求婚被唐高宗李世民耍了,一怒发兵,两国互殴。唐太宗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这是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唐蕃战争。

三十年过去了,当初见证和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早已风云散尽。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突袭吐谷浑,连续攻陷十八个州后又袭击龟兹国。唐高宗李治坐不住了,就派出了名将薛仁贵去迎击吐蕃,这时候大唐能拿出手的最大牌也就薛仁贵这一张了。薛仁贵此去要击溃吐蕃,并护送吐谷浑各部回到故地。

作战意图:吐蕃很明确就是组织唐军进入吐谷浑;而唐军意图就有点诡异,打着恢复吐谷浑的旗号,却拿出了吃人的架势(太欺负人了)。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兵五万(一说十万)进讨吐蕃。逻娑就是吐蕃的都城,今天的拉萨,唐军以逻娑道命名,可见对于此役必胜的信心与决心。在唐高宗看来,薛仁贵出马就两种结果——赢或者漂亮的赢。唐高宗他们什么都想到了,就没有想到一点,败!

这一年的一场大旱,造成了关中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连唐朝政府都想从长安迁到洛阳。朝堂之上,唐高宗李治与天后武则天开启“二圣临朝”时代,很多李唐王朝的忠诚粉丝开始利用这次灾难做武则天祸害天下的文章。大唐帝国急需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转移臣民的视线,扭转帝国的被动局面。

双方主将对比:吐蕃第一名将钦陵,男,吐蕃宰相(吐蕃语称宰相为论,故史也称其为论钦陵),曾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遂有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赞普的盛事。据敦煌藏文文献记载,钦陵同学是个优等生,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能言善辩,极有远见。

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此人无需多言,擅长群殴和单打独斗),阿史那社尔的儿子左卫员外大将军(编制外左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老子是唐初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这个儿子有待组织部门考察)、左卫将军郭待封被任命为副大总管(与薛仁贵平级,却干起副职,内心很不服气)。

双方的战术安排看:吐蕃的战术很明确,避实就虚——钦陵不愧为吐蕃第一名将,看来深谙孙子兵法的虚实之道;唐军的总体思路明确,即尽快寻找到吐蕃主力与之决战,而且最好是野战,但具体部署看似记载得清楚,实则不太明白,我比较倾向认为薛仁贵打的如意算盘:亲自统领少数精锐快速前进抓住吐蕃主力,而郭待封率唐军主力继进,夹击对手(不带辎重就是这个原因),预设战场便在乌海,类似二战中苏军的核心机动战法。

八月,薛仁贵率军来到大非川,准备直奔乌海(青海省兴海县西南)。薛仁贵做出了他这次西征最关键的一次决策:“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薛仁贵率军经鄯州(今青海乐都)一路行军至此。只见一片冰川雪域,地势万分险要。薛仁贵联系这一带地理交通形势,分析判断:如果吐蕃军队从黄河河口而来,必先经乌海城,吐蕃军骁勇善战,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尽快拿下乌海,方能取胜,否则极易丧失战机,而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地势一失,即使不用开战,严寒和饥饿都会让几十万大军全部崩溃。而乌海(今青海喀拉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薛仁贵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乌海。

首战,唐军与一万多吐蕃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个放牧的好地方,驻军的可能性很大)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令鼓西而进,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之所以敢孤军深入,是因为他判断这时吐蕃的主力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掩其未整”)。主动暴露自己后,薛认为吐蕃大军将很快到来,于是回军乌海这个预设战场,因为“乌海险远”,必须借助这一有利地形方能以少对多,支持到郭代封的唐军主力到来,夹击破敌。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钦陵竟然不来打他(或者只派了偏师),而是截击郭代封去了,分进合击变成了被对手各个击破。此时薛仁贵心中一定又想起自己仅率两千人攻入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的壮举,“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的歌声似乎又在西域回响。但郭待封并没有遵守薛仁贵的指令,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而是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到达乌海城与薛仁贵会合。郭待封行至半路,吐蕃20万大军从天而降。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论钦陵指挥下,在大非川以40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唐残兵才得以生还,吐谷浑被并入吐蕃,逃亡可汗诺曷钵回到故地的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再次,薛仁贵乌海不战之谜:《旧唐书·薛仁贵传》中记载高宗对薛仁贵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可见,薛仁贵乌海不战,才是高宗认为其难逃罪责的最大原因。那么,一向以打仗神勇著称的薛仁贵,到底为什么不出战呢?同样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将帅不和,薛负气不救——作为主帅,薛仁贵不可能不知利害,因此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二是高原反应,有心无力——从此前李道宗、侯君集在四千米以上高原的急行军追击吐谷浑,走过两千多里无人区,以及后来高仙芝打小勃律的时候翻越东帕米尔高原和慕士塔格山来看,唐军是具备高原作战能力的。当年侯君集和吐谷浑也曾战于乌海,并大败之,而苏定方和吐蕃达延莽布支也战于乌海,并以一千人破对方八万人,杀达延莽布支。因此,这种可能性也不大;三是薛仁贵被钦陵的疑兵之计所忽悠,不知道吐蕃的虚实,不敢贸然出击,毕竟此时薛仁贵的身份是主帅而非副将,等到郭代封主力到达再战更为稳妥,因此我认为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大。

还有,20万吐蕃军为何还拿不下此战,而要增兵至40万(吐蕃的动员能力真是可以,40万之众,这只有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做到过,估计全民皆兵了吧)?而40万吐蕃军为何不全歼唐军,而是与之约和?等等。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很明确的,大非川的失败标志着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的计划彻底破产,吐蕃吞并吐谷浑后有了进攻大唐的跳板,而大唐则失去了一块宝贵的军事缓冲地带,西京长安从此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军事威胁面前。

而高宗不杀三个败军之将也不仅仅是出于厚道,而是明智之举,这与“楚杀子玉而文公喜、秦不杀孟明而襄公忧”是一个道理,否则正中吐蕃下怀。更何况,大唐名将正处于一个老辈大多故去、新人尚未成长的青黄不接之时,否则也不用万里迢迢调薛仁贵来征西了——要知道,薛前脚刚走,高丽就又乱了。

薛仁贵离开辽东朝鲜以后不久,高句丽立刻发生叛乱,没办法,唐廷再才将平民薛仁贵起用平乱,薛仁贵到朝鲜。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因为一起杀人案(史料未清晰记载)有牵连,又被贬去象州,到了60多岁不得安宁。

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来了。高宗毕竟还是念旧,召见了薛仁贵,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丽,中国北方、东方的向中国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我怎么会忘记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遗憾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由此也可知,郭待封打了败仗后,回朝廷没有少给主帅薛仁贵栽赃。

开耀元年(681),已经68岁高龄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场光辉战争.开耀元年,薛仁贵拜瓜州(治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长史,不久,东突厥不断侵扰唐北境,薛仁贵又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都督。次年,突厥酋长阿史那骨笃禄招集突厥流散余众,扩展势力,自称可汗,于永淳元年据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反唐 。同年 ,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闻阿史那骨笃禄反唐,便诈称检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机投奔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骨笃禄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边疆虚实,即令其为阿波大达干,统帅突厥兵马,进犯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与单于府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同年冬,69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进击,以安定北边。领兵去云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一带,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作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兵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因为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败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现在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因为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薛仁贵的传奇的一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