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古墓之谜总集
18448400000035

第35章 神奇的古代墓葬(1)

刺僰人悬棺之谜

位于宜宾市珙县以西59公里的洛表镇麻塘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集中处,在文物专家的指挥下,工人用钢管搭起高高的脚手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僰(bó)人悬棺“整容”正式开工。

千年悬棺密集珙县

麻塘坝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400至1000米。其东西两侧耸立着30多座石灰岩山峰,山峰四周的陡崖绝壁上,悬挂着一具具棺木,清晰可辨。这次“整容”前,经过专家们连日来一处处周密统计,除掉以前自然坠毁的部分,珙县麻塘坝有悬棺223具,苏麻湾有悬棺42具,两处共有265具。其中,邓家岩、九盏灯、棺材铺、狮子岩、猫儿坑等处的岩壁,悬棺较集中,仅猫儿坑一处,就集中有悬棺12具。大多悬棺均系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几百上千年历史。棺内头骨骷髅保存完好昨日在悬崖绝壁上开启的两具悬棺中,除发现部分铁器、陶片等外,棺材中的死者骨骸历历可数,头骨骷髅保存完好,尤其是棺木干燥,在悬崖上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曾腐朽。这两具悬棺均用楠木制成,至今每具还重约500公斤,要4个工人才能从悬崖上抬出。据负责现场开棺的宜宾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崔陈介绍,这两具悬棺内未发现文物,估计曾遭遇过胆大包天的盗棺者从悬崖上掉下来进行洗劫。但明、后两日还要继续开悬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肯定会有珍贵文物出现并给人惊喜。首先开工维修麻塘坝三仙洞长约100米的岩区内的29具悬棺,即7具木桩式悬棺,16具洞穴式悬棺,6具岩墩式悬棺。对于此次维修,国家文物局已拨专款180万元,通过修复“整容”后,既有利于旅游开发,同时对研究考证悬棺葬式的文化内涵,族属的演变和僰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诸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武则天与“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他们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鉴纲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还说“武则天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岑仲勉:《隋唐史》吕思勉则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

持第二种说法的学者如范文澜、翦伯赞等,他们援引的史料大致有唐代政论家陆贽的《翰苑集》、南宋史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的《续焚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册中论说道: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参政,唐高宗虽是个亡国昏君,“但腐朽势力并没有在她的扶植下滋长起来,也没有因帝王易位而引起危害民众的祸乱,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下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剪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范文澜、翦伯赞还指出,乾县百姓,自武则天死后,每逢麦收之际,纷纷来到无字碑前焚香祀奠,追念武则天的功德,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

“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的从解放后乾陵发掘的文物中,考证究源。1960年,学术界围绕着郭沫若同志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展开了争鸣讨论。这些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和祖国的历史都起了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最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君》一书,胡戟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文中指出:“这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悬念笼罩万年古墓

2003年10月25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学家、环境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加上记者,一股脑儿闯进东胡林村。这一天将被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村民永远铭记。

六大悬念

悬念一:该“东胡林人”因何而死?是自然死亡还是死于非命,这给世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悬念二:这具尸骨的性别如何?北京大学考古系郝守刚教授说:“要对尸骨的头骨、骨盆和牙齿做科学鉴定之后才能定论。”

悬念三:尸骨的头部朝向有何说法?这次出土的尸骨头部朝东南方,赵朝洪教授说:“可能与部落氏族的信仰有关,另外太阳东升西落也是尸骨朝向的因素之一。”

悬念四:该地的“东胡林人”究竟住在哪儿?到底他们是住在山洞里还是石屋或其他地方仍然是个谜。

悬念五:该“东胡林人”从哪儿来?他们究竟是从南部部落迁徙而来,还是北方部落的成员,到目前还不得而知。

悬念六:“东胡林人”是怎样适应当时的地质环境的?根据地质学的鉴定,“东胡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此次发掘说明在历史上的冰川运动时期,北京地区曾经有人类活动。

发掘现场:棒状物引出“东胡林人”

10月19日这一天,北京大学考古队所有成员,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考古工作。突然,一位考古队员大叫一声:“有情况,有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在现场的赵朝洪教授马上意识到有重大发现。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其实最先露出来的,是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然后大家才发现一条小腿骨。随后,另一根人的小腿骨也显露出来。当时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乐坏了,一个月以来的紧张终于有了盼头。因为这时大家都意识到有重大发现。”

在现场的“东胡林人”墓葬内躺着一具尸骨,骨架形态安然,头骨微向右侧偏斜。经过初步鉴定,该骨架长约165米,整体宽度不到50厘米。赵朝洪教授说:“目前已经找到这具人体骨架上的100多块骨头,如此完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体骨架是很少见的。”

在场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教授指出,在尸骨的鼻骨与嘴唇之间放有一块儿玉石,赵教授说:“初步鉴定为方解石或冰川石。”对这块神秘玉石因何放在这个部位的解释还有待研究。吴教授说:“目前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骨架并不多,完整的骨架也很罕见。‘东胡林人’生活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这具完整的人骨架能为华北地区的人类谱系提供更多的资料依据。”

两大发现:完整的尸骨及火塘遗迹

这次考古出土除了一具完整的尸骨外,还包括石器、陶器、残存人骨、动物骨骼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遗物,又发现了多处人类烧火的遗迹,从多种迹象分析来看,这些烧火的遗迹应该是当时人类所使用的火塘,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火塘。迄今在华北地区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后的遗址已有几处,但是其中既发现有烧火灶址,又见石器、陶器及墓葬的仅东胡林一处。

根据专家推测,“东胡林人”活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针阔混交林,“东胡林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采集、狩猎为主,狩猎对象主要为鹿类动物。“东胡林人”生活的时期,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略偏高。在这次考古中发现的一些紫游螺,不仅表明“东胡林人”具有较好的审美意识,也表明“东胡林人”进行贸易交换活动的范围可能已经到达渤海湾地区。

在发掘现场,周教授手拿竹签在尸骨的周围勾画出墓葬的基本形状,同时指示出墓葬的开口处位于紫色土层内,该土层正是“东胡林人”生活时期的地质层段。“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墓葬,是有‘东胡林人’遗址研究以来第一次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墓葬。”专家看法:堪称考古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昆叔教授:“东胡林人”可以说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鼻祖。这次发掘成功就在于,第一次发掘到了该时代保存完整的尸骨,同时发掘出“东胡林人”的工艺品、饰物、石器以及“东胡林人”用来烧煮食物的火塘,这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教授:这次“东胡林人”遗址的发现,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很少,在华北地区更是第一例。“东胡林人”的发现实际上解决了考古学的一个疑问,就是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在1万年前还是有古人类生活的。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授郝守刚: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类在13000年前到8000年前的活动状况的研究一直缺少好的标本,也是世界考古的一道难题。对此具“东胡林人”尸骨的考古鉴定,将为我们中国考古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关链接:何谓“东胡林人”?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侧,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1966年发现。文化遗址内出土有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该处文化遗址,是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现,因发现于东胡林村,被命名为“东胡林人”。

僰人为何葬悬棺

什么叫僰人?他们现在何处?熨人死后,为何要建这样奇特的“空中墓地”?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这些棺木是怎样放置上悬崖峭壁的?这些都是难解之谜。据负责这次悬棺“整容”的文物专家、宜宾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何泽宇先生介绍,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僰人就在宜宾一带群居,并建立了僰候国,僰道县。在《吕氏春秋·恃君览》中,就有“毛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之句。可见,很早以前,僰人就在宜宾一带定居生活。僰人骠悍骁勇,多为历代王朝统治者不容。他们曾多次被征讨,加之栖身于荆棘丛林,虎豹出没之地,历经艰辛,开拓荒野,建造家园,被誉为披荆斩棘的人。“僰”,即人字上加“棘”字。这个民族的人死后,行“悬棺葬”,即把棺木悬置于峭壁悬崖上,民间俗称“挂岩子”。僰人为什么对亡人要施行“悬棺葬式”呢?这是因其民族的心理意识、信念和习俗诸因素所决定的。在焚人的心目中,把死者的棺柩,挂在高岩就是吉祥,棺木坠落下来,就意味着“是祖”。这样,后人才会兴旺发达。至于僰人的消亡,比较确切的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遭到明政府军数百天的灭绝性围剿所致。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有四种说法:一说: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和崖画绘制好后,再把路毁掉;二说:如修埃及金字塔样,先用土填埋崖壁,尔后再挖去填土;三说:搭厢架;四说;从崖顶放绳索。目前大家比较同意从崖顶放绳索的说法,因当地岩壁上有一些如绳索勒放的印痕,而当时当地的条件,用前三种方法似乎不是很现实。

传说中的吕洞宾墓

相传历史上的吕洞宾,姓吕名岩,道号纯阳,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也有说他是河中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洛县人。他曾经在终南山中修道,后来又浪迹江湖,自称为“回道人”。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有“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等。因为他是道士,所以道教信徒尊称他为“吕祖”。他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他被传说成为神仙大概是在宋代中叶以后。在八仙的故事中,以他为主线人物的也居多。

在今天的山西省芮城县西20千米,永乐镇的峨嵋岭下,背靠中条山、南临着黄河、东傍着涧流,有一幢道教古建筑——永乐宫。在永乐宫门外,东约200米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墓,在高大的墓冢前面竖立着元代所刻的石碑,上面题刻着“大唐纯阳吕公祖墓”。这就是著名的吕洞宾墓。千百年来,它十分受人敬仰。

可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使这座道教圣墓成了一个谜。

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间,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为了迁建永乐宫,对吕祖墓进行了发掘和整理。这项工作当时就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开的吕祖墓,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使人百思难得其解的图画。

在墓室内仅有的一具松木棺椁中,考古工作者们看到了两具尸骨,虽然尸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鉴定出,这是一男一女的两具尸体。左为男、右为女,都是仰身直体而卧,头向着北方。工作人员在女尸的口中和尸体的周围还发现了7枚铜钱。

这结果实在使人惊诧不已。世代相传的吕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据我国的民俗,只有夫妻死后才能合葬。那么,墓中男人若为道士就不好解释了,甚至有辱道家的声名。可是经考古研究人员的研究和考证,这座墓不像是二次迁葬墓,那么当年他们是一同人土的。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吕洞宾的墓。当然,仅仅是可能。